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探讨(科普文章)
撰写:作家 陶 靖
[前言]
心脑血管疾病长期被人们视为“沉默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病,而且突然猝死,死亡率极高,称之为“暴发暴死”,让人防不胜防。民间也有隐匿性心脏病、隐匿性高血压的说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爆发呢?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首先要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才能正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患于未然(预防疾病在没有发病的时候)。
[正文]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指心脏病和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也包括心梗和脑梗。心脑血管病古代已经存在,古代社会医学技术不发达,解剖学、透视学等现代医学科技还未萌芽,我国人民凭借中草药、针灸、按摩、药酒、石砭、体育锻炼、食疗、心疗、古代气功锻炼等传统治疗方法和系列自然疗法调理心脑血管病变产生的系列疾病。
伴随着西方科技兴起,科学仪器不断发明创新,人类对心脑血管研究不断深化,对心脑血管病认识更加清晰明确,到如今的21世纪,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条件下,遗憾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的成因至今尚不明确,也没有行业统一的说法。今天我从战略高度和理论视角考察、透视心脑血管病的病理现象,从理论高度探讨这一心脑血管病变的成因和规律,特别对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和心梗脑梗的病因和规律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质性探讨,旨在推动《预防医学》蓬勃发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揭开防病抗病史上崭新的一页。
漫长的封建社会把皇宫贵族和富豪阶层称之为“食肉族”。这一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酒食肉作为饮食习惯,被富贵阶层代代相传,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又称之为“富贵病”。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饮食条件)不断改善,食肉、饮酒、吸烟在广大百姓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形成了社会风俗和饮食习惯。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的心脑血管病不降反增,中西方都是如此。古代社会的“富贵病”卷土重来,称之为“富贵病”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患者人数不断激增,甚至波及到少年儿童也身患此病。以尿毒症为例,虽然尿毒症被社会视为“绝症”,但肾功能衰竭现象从初期发展到晚期需要一个过程,对中老年患者来说,甚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不少患者一爆发症状就是晚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且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才能缓解症状,获得生存。根源是广大患者对尿毒症的本质无知和无畏,对养生和保健无知,不知道怎样养护肾脏的功能。
那么从战略全局和理论高度考察,从疾病本质上考察,心脑血管病的源头在哪里呢?要切实控制并且减少高血压、心脏病的复发率,首先要找准发病原因,只有从根源上控制,才能切实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这也是《预防医学》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
那么心脑血管老化、硬化、脆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是气候恶化诱发心脑血管硬化。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尤其在酷热、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在寒冷低温或酷热高温刺激下,心脑血管因为应激而产生病变,不少老年患者死亡于气候突变条件之下,学会适应气候骤变是人们需要重视的基本生存技能。
二是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恶化促使心脑血管硬化。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里和工作小环境里,环境因素恶化不仅影响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也会促使心脑血管病变,尤其是促发心脑血管功能早衰、硬化、脆化。化学环境因素污染、工业环境因素污染。例如重金属污染水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汽、汽车尾汽污染空气和饮用水源、塑料微粒、金属微粒进入血管,工作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噪音污染、辐射污染,不仅危害身体器官机能,也促进血管老化、硬化、脆化。
