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790贴子:612,037

回复:淮阳演义(2.4)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尚书·康王之诰》中,毕公是东部地区各方诸侯的首领,是地位崇高的“东伯”,同时也是位列“三公”的王室重臣。《尚书·毕命》是周康王向毕公发布的诰命,谈论的问题是殷遗民的治理。最初,殷遗民地区由周公主管。周公去世后,这个任务由周公的儿子君陈接下来。后来,君陈也死了,康王就让毕公承担此事。


IP属地:河南16楼2025-01-13 16:12
回复
    毕公时任太师之职,因此,康王首先赞美了毕公的政治资历和政治能力,说他辅佐过周王室的四代君主,令人敬仰,所以才把周公曾经承担的治理殷民的重大责任托付给他。
    与此同时,康王还是以天子的身份向毕公提出了要求:希望毕公善于识别善与恶,对于行善者,要在他的居所与田产上打上表彰的标记,让他的善行广为人知;对于违反常教和常法的恶人,则给他的居所与田产打上耻辱的标记,把他的劣迹公之于众。要加强封疆守备,以安定四海之内。同时,为政贵在有常,言辞贵平实,不要好异好奇。此外,殷商旧俗偏于奢侈,以善辩为高,希望引起警觉。


    IP属地:河南17楼2025-01-13 16:14
    回复
      《尚书·君牙》记载了周穆王对他的大臣君牙的训示。穆王是康王的孙子,昭王的儿子。本篇经文的缘由,是穆王任命君牙出任朝廷的司徒,所以要对君牙做一番任职前的训示。


      IP属地:河南18楼2025-01-13 16:16
      回复
        “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之教。周穆王认为,以这五种常教作为治理民众的准则,民众就会趋于和谐;执政者把自己作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就可以找到主心骨。简而言之,如果执政者带头躬行五种常教,就会促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天下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IP属地:河南19楼2025-01-13 16:35
        回复
          穆王说:“乃惟有先正旧典时式,民之治乱在兹。”《尚书正义》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惟当奉用先王之臣所行故事、旧典、文籍是法,民之治乱在此而已,用之则民治,废之则民乱。”这就是说,要按照以前的惯例、法律、文件来办事,如果尊重以往行之有效的规则,民众就能够得到治理;如果丢弃这些规则,天下就会大乱。


          IP属地:河南20楼2025-01-13 16:37
          回复
            “礼”与“刑”的关系是“调整性规则”与“惩罚性规则”的关系:“礼”规定了“可以做什么,不得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它为人提供了引导性的行为规范;“刑”相当于“礼”的强制手段与保障力量,它规定的是人们违反了礼之后,所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


            IP属地:河南21楼2025-01-13 16:38
            回复
              常教之治,主要强调了五种常教对于社会治理的意义,主要着眼于从积极的方面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它还要求执政者应当成为民众的主心骨与常教的典范或化身,这就意味着,执政者的言行要能够代表五种常教的精神,执政者要通过自己身上体现出来的常教去影响社会和民众。
              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一个“化”字。这里所谓的“化”,具有“感染”、“示范”、“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言教与身教并重”等诸方面的意涵。同时,“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执政者通过影响身边的人,把五种常教的精神火种传递给他们,这些人又进一步把这个精神火种传递给他们身边的其他人,如此一层一层往外推,五种常教就可以传至普天之下。如果所有人都以五种常教作为自己立身处事的准则,整个天下就会趋于和睦。


              IP属地:河南22楼2025-01-13 16:39
              回复
                常教之治,主要在于影响人的情感、心理,它通过塑造人的情感世界、心理世界,以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控制。相比之下,法典之治则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外在行为,它直接规定了人的行为模式: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并辅之以相应的奖励与惩罚。


                IP属地:河南23楼2025-01-13 16:42
                回复
                  伯礒(jiǒnɡ)被周穆王任命为周王室的太仆长,这是一个与天子非常亲近的职位。因为这次任命,穆王对他进行了一番训示,这就是《尚书·礒命》篇的由来。在训示中,穆王首先告诉伯礒,自己作为天子,总是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甚至会半夜起来,思考避免过错的方法。
                  接下来,穆王又向伯礒回顾历史:文王、武王的大臣很忠诚、很正直,他们的近臣、侍从也是这样,所以文王、武王能够谨慎为君,受到天下的称颂。现在,自己作为天子,也非常需要忠诚、正直的近臣。你作为近臣之首,一方面,要纠正我的不妥之处,另一方面,还要选择贤良之士作为你的部属。
                  最后,穆王告诫伯礒注意一个规律:如果近臣贤良,君主会成圣;近臣如果只知谄媚,他们的君主就会自以为是;因为有贤良的近臣,所以才有圣君;君主失德,都是因为近臣无德。


                  IP属地:河南24楼2025-01-13 16:44
                  回复
                    《尚书·文侯之命》,是指周平王表彰晋文侯的册命。周平王,东周时期的第一位君主。在册命中,周平王首先回顾了周文王、周武王,说他们的德性之光照亮了四方,所以受到了上天的信任,成为天命的承担者;同时,文王、武王还得到了贤臣的辅佐,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承担上天托付的使命。周平王向晋文侯颁发了系列奖品:一坛酒,拿回去祭祖;红色、黑色的弓各一张;红色、黑色的箭各一百支;还有四匹马。


                    IP属地:河南25楼2025-01-13 17:05
                    回复
                      周文王所具有的“西伯”身份,其实就是方伯——殷商王朝西部地区的方伯。周初的“三监”,管叔、蔡叔、武庚,都是方伯。晋、卫、燕、楚、徐等,都曾经是颇有势力的方伯。


                      IP属地:河南26楼2025-01-13 17:38
                      回复
                        在不同的文献中,方伯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侯伯,有的称牧。从词义上说,方,是指四方或四方诸侯;伯,就是首领的意思。按照《礼》的规定,诸侯不得擅自征伐。只有在紧急状态下,譬如,出现了地区性的动乱,总揽本地区的方伯才可以行使征伐之权。鲁侯之征“徐戎”、“淮夷”,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他可以率领七百里范围内的各路诸侯,名正言顺地开展军事活动。


                        IP属地:河南27楼2025-01-13 17:55
                        回复
                          方伯作为区域性的诸侯之长,兼具两个方面的身份:一方面,他是地方性、区域性的政治领袖,具有地方属性。通过方伯,可以把区域内的各路诸侯较好地整合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政治共同体。推而广之,如果把天下所有的诸侯都归属于几个方伯,就有助于把数量庞大的诸侯组织起来,实现诸侯群体的组织化。


                          IP属地:河南28楼2025-01-13 17:56
                          回复
                            征伐权本来是天子专享的权力,把这种权力授予方伯,就是天子把自己专享的权力委托给方伯代为行使。从政治效果来看,通过分布于各个地区的方伯,有助于在交通、信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延长天子的手臂,实现对于普天之下的治理。


                            IP属地:河南29楼2025-01-13 17:57
                            回复
                              所谓“春秋战国”,本质上就是以前的方伯或诸侯完全无视周天子的天子地位,肆无忌惮地行使本属于天子的征伐权。根据《史记·周本纪》,殷纣王曾向周文王“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这就是说,周文王享有的征伐权,正是纣王授予的。方伯过度膨胀之时,就是天子衰败、灭亡之日。


                              IP属地:河南30楼2025-01-13 17: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