五、影视中的十五宗拙劣
1、人一昏迷就喷水
昏迷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气的,有的是吓的,有的是饿的,有的是革命斗士被敌人严刑拷打打昏的(这得用桶来泼水才行)。可无一例外,只要给喷(泼)上些水就一定会醒。这到底有什么医学依据么,我反正没试过。
2、摔瓷瓶
电影中的人物一生气就顺手拿起瓷瓶摔下去。摔瓷瓶的好处很多,动静大,还能象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物心理,而且成本低廉。可惜现当人物就没有这样的方便,在电影环境中瓷瓶几乎难觅。怎么办?砸玻璃。窗户、茶几、门,都是撒气的对象,甚至连眼镜儿也不放过。
3、不关家门
不关家门的用意是让其后想进来的人不必打招呼、动脑筋,尤其是那些仇人、小偷、强盗、情人之类。导演如此安排,实在可以减少很多于剧情毫无价值的细节铺垫。
4、女扮男装
影视作品里为了增加戏剧性,有很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女可扮男装,但其身材、胸部、肩腰臀的比例、音色、还有上厕所的方式,却是无法改变的。作为一个观众,我想我若是剧中人物一定能立马看破。可导演不让,那就将就吧。
5、睡觉还穿正装
很奇怪,这些穿正装睡觉的人难道不难受么。而且这样的场景很多还出现在夫妻戏里。他们有的穿制服,有的穿运动服,有的穿校服,有的穿运动服,有的干脆白天穿什么睡觉还穿什么。他们连起码的生活真实都不讲,还讲究什么睡得舒服与否呢。尤其是女的,可能是怕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露点走光,就特别会穿,一般就是时装了。
6、弹未炸,人先跳
战争场面或许是很难拍摄的吧,一般都不够真实,所以《拯救大兵瑞恩》才那么好看。但至少在表演的协调配合上应该注意一些吧。那些“弹未炸、人先跳,刀未到、人先倒,剑未到、先惨叫”的场景该是向京剧当中的武戏学了很多技巧吧。
7、倒带的轻功、飞去来
表现轻功的一种很原始的方式是演员往下跳,然后倒带编辑出来。后来有了《卧虎藏龙》和《英雄》里的飞去来,简直就是在表现神仙,而不是武侠。到了这个时候,侠的本意已经遭到了篡改。侠不是神仙,而是具有侠气的人。是人就要受到现实因素的束缚,这样才能有侠的光辉。中国武术也不是仙术、神术,它一样受到人体生理的局限。
8、是军队,就多找几个人来
使用群众演员最多的,就是表现军队了,还有学生游行。那些港台剧在这方面很差,经常几个人就当成千军万马(又是京剧的象征手法),几个拉标语穿学生装的就算游戏示威了。也许那里的军队和游行就是这样的。可大陆不该如此啊。大陆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军队,那么多学生,尽可以表现浩浩荡荡和轰轰烈烈,而且这方面的传统也相当深厚啊。
9、装疯卖傻
人为什么会发疯?何时发疯?原因很复杂。但在影视剧里,发疯却是可以预料的。当编导们干不下去的时候,剧中人物要么不明不白地死掉,要么就发了疯。发疯是个状态,也是个标志,说明这个人物以后再无情节的发展,告示观者不用再管此人物。他会在不久以后就消失掉,因为该交代的已经交代完了。
10、血迹太假
那些跟红墨水差不多的血迹把演员身上的衣服都弄脏了,却丝毫也没有负伤的意思。演员越是装痛苦,就越让人觉得滑稽了。
11、化妆不是为了体现人物,而是为了留下倩影
完全不从人物性格出发,纯粹为了自己美丽的花瓶身体能留在电影史记当中,而刻意化妆,根本不管历史、时代背景。
女演员最喜欢演两种角色,一是皇后、妃子,一是妓女。为何?因为化妆方便、能够比较随意,尤其是妓女。
12、一脱衣服就转移镜头
要不然就含蓄点,干脆用比喻或提示的方式来告诉观众剧中人物要做爱了,要不就大大方方地演,别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和“此处删去XXX字”似的。
13、轻功
自从〈卧虎藏龙〉出名以来,轻功更是甚嚣尘上。人人都能毫无道理地脱离地球引力,飞得跟风筝似的。
似乎这轻功已成为中国功夫的典型性表演,但它跟大卫的魔术一样,丝毫不能表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因为这根本就是超现实主义的杰作。
14、清朝官服
最丑陋的服饰,最没落的王朝。
破草帽,松松垮垮的肩,总是那么脏的官蓝。
15、奴才的角色
我发现,在很多电影里演奴才仿佛也成了热饽饽,而且容易出彩。
这到底是演员演技高超,还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当奴才的感觉呢。
1、人一昏迷就喷水