三是饮食不当促成血管硬化。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饮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奇特的饮食风俗。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然而长期饮食不当,不仅导致人体多病,而且短寿。民间俗话告诉我们:病是吃出来的,病是懒出来的,病是忧出来的(源自生闷气)……更有描绘饮食不当的成语:胡吃海喝、乱吃滥喝、暴饮暴食等等,自古以来的长寿之道告诉我们:“饮食有节”。所谓“饮食有节”,不仅要节制食物的种类,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食物有选择性,也要每餐控制食物的份量,做到七分饱,而且尽量定时餐饮(饮食定时),形成规律。心脑血管病患者饮食有特殊禁忌,例如高血压患者和心脏病患者需要严格戒酒、戒烟、戒肥肉、戒蛋、平时少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胆固醇;不吃辛辣刺激血管的食物,多吃有利于吸收的粗纤维食物,例如多吃红薯(红薯叶)、芋头、绿豆、玉米等等有利于排毒的粗纤维食物。
四是血液的营养和氧份缺乏导致血管硬化。我们要明白的是心脑血管是身体的一部份,是器官的一部份,也是人体细胞的一部份,从系统论角度考察血管病变现象,心脑血管属于人体小系统的一部份,也是最为核心关键的一部份。血液负责输送的营养和氧分不仅滋养人体各器官和肌肉组织,也滋养人体的心脑血管。当人体营养不良、氧份缺乏时,心脑血管加速老化硬化。当人体持续饥饿时,人体因为缺乏营养和能量而活活饿死,因饥饿导致人体死亡,因饥饿导致人体器官和肌肉组织病变,保持均衡营养才能维持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由于血管是人体的一部份,通过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能够维持正常的血管机能,推迟血管硬化现象发生,这也是寿星们年龄虽老,但是血管不老,或者衰老不明显、不严重的原因之一。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条件不断改善,营养过剩成了“时代病”,当代社会的肥胖症人数激增,与饮食不当、饮食失节导致“营养过剩”有密切关系,“营养不良”能够致病致死,同理,“营养过剩”也能够致病早死。如今的儿童肥胖症诱发的儿童高血压、儿童心脏病、儿童糖尿病、儿童尿毒症患者人数递增,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也应当引起家长们重视。
五、手术、药物等等医源性因素对心脑血管硬化的影响。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操作不当(包括体检操作失误)、用药不当、用药过量等等因素引发的对心脑血管伤害,长期服药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累积于血管导致的血管硬化。例如长期服用阿斯匹林药片引发的血管硬化破裂出血、溶栓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重复化疗、放疗操作失当也能引发血管硬化和出血现象发生,称之为医源性血管硬化。解决这些问题,在治疗中加强防范,尽量减少药物对心脑血管的功能性损伤,尤其在化疗药物和溶栓药物使用方式和剂量上结合患者身体实际,从严把控。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中药在长期口服过程中也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硬化,这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的结果。减少医源性因素对心脑血管的影响要防治结合、治中有防,防中有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要坚持养护心脑血管。让患者明白血管是生命通道,血管是人体的命脉。只有血管畅通,生命才能蓬勃,一旦血管堵塞,生命很快消失。
六、人体内环境恶化导致血管硬化。
无论癌症也罢,还是心脑血管病也罢,它们的难治、难防、难控都离不开人体内环境日益恶化。人体内环境恶化包括不良精神因素、器官病变、突发性内伤、血液疾病、血管病变(血管炎症、病毒、细菌侵袭血管)。
古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是由“阴”与“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即属于“阳”的肉体生命和属于“阴”的精神生命,肉体和精神两种生命力量构成人类生命体。精神力量是支撑肉体生命的重要力量,食物产生的能量和精神产生的能量都是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根本力量。当人体内环境恶化时,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自愈能力也会衰竭,内脏器官衰竭、精神萎靡或狂燥,此时作为身体器官一部份的血管也会大受影响,直接影响到血管机能,导致血管硬化现象产生。情绪稳定,减轻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无疑能够推迟心脑血管硬化的程度,推迟人体器官衰老速度。
