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一样,都是先小学学诗词,中学学文言,教材上基本都是诗、史、儒经、文言散文。但自学、通读完整的古著的话,我相信大部分人肯定是从《史》一类作品入手的,不是春秋应该就是史记。
我稍微有点不一样,我是从《抱朴子》开始的。
因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这句实在是满地爬,我想溯其源,更想知道为什么总有一大群神神叨叨的人要有事没事喊一句神神叨叨的“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所以我就去看了《抱朴子》。

看完的收获是有的,就是三观被污染了一圈,不过我抵抗力好,所以也没被污染太多。
==
但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抱朴子》的文言,非常非常接近白话,所以不需要太高深的文言授习基础,就能很轻松看完且理解到位。
所以后来我自己写文言,就是按照这种方式,就是保证让没有多学文言的人,只要白话文基础,就能读懂。
一方面是我水平一般,一方面我觉得文言文已经是死亡语言,生活中没有人再会使用了,所以如果你还要照着春秋、金文那种超级难嚼使劲去折腾,就算你写出来那种很高深的文言,大众没人读通看懂,除了去做学究,还能如何?
倒不如写得洒脱自然,接近白话更好一些。
==
介绍一下这位《抱朴子》作者,写作很接地气的葛洪:“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但贪广览,於众书乃无不暗诵精持,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既性闇善忘,又少文,意志不专,所识者甚薄,亦不免惑。而著述时犹得有所引用,竟不成纯儒,不中为传授之师。其河洛图纬,一视便止,不得留意也。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属,了不从焉,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研精。”
注意这家伙说自己“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粗知其旨,又不研精。”大家不要被蒙蔽,这是反向吹而已,看他的简历,他就是那个时期的文学大师+宗教学权威+科学家,通百家,集各种大咖身份于一体。
但受时代限制,这家伙写得东西全篇让人三观尽毁...《抱朴子-内篇》俗篇中选文:“蛇有无穷之寿,狝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蟾蜍寿三千岁,骐驎寿二千岁。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熊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鼠寿三百岁,满百岁则色白,善凭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
==
没办法,一个人能力再怎样强,始终无法战胜时代,古人在认识世界的水平上,没有如今的全面。生物白化在自然界中极少,所以古人会以其稀少程度引申去理解为白化动物如同人中老者:头发花白且及其稀少,故而联想到毛皮白化就是长寿;而老鼠当起先知是因为动物在对地震、火山、洪水等的超感应能力上远超人类,又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
还是说说本贴的主题吧:那个吸引我的“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其实原文并不是阵列在前或阵列于前,原文是:“抱朴子曰:‘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
他作为一个修行者、炼金术士,要进山修行和采集炼丹材料,相当于进入危险区。我们现代社会,有手机有卫星导航,进了山林都有可能迷失困死,在葛洪那个年代就更别提了,山野中险象丛丛,一般人不敢去的,那时野兽瘴气都很常见。
但修道者欲达修练,都又偏偏需要借助“名山胜水”之力(连《陋室铭》都这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以硬着头皮也得去。
怎么去?
需选好吉日良辰,方可入山,入山前,结符做法,心中所求才能最终如愿;再如果,入山后时常口念九字真言,则遇到危险和困境也能“无所不辟”。搞搞迷信...神神叨叨。这个可以理解。
山野里有好东东:“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馀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石硫黄,次则石台,次则曾青,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象柴,一名托卢是也。”
但万物皆有灵,上面提到的这些好东东是属于山神水灵(原文:“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的“私人财产”,肆意索取而对其主人毫无敬意,必会受到惩罚。《抱朴子》中的说法是:“太华之下,白骨狼藉。”你去它们家里这里挖挖, 那里敲敲,那山野神灵怎么会欢迎你?所以你最好能有护身之法。
==
然后山野里面更有坏东东:精怪鬼兽、毒虫瘴气。《抱朴子》原文:“林虑山下有一亭,其中有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数十人,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後郅伯夷者过之宿,明灯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馀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也。”
毒虫、瘴气会导致人莫名其妙的生病,这也被视为山神的惩戒;方向感的迷失是自己水平不够和自己的器材(指向装置)不精,但往往还是被推到鬼神发难上。野兽群狼对修行者更是看得见的威胁,不过也被归类成精怪了。
==
综上,在山野之中这种危险境地,神神叨叨时不时给自己来上一句真言“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是多么的重要和管用,因为从心里学角度讲,人在遇到危难时,切记不可慌乱,慌乱的结局往往是加速自己的灭亡,镇静才是最好的对策。
九字真言就可以起到强烈的心里暗示的作用,让危难中人恢复镇定!!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在面对猛兽、疾病、迷路时存活下来。
所以迷信归迷信,九字真言在安神定心方面,绝对能起积极地作用。
==
至于古人修仙为了个啥?其实就是那些没有能取得功名的老秀才们一肚子酸水,各种刁钻角度想要换道超车,所求最终目的还是“仙人玉女,山川鬼神,皆来侍之”'...“鬼神来侍,玉女至前”...“仙童仙女来侍,飞行轻举,不用羽翼。”...这些老秀才们盼当官盼得脖子都长了,无非就是想过过统治阶级被人前呼后拥、居高临下的瘾。
这没啥可批评的,人家古代人,不想做官就不会去念那么书,念书是很苦的。
==
所以,看完《抱朴子》,啥也没学到,但心里至少有个底:写文言文,不用太讲究深不可测,就像《抱朴子》那么写就是了,只要不写成了大白话,就还是文言文。
我稍微有点不一样,我是从《抱朴子》开始的。
因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这句实在是满地爬,我想溯其源,更想知道为什么总有一大群神神叨叨的人要有事没事喊一句神神叨叨的“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所以我就去看了《抱朴子》。

看完的收获是有的,就是三观被污染了一圈,不过我抵抗力好,所以也没被污染太多。
==
但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抱朴子》的文言,非常非常接近白话,所以不需要太高深的文言授习基础,就能很轻松看完且理解到位。
所以后来我自己写文言,就是按照这种方式,就是保证让没有多学文言的人,只要白话文基础,就能读懂。
一方面是我水平一般,一方面我觉得文言文已经是死亡语言,生活中没有人再会使用了,所以如果你还要照着春秋、金文那种超级难嚼使劲去折腾,就算你写出来那种很高深的文言,大众没人读通看懂,除了去做学究,还能如何?
