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吧 关注:117,877贴子:1,216,537
  • 0回复贴,共1

这是首教科书式的诗,诗歌三美兼具,新解余光中成名作《乡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乡愁
文/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由于这两天的时事新闻,不由自主想到这首诗,今天读来,意义依旧是深远的。多少人期盼着团圆,却始终隔海相望;多少人渴望重回故乡,却一直浸在乡愁里;多少人在无尽地期望中,离开人世;多少人……而今天,依然如故,叫人唏嘘!1972年,余光中先生写下这首《乡愁》,饱含了浓厚的思乡之情,渴望着祖国统一、亲人团聚,这也是所有国人的期盼。诗人用浅白率真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抑郁,一声声哀叹,久久回荡在脑海。下面,重读这首诗,来感受诗中的怅然之情。
一声乡愁,喊断无数魂灵。这首诗几乎完美体现了诗歌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回响,诗人用特定的字眼,不断扩展其中的含义,让人一读,就浮想联翩,所有的画面也立起来了,在时间和空间里都弥散着浓浓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一下就走进了诗歌的情境之中。海峡那边老一辈人读这样的诗,眼泪恐怕会唰唰地流……
先从诗歌结构来看,诗人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将全诗串连在一起,结构简洁工整,视觉上有着很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读者毕竟受着几千年古典诗词的影响,对这样的结构,自然会有偏向性,这是内在的习性。诗人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使诗歌有了古典诗词的美感,视觉上易于让人接受。
再从诗歌韵律来看,一个“头”字回旋往复,诗人的情感也在这里头变迁。因为诗歌结构的缘故,诗歌节奏也紧凑有力,时间的大跨度并没有损耗诗歌的节奏,反而越发凝练。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差不多几遍就能背下来。也令这首诗受到无数朗诵艺术家和朗诵爱好者的青睐,可以想见诗的魅力之大。
然后从绘画美来看,诗人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乡愁具象化,读者从这些特定的词语中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漂泊感。有故乡,不能回,这是一种什么感受,恐怕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能体会。诗人用邮票将母子之情系在了一起,读到这,立刻浮现母子俩读信的画面,诗歌的张力也不断延伸开来。用船票将新娘新郎结合,体现了相见的不易,眼前立刻浮现了夫妻船头对望的期盼眼神,意味深长啊。接着,用坟墓来代表两代人之间的离愁之痛,等到能相见时,亲人已去逝,阴阳相隔,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由此,可以想象诗人在母亲坟前痛哭流涕的画面,不禁悲从中来。最后,把乡愁比较浅浅的海峡,海峡是浅浅的,而乡愁却是深深的,隔海相望不相见,望眼欲穿。
读着这首诗,在感受着浓浓乡愁的同时,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首诗的意味是无比深长的,远没有表面的字词句那么简单。带着历史的回响来读这首诗,所联想到的画面只会越来越来,时间和空间同时无限延伸,诗歌的内涵也一次次裂变,乡愁也不只是乡愁了,离愁别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等等情绪,一下全都涌现出来了,细思极恐。愿历史不再重演,愿乡愁不在,愿游子早日归家。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湖北1楼2025-01-13 16: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