(七)自然衰老导致血管硬化。人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难以逃离生老病死的铁律。人体自然衰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客观规律,因自然衰老导致了人类血管老化、硬化、脆化现象。但是我们从寿星群体可以看到,寿星们年过80岁、90岁,甚至年过100岁,他们(她们)的血管衰老速度较普通人迟缓,可谓人虽老但血管未衰老,或虽然衰老但不明显,不严重。而且没有明显严重的血管病变。血管硬化虽然不可以避免,但可以人为地推迟衰老、硬化进程。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血管老化硬化的客观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首要的是要管好自已的嘴,不滥吃乱喝,其次要管控自已的行为,做事量力而行,不胡作非为,不让自已的体力耗尽、透支,不施加过大的压力。不以高压力,高度紧张的生活模式损害自已的血管。其次要控制自已的欲望,不以过度物质追求损害自已的身心健康,坚持量力而行的做事原则。同时管控自已的心态,让自已常常保持良好稳定乐观的心态。多锻练、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激发人体的抗病潜能,提高防病抗病的肌体免疫力。
八、生活中各种压力导致心脑血管硬化。精神压力、肉体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病痛压力等形形色色的生活压力,压力首先能够摧毁人的精神和意志力,也能够摧人衰老,不仅摧器官衰老,也能够摧心脑血管衰老,压力也摧血管硬化。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大多数生活于低压力生活环境中,也有些寿星时常面对高压力,但善于调节生活压力,避免了过大的压力恶化血管。生活中的长期熬夜、辛劳过度、环境恶化、营养不良、缺乏运动锻练、嗜酒、嗜烟、嗜辛辣食物导致心脑血管过快老化、硬化、脆化现象发生。
血管硬化是衰老的自然规律,但主观努力是可以人为地延缓心脑血管衰老的。例如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利于血管软化的食物。不少患者去巴马县疗养就是利用了巴马县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常言道:“无压力就无动力”。但是长期压力过大,不仅影响心脏功能,也会加速血管老化,过高压力也会导致猝死现象发生。
九、心脑血管病变导致心脑血管硬化现象。心脑血管炎症、病毒感染、细菌侵袭、血管内外伤、氧份和营养缺乏也能诱发心脑血管硬化。
血管是人体的生命线,保护好自已的血管刻不容缓,预防控制血管炎症,病毒、细菌侵袭血管,从源头上预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内外因着手,对内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饱满的精气神应对疾病侵袭,正确应对生产生活环境中的噪音污染、粉尘危害、有害化学物质污染、气候恶化、气候突变等环境因素影响,同时把好“病从口入”关,坚持“饮食有节”、“饮食有方”、科学合理、均衡饮食,增强人体免疫力、抵抗力、自愈能力。环境因素对心脑血管侵袭要从防范着手,预防第一。我们要明白心脑血管硬化实质是一种病变,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患者本人的自制能力(自控能力)。这就是寿星们为什么心脑血管老化的速度迟缓?这也是普通人的心脑血管老化、硬化速度加速,甚至少年儿童也能出现心脑血管老化、硬化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心脑血管硬化有哪些规律呢?
所谓心脑血管硬化的规律是指心脑血管的病变(硬化),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共同本质现象,客观规律左右事物发展方向和进程,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本质属性。
心脑血管硬化具有如下的客观本质规律。
①渐进式退化规律。正常的心脑血管是具有弹性和收缩能力的年轻血管,由年轻血管发展成老化、硬化,直至脆化容易破裂的老硬血管。它和其它事物一样也有逐步发展的规律。它有因病而老化硬化,也有随着岁月延长自然衰老硬化的过程,也有因某些外部作用导致加速老化硬化。例如长期服药,可以因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血管老化硬化,也可以因手术、体检创伤感染病毒细菌导致血管硬化,长期抑郁忧伤等精神压力也会加速血管老化硬化。
②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管硬化规律。
身体内的血管因栓塞,因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因肝脏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出现缺血性血管硬化。缺血也意味着血管缺乏血液的营养和氧分滋养,促进血液循环,也推迟了血管硬化进程。因此体育锻练和体力劳动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生活中的长寿老人们好运动、好劳动、勤劳少压力,这些因素也促进长寿老人的心脑血管健康水平优于平常人。
生活中的肥胖群体,由于缺乏运动和暴饮暴食导致“营养过剩”,产生了肥胖。而且肥胖又反过来阻碍运动锻练,越肥胖越少运动,越少运动,越肥胖,形成恶性循环。肥胖容易导致血管硬化和血管栓塞。同时肥胖群体因为少运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液淤积、栓塞),因为少运动,也加速了血管老化硬化。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心态——节食——多运动,这三位一体,才能促进血液循环,延迟心脑血管老化、硬化进程。