倒不如写得洒脱自然,接近白话更好一些。
==
介绍一下这位《抱朴子》作者,写作很接地气的葛洪:“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但贪广览,於众书乃无不暗诵精持,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既性闇善忘,又少文,意志不专,所识者甚薄,亦不免惑。而著述时犹得有所引用,竟不成纯儒,不中为传授之师。其河洛图纬,一视便止,不得留意也。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属,了不从焉,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研精。”
注意这家伙说自己“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粗知其旨,又不研精。”大家不要被蒙蔽,这是反向吹而已,看他的简历,他就是那个时期的文学大师+宗教学权威+科学家,通百家,集各种大咖身份于一体。
但受时代限制,这家伙写得东西全篇让人三观尽毁...《抱朴子-内篇》俗篇中选文:“蛇有无穷之寿,狝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蟾蜍寿三千岁,骐驎寿二千岁。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熊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鼠寿三百岁,满百岁则色白,善凭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
==
没办法,一个人能力再怎样强,始终无法战胜时代,古人在认识世界的水平上,没有如今的全面。生物白化在自然界中极少,所以古人会以其稀少程度引申去理解为白化动物如同人中老者:头发花白且及其稀少,故而联想到毛皮白化就是长寿;而老鼠当起先知是因为动物在对地震、火山、洪水等的超感应能力上远超人类,又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
还是说说本贴的主题吧:那个吸引我的“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其实原文并不是阵列在前或阵列于前,原文是:“抱朴子曰:‘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
==
他作为一个修行者、炼金术士,要进山修行和采集炼丹材料,相当于进入危险区。我们现代社会,有手机有卫星导航,进了山林都有可能迷失困死,在葛洪那个年代就更别提了,山野中险象丛丛,一般人不敢去的,那时野兽瘴气都很常见。
但修道者欲达修练,都又偏偏需要借助“名山胜水”之力(连《陋室铭》都这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以硬着头皮也得去。
怎么去?
需选好吉日良辰,方可入山,入山前,结符做法,心中所求才能最终如愿;再如果,入山后时常口念九字真言,则遇到危险和困境也能“无所不辟”。搞搞迷信...神神叨叨。这个可以理解。
山野里有好东东:“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馀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石硫黄,次则石台,次则曾青,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象柴,一名托卢是也。”
但万物皆有灵,上面提到的这些好东东是属于山神水灵(原文:“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的“私人财产”,肆意索取而对其主人毫无敬意,必会受到惩罚。《抱朴子》中的说法是:“太华之下,白骨狼藉。”你去它们家里这里挖挖, 那里敲敲,那山野神灵怎么会欢迎你?所以你最好能有护身之法。
==
然后山野里面更有坏东东:精怪鬼兽、毒虫瘴气。《抱朴子》原文:“林虑山下有一亭,其中有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数十人,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後郅伯夷者过之宿,明灯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馀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也。”
毒虫、瘴气会导致人莫名其妙的生病,这也被视为山神的惩戒;方向感的迷失是自己水平不够和自己的器材(指向装置)不精,但往往还是被推到鬼神发难上。野兽群狼对修行者更是看得见的威胁,不过也被归类成精怪了。
==
综上,在山野之中这种危险境地,神神叨叨时不时给自己来上一句真言“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是多么的重要和管用,因为从心里学角度讲,人在遇到危难时,切记不可慌乱,慌乱的结局往往是加速自己的灭亡,镇静才是最好的对策。
九字真言就可以起到强烈的心里暗示的作用,让危难中人恢复镇定!!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在面对猛兽、疾病、迷路时存活下来。
所以迷信归迷信,九字真言在安神定心方面,绝对能起积极地作用。
==
至于古人修仙为了个啥?其实就是那些没有能取得功名的老秀才们一肚子酸水,各种刁钻角度想要换道超车,所求最终目的还是“仙人玉女,山川鬼神,皆来侍之”'...“鬼神来侍,玉女至前”...“仙童仙女来侍,飞行轻举,不用羽翼。”...这些老秀才们盼当官盼得脖子都长了,无非就是想过过统治阶级被人前呼后拥、居高临下的瘾。
这没啥可批评的,人家古代人,不想做官就不会去念那么书,念书是很苦的。
==
所以,看完《抱朴子》,啥也没学到,但心里至少有个底:写文言文,不用太讲究深不可测,就像《抱朴子》那么写就是了,只要不写成了大白话,就还是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