昏迷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气的,有的是吓的,有的是饿的,有的是革命斗士被敌人严刑拷打打昏的(这得用桶来泼水才行)。可无一例外,只要给喷(泼)上些水就一定会醒。这到底有什么医学依据么,我反正没试过。
2、摔瓷瓶
电影中的人物一生气就顺手拿起瓷瓶摔下去。摔瓷瓶的好处很多,动静大,还能象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物心理,而且成本低廉。可惜现当人物就没有这样的方便,在电影环境中瓷瓶几乎难觅。怎么办?砸玻璃。窗户、茶几、门,都是撒气的对象,甚至连眼镜儿也不放过。
3、不关家门
不关家门的用意是让其后想进来的人不必打招呼、动脑筋,尤其是那些仇人、小偷、强盗、情人之类。导演如此安排,实在可以减少很多于剧情毫无价值的细节铺垫。
4、女扮男装
影视作品里为了增加戏剧性,有很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女可扮男装,但其身材、胸部、肩腰臀的比例、音色、还有上厕所的方式,却是无法改变的。作为一个观众,我想我若是剧中人物一定能立马看破。可导演不让,那就将就吧。
5、睡觉还穿正装
很奇怪,这些穿正装睡觉的人难道不难受么。而且这样的场景很多还出现在夫妻戏里。他们有的穿制服,有的穿运动服,有的穿校服,有的穿运动服,有的干脆白天穿什么睡觉还穿什么。他们连起码的生活真实都不讲,还讲究什么睡得舒服与否呢。尤其是女的,可能是怕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露点走光,就特别会穿,一般就是时装了。
6、弹未炸,人先跳
战争场面或许是很难拍摄的吧,一般都不够真实,所以《拯救大兵瑞恩》才那么好看。但至少在表演的协调配合上应该注意一些吧。那些“弹未炸、人先跳,刀未到、人先倒,剑未到、先惨叫”的场景该是向京剧当中的武戏学了很多技巧吧。
7、倒带的轻功、飞去来
表现轻功的一种很原始的方式是演员往下跳,然后倒带编辑出来。后来有了《卧虎藏龙》和《英雄》里的飞去来,简直就是在表现神仙,而不是武侠。到了这个时候,侠的本意已经遭到了篡改。侠不是神仙,而是具有侠气的人。是人就要受到现实因素的束缚,这样才能有侠的光辉。中国武术也不是仙术、神术,它一样受到人体生理的局限。
8、是军队,就多找几个人来
使用群众演员最多的,就是表现军队了,还有学生游行。那些港台剧在这方面很差,经常几个人就当成千军万马(又是京剧的象征手法),几个拉标语穿学生装的就算游戏示威了。也许那里的军队和游行就是这样的。可大陆不该如此啊。大陆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军队,那么多学生,尽可以表现浩浩荡荡和轰轰烈烈,而且这方面的传统也相当深厚啊。
9、装疯卖傻
人为什么会发疯?何时发疯?原因很复杂。但在影视剧里,发疯却是可以预料的。当编导们干不下去的时候,剧中人物要么不明不白地死掉,要么就发了疯。发疯是个状态,也是个标志,说明这个人物以后再无情节的发展,告示观者不用再管此人物。他会在不久以后就消失掉,因为该交代的已经交代完了。
10、血迹太假
那些跟红墨水差不多的血迹把演员身上的衣服都弄脏了,却丝毫也没有负伤的意思。演员越是装痛苦,就越让人觉得滑稽了。
11、化妆不是为了体现人物,而是为了留下倩影
完全不从人物性格出发,纯粹为了自己美丽的花瓶身体能留在电影史记当中,而刻意化妆,根本不管历史、时代背景。
女演员最喜欢演两种角色,一是皇后、妃子,一是妓女。为何?因为化妆方便、能够比较随意,尤其是妓女。
12、一脱衣服就转移镜头
要不然就含蓄点,干脆用比喻或提示的方式来告诉观众剧中人物要做爱了,要不就大大方方地演,别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和“此处删去XXX字”似的。
13、轻功
自从〈卧虎藏龙〉出名以来,轻功更是甚嚣尘上。人人都能毫无道理地脱离地球引力,飞得跟风筝似的。
似乎这轻功已成为中国功夫的典型性表演,但它跟大卫的魔术一样,丝毫不能表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因为这根本就是超现实主义的杰作。
14、清朝官服
最丑陋的服饰,最没落的王朝。
破草帽,松松垮垮的肩,总是那么脏的官蓝。
15、奴才的角色
我发现,在很多电影里演奴才仿佛也成了热饽饽,而且容易出彩。
这到底是演员演技高超,还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当奴才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