③身体各器官的营养和氧分缺乏规律。心脑血管逐渐硬化后导致血管伸缩性降低,同时出现血管夹层、斑块、动脉瘤栓塞血流,导致供血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人体各器官需要的血液养分严重不足,导致人体各器官逐渐出现功能性病变(器官功能退化衰竭),人体免疫力降低后,各种基础性疾病,尤其是老年病出现,这是器官功能退化的必然结果。因衰老而导致了各种疾病发生。人体自然衰老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是通过人为手段可以推迟人体衰老进程,也可以推迟人体各器官衰老进程。从寿星群体和普通人群体比较,就可以知道普通人和长寿老人二者之间的差异。持之以恒地养护身体,保护血管,避免因为无知而糟踏身体,损害血管功能,避免放纵各种欲望从而损害了自已的心脑血管,加速了自已的心脑血管老化和硬化进程。
④新陈代谢失调规律。人体通过新陈代谢活动维持身体各要素平衡,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一旦体内新陈代谢失调,不仅人体每日需要吸收的食物无法通过消化转化成能量,人体每日消化食物产生的废弃物,也无法排泄出体外,导致严重厌食,甚至拒食,丧失食欲造成人体因为失去能量补充而出现生命危亡。而且血管硬化现象造成血液流量减少后,内脏器官因为缺血而出现功能退化衰竭、新陈代谢失调,体内环境迅速恶化。
⑤免疫系统退化规律。心脑血管硬化后,由于血管内的血液流量减少、血液淤滞,导致负责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器官功能失调,从而促使免疫系统功能退化。一旦人体免疫力衰退,各种疾病随时可能爆发,而且可能迅速恶化。预防免疫系统功能衰退,首先要保持血管畅通,使各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养,保护器官功能正常,才能保持免疫系统正常,才能达到免疫、少病的目的。同时也要保持精神状态稳定,忌大恐大怒、大惊大喜、大悲大忧,忌抑郁暴燥,这些不良情绪也能影响心脑血管功能,促使血管加速硬化和衰老,不良情绪也能加速人体内环境恶化。
⑥缺血失血规律。血液是人类的命脉,也是生命的命脉,当人体大量失血缺血时,人体很快会出现失血性死亡。人体各器官和肌肉组织时刻需要血液滋养,心脑血管逐渐硬化后,会最终导致破裂出血,血管栓塞缺血,从而导致人体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心和脑部器官缺血性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硬化后产生的血管夹层、动脉瘤、斑块、栓塞血流,血液动力增大,因血液流动的高压力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失血缺血现象发生。丧失了血液滋养的人体器官迅速衰竭、生命终结。预防心脑血管破裂出血,注重保养心脑血管,延迟老化进程,才能推迟并减少心脑血管破裂失血现象。
心脑血管病变主要来自血管栓塞,局部栓塞和完全栓塞血流。据有关文献记载,血管栓塞程度(管腔狭窄度)超过50%就能引发相关症状,50%以下的血管栓塞无症状(没有明显症状),又叫无症状血管栓塞,当血管栓塞超过80%时就能引发生命危险,患者随时死亡。
血管栓塞现象是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环节,也是防控心脑血管病的难点。患者最终因心梗、脑梗死亡。常言道:“追根溯源”。了解病根需要我们积极寻找疾病的源头。
撰写:作家 陶 靖
[前言]
心脑血管疾病长期被人们视为“沉默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病,而且突然猝死,死亡率极高,称之为“暴发暴死”,让人防不胜防。民间也有隐匿性心脏病、隐匿性高血压的说法。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爆发呢?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首先要正确认识心脑血管疾病,才能正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患于未然(预防疾病在没有发病的时候)。
[正文]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指心脏病和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也包括心梗和脑梗。心脑血管病古代已经存在,古代社会医学技术不发达,解剖学、透视学等现代医学科技还未萌芽,我国人民凭借中草药、针灸、按摩、药酒、石砭、体育锻炼、食疗、心疗、古代气功锻炼等传统治疗方法和系列自然疗法调理心脑血管病变产生的系列疾病。
伴随着西方科技兴起,科学仪器不断发明创新,人类对心脑血管研究不断深化,对心脑血管病认识更加清晰明确,到如今的21世纪,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条件下,遗憾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的成因至今尚不明确,也没有行业统一的说法。今天我从战略高度和理论视角考察、透视心脑血管病的病理现象,从理论高度探讨这一心脑血管病变的成因和规律,特别对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和心梗脑梗的病因和规律做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质性探讨,旨在推动《预防医学》蓬勃发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揭开防病抗病史上崭新的一页。
