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秸秆变成了有机肥料,玉米秸秆变成了有机饲料。天镇县以饲料化、肥料化为主导方向,全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收益,过去的生态“包袱”逐渐变成如今的“绿色财富”,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玉泉镇上吾其村的田间地头,大型秸秆打捆机穿梭其中,伴随着机器轰鸣,散落在耕地里的玉米秸秆被打成一捆捆整齐的饲草包,这些回收的秸秆,卖给了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养殖户、养殖企业,曾经令人头疼的秸秆,成为田野里的“新宝贝”。
在三十里铺乡刘家庄村,大同跨界农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里,从设施蔬菜园区收回的辣椒秸秆堆成了小山,分拣好的秸秆用叉车运到有机肥生产车间,装入料斗,通过破碎、粉碎、除尘、发酵分解等工序,变成了种植蔬菜的有机肥。
天镇县是农业大县,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33万亩,近年来,天镇县以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和产业模式县”为契机,立足全县产业现状,积极构建以饲料化为主,肥料化为辅的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发展秸秆饲料化产业模式,使秸秆“变肉、变奶、变肥”,实现产业循环发展。同时,天镇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补助政策,2024年已拨付秸秆综合利用补助资金410.82万元,新购置的36台(套)秸秆回收机械设备全部投入运用,全县完成干草棚建设27000平方米,完成蔬菜秸秆加工利用车间建设1500平方米。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蔬菜秸秆“肥料化”利用为辅、多途径协同的县域特色模式,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左右,饲料化利用农户每亩可增收50元,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在玉泉镇上吾其村的田间地头,大型秸秆打捆机穿梭其中,伴随着机器轰鸣,散落在耕地里的玉米秸秆被打成一捆捆整齐的饲草包,这些回收的秸秆,卖给了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养殖户、养殖企业,曾经令人头疼的秸秆,成为田野里的“新宝贝”。
在三十里铺乡刘家庄村,大同跨界农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里,从设施蔬菜园区收回的辣椒秸秆堆成了小山,分拣好的秸秆用叉车运到有机肥生产车间,装入料斗,通过破碎、粉碎、除尘、发酵分解等工序,变成了种植蔬菜的有机肥。
天镇县是农业大县,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33万亩,近年来,天镇县以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和产业模式县”为契机,立足全县产业现状,积极构建以饲料化为主,肥料化为辅的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发展秸秆饲料化产业模式,使秸秆“变肉、变奶、变肥”,实现产业循环发展。同时,天镇县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补助政策,2024年已拨付秸秆综合利用补助资金410.82万元,新购置的36台(套)秸秆回收机械设备全部投入运用,全县完成干草棚建设27000平方米,完成蔬菜秸秆加工利用车间建设1500平方米。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蔬菜秸秆“肥料化”利用为辅、多途径协同的县域特色模式,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左右,饲料化利用农户每亩可增收50元,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