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吧 关注:77,787贴子:259,340

回复:心生菩提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98楼
忍则要看对象的。至于对象的选择,视乎一心。如果觉得以你的忍耐可以化解对方的戾气,那就是值得的。如果对方就是豺狼和毒蛇,那就不必,否则就是迂腐啦。


100楼2010-12-25 23:17
回复
    第二十九篇: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
         一天,慧远法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在法师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可那位撞人的大汉,不但毫无羞愧之色,反倒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慧远法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你怎么不生气呀?”
         慧远法师借机开示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如果我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如果我早一分钟或晚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恶缘,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这业障呢。”
         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事情过了很久之后,有一天,慧远法师接到一封信。原来,大汉以前不知勤奋努力,工作之后,在事业上又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
         不料,当那男子惊慌地回头时,脸上的眼镜掉了下来。瞬间,大汉想起了慧远法师的教诲,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
         现在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特寄来五千元钱,一方面为了感谢慧远法师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请求慧远法师为他们祈福消业。
         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法师的宽容带给了大汉觉悟,教会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宽容也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能用真切的言行给人以启迪。生活中,要时刻怀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101楼2010-12-25 23:20
    回复
      第三十篇:宽容是最好的教育法则
           盘珪禅师是备受大家尊崇的禅师。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珪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大家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将他重罚,但盘珪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学生很是不服,他们联合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看了他们的联合上书,然后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的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那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珪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净化,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面对犯错的人,我们要以真心来感化他,排斥和嫌弃都是不明智的做法。我们要用宽厚仁慈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情。
      


      103楼2010-12-27 00:25
      回复
        回复:104楼
        呵呵,因为被这些故事所教化,所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学习。昨天看了一个电影,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做人就是一种修行。这么说来,大家都是在修行,我当然也是。种善者得善果,向往中。


        105楼2010-12-27 14:43
        回复
          凡事都不能绝对。正如你所说,修行是一种心态,你以什么心态看问题是很值得思量的。至于你所说的事实,事实总有很多个面,正面,反面,还有你看不到的面。更何况,你所说的领导也不是禅师,他也是在修行之中,至于能得什么果,那要看怎么修行了。不是吗?


          110楼2010-12-27 18:41
          回复
            第三十一篇: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有一天,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叫弟子提桶冷水来加。有一个弟子奉命提了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禅师很不高兴,说道:“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价值不同而已,可你却那么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价值,为什么要白白地浪费呢?虽然是一滴水,但是价值也无限地大。”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后来弘法传道,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这个人又接着问:“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呢?”
                 “滴水!”
                 滴水和尚从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在他眼里,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
                 滴水虽小,但江河湖海无不是由滴水汇聚而成。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不能因为它的渺小就认为它一无是处。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就是珍惜了生命本身,从中你会体味到不一样的感动。


            112楼2010-12-28 01:07
            回复
              回复:114楼
              有禅师可以做到,也有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是你没有试到过他,或者还没有遇见他,因为这样的人不可能做广告说我做到了,呵呵,所谓大音稀声,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115楼
              这并不是广义,比如你的这个回复,就是你人生中的一滴。做任何事,只要想着善,以善为本,那么积聚起来就是大善。什么事都刻意去做,就失去了它的本意了。


              117楼2010-12-29 00:44
              回复
                第三十二篇:追寻真实的生活层面
                     这天,天刚破晓,居士抱着一束鲜花和一捧供果,赶到大佛寺上早课。刚踏进大殿,旁边突然跑出一个人,与居士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居士看到水果被撞翻,忍不住叫道:“你这人怎么这么粗心,把我的供果全部撞翻了,你看怎么办?”
                     这个人听了,也非常不满地说道:“撞翻就撞翻,顶多向你道歉,你干吗这么凶啊?”
                     居士更是气愤:“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
                     接着,他们开始互相指责,声音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经过这里,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些行为都是愚蠢不堪的。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真诚地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举。”
                     广圄禅师接着又说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有很多很多。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这一片虔诚的心境,不值啊!”
                     “对不起,禅师!我错了,我实在太冒失了!”这个人又转身向居士说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
                     居士也真诚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该发脾气,我实在太幼稚了!”
                     干戈就这样化解掉了,二人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道理。
                     生活中,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有很多,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破坏自己的心境。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真诚地接受别人的道歉,这才是明智之举。
                


                118楼2010-12-29 00:47
                回复
                  回复:119楼
                  遇事先思己过。


                  121楼2010-12-30 02:18
                  回复
                    第三十三篇: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天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弟子回答道。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还告诉我们终日坐禅不可以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感到很困惑。
                         慧能禅师接着说道:“禅定,不是要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要使身心达到一种极度宁静和极度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就会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就如同明镜蒙尘,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问道:“那么,该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就处处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弟子终于醒悟。
                         生活中,要保持一颗清净安定的心很难,因为被种种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让很多人活得愚昧迷失。因此,要心生智慧,就要坦然面对一切。
                    


                    122楼2010-12-30 02:22
                    回复
                      回复:128楼
                      呵呵,不要让那片薄薄的人体组织蒙住了发现美的眼光哦。即使有,但如果她心中已经没有了,又如何呢?
                      发现当下的美。


                      129楼2011-01-01 14:19
                      回复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新年有新的发展!


                        130楼2011-01-01 14:20
                        回复
                          回复:131楼
                          呵呵,那就是有相与无相了。


                          132楼2011-01-01 21:37
                          回复
                            第三十六篇:莫因外在得失影响心情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他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弟子们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听说了这件事,便召集弟子们。他不但没有责怪弟子,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听了金代禅师的话,弟子们的心放了下来,也更钦佩禅师的为人。
                                 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没有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我们做人也是一样,不要因为外在的得失而影响自己的心境。
                            


                            133楼2011-01-01 21:38
                            回复
                              回复:134楼


                              135楼2011-01-03 0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