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段哭笑不得的八卦故事大约1963年,在武功县委办公室工作的邻居讲过一个他遇到的八卦故事。一江西老表到武功县政府办事,想着武功车站肯定就在武功县城,于是,就乘火车到了武功车站。下车一问,人说,这里是杨陵,武功县城还在以北20里处。老表就坐班车赶到,一问,人说,我们这里是武功县城,但县政府搬到普集去了。老表问清了路线,再问,却不通班车,只好步行。经过贞元到长宁,40里地,天已黑,只好住下。次日一大早,仍不通班车,南下40里,终于到了普集。一问,人又说,你找错了,我们这里是普集街,县政府在普集镇,在西北方向10里外,还是不通班车。老表简直崩溃了,却没有办法,只好再走到普集镇,找到县政府办公室。一进门,不说办事,先诉说他这两天辗转5地、步行100多里路的痛苦经历。大家只有苦笑与安慰说,你走了武功县南北东西整整一大圈。办完事,猜想那老表一定会长久纳闷,这“武功”地名怎么这么混乱,叫武功车站的不是武功县城,叫武功镇的也不是武功县城,武功县城又叫普集镇,武功县城的车站又叫普集镇车站,普集街与普集镇又是什么关系?其实,不仅外地人纳闷,本地人也调侃过这些“混乱”:“大庄不大,小村不小;游凤无凤,河道无河;南仁不在南,北营不在北;武功不在武功,普集不在普集。”当然,调侃归调侃,武功本地人大多知道,武功老县城是武功镇,新县城是普集镇,普集街乡与普集镇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杨陵当年是武功车站。但是,却不见得所有人清楚这些名称的复杂关系。二、普集不在普集历史上,武功县开始有作为行政单位的“镇”是在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武功县设立了武功镇、普集镇、大庄镇。有人说还有杨陵镇,但笔者没有查到可靠资料。推测之,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设立的三镇,武功镇是县城,繁荣不用说。普集镇与大庄镇都是渭河边上的渡口,渭河南的山货与渭河北的土产贸易频繁,集市繁荣,称得起“镇”。而所谓的“杨陵镇”,不在渡口与交通要道,而且距离武功镇、大庄镇不远,当时设镇,条件不足。武功镇与大庄镇的地理位置与名称后来一直未变,只是随着交通等历史的变化,逐渐衰落了,按下不表。普集镇与杨陵镇就有故事了。雍正年间设立的“普集镇”,不是如今的“普集镇”。在那个“普集镇”贸易繁忙、远近闻名的时候,如今的普集镇还杳无踪影。那个普集镇在如今的普集镇东南方向10里地的渭河边上。是渭河北岸通往南岸周至的重要渡口,过了渭河就是周至县城二曲镇,连接着渭南物产丰富的山区和渭北人称“下原”的富庶之地,物产丰富,商贸发达,集市繁荣,是当时武功县最繁华的贸易集散地,名为“普济”。“济”就是“过河”,加上佛家的“普渡众生”善念,遂称“普济”。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为“普济镇”,乾隆十五年(1750年)更名为普集镇,大概是“集市”更占位的原因吧?200年后的1936年,陇海铁路西安到宝鸡段修建通车,才有了如今的“普集镇”。可以说,她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小镇。起初只是在李大村附近铁道边的空旷田野上,设立了火车站,取名“普集镇车站”,被人揶揄为“普集不在普集”。为什么要叫“普集镇车站”,而不叫“李大村车站”?这就要说到火车站取名的规矩。铁路运行要设站点,设站点,就得考虑名气,有名气才响亮,才方便远处的人知道,铁路交流范围才广阔。但是,铁路每隔二三十里设立的站点,不见得都是有名气之地,同时,当地政府也会借机要求广播自己属地的名声,这就构成铁路部门车站起名的通行做法——“就近借大名”。比如,马嵬车站所在地是宋庄村,寂寂无名,就借用15里路外的马嵬坡之名。而马嵬坡早在唐代就因“六军不发无奈和,宛转蛾眉马前死”,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两茫茫”的故事而名扬天下。“眉县车站”在马家镇,距离眉县县城过了渭河还有20里地,取名应该是听取了眉县政府的建议。新设立的普集镇车站在铁道之南的空旷田野上,建了3间平房的候车室和几间铁路职工宿舍。随着铁路的运行,很快,站外就热闹起来,除了旅客与当地人,不少河南逃荒者挑着担坐火车到来,并在附近安营下寨,做起了小生意,最有名的是烧鸡。再后来,候车室另建到了道北,慢慢又发展成一条窄窄的小街道,大概因为河南人多的缘故,人们仍称“河南巷”。1962年成为新县城后才有了其北县政府门前的主街道,东至斜坡下,西到县政府,直到文革结束。其他的街区都是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不过,直到1970年代,虽然普集镇车站成为西宝间较大的车站,武功人乘火车找她,北面的乾县、南面渭河对岸的周至人乘火车也多选她,但是,其街区也仅仅叫做“普集镇火车站”“普集车站”,而不叫“普集镇”。比如,1958年设立“人民公社”,也仅仅叫做“车站公社”,而不叫“普集公社”。原因是不远处的真正的普集镇那时还名声大着呢。1958年12月,陕西省建设大县,武功县与扶风县被撤销,并入兴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