漫长的封建社会把皇宫贵族和富豪阶层称之为“食肉族”。这一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酒食肉作为饮食习惯,被富贵阶层代代相传,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又称之为“富贵病”。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饮食条件)不断改善,食肉、饮酒、吸烟在广大百姓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形成了社会风俗和饮食习惯。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的心脑血管病不降反增,中西方都是如此。古代社会的“富贵病”卷土重来,称之为“富贵病”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患者人数不断激增,甚至波及到少年儿童也身患此病。以尿毒症为例,虽然尿毒症被社会视为“绝症”,但肾功能衰竭现象从初期发展到晚期需要一个过程,对中老年患者来说,甚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不少患者一爆发症状就是晚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且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才能缓解症状,获得生存。根源是广大患者对尿毒症的本质无知和无畏,对养生和保健无知,不知道怎样养护肾脏的功能。
那么从战略全局和理论高度考察,从疾病本质上考察,心脑血管病的源头在哪里呢?要切实控制并且减少高血压、心脏病的复发率,首先要找准发病原因,只有从根源上控制,才能切实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这也是《预防医学》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
那么心脑血管老化、硬化、脆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是气候恶化诱发心脑血管硬化。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尤其在酷热、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在寒冷低温或酷热高温刺激下,心脑血管因为应激而产生病变,不少老年患者死亡于气候突变条件之下,学会适应气候骤变是人们需要重视的基本生存技能。
二是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恶化促使心脑血管硬化。
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里和工作小环境里,环境因素恶化不仅影响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也会促使心脑血管病变,尤其是促发心脑血管功能早衰、硬化、脆化。化学环境因素污染、工业环境因素污染。例如重金属污染水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汽、汽车尾汽污染空气和饮用水源、塑料微粒、金属微粒进入血管,工作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噪音污染、辐射污染,不仅危害身体器官机能,也促进血管老化、硬化、脆化。
三是饮食不当促成血管硬化。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饮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奇特的饮食风俗。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然而长期饮食不当,不仅导致人体多病,而且短寿。民间俗话告诉我们:病是吃出来的,病是懒出来的,病是忧出来的(源自生闷气)……更有描绘饮食不当的成语:胡吃海喝、乱吃滥喝、暴饮暴食等等,自古以来的长寿之道告诉我们:“饮食有节”。所谓“饮食有节”,不仅要节制食物的种类,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食物有选择性,也要每餐控制食物的份量,做到七分饱,而且尽量定时餐饮(饮食定时),形成规律。心脑血管病患者饮食有特殊禁忌,例如高血压患者和心脏病患者需要严格戒酒、戒烟、戒肥肉、戒蛋、平时少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胆固醇;不吃辛辣刺激血管的食物,多吃有利于吸收的粗纤维食物,例如多吃红薯(红薯叶)、芋头、绿豆、玉米等等有利于排毒的粗纤维食物。
四是血液的营养和氧份缺乏导致血管硬化。我们要明白的是心脑血管是身体的一部份,是器官的一部份,也是人体细胞的一部份,从系统论角度考察血管病变现象,心脑血管属于人体小系统的一部份,也是最为核心关键的一部份。血液负责输送的营养和氧分不仅滋养人体各器官和肌肉组织,也滋养人体的心脑血管。当人体营养不良、氧份缺乏时,心脑血管加速老化硬化。当人体持续饥饿时,人体因为缺乏营养和能量而活活饿死,因饥饿导致人体死亡,因饥饿导致人体器官和肌肉组织病变,保持均衡营养才能维持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由于血管是人体的一部份,通过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能够维持正常的血管机能,推迟血管硬化现象发生,这也是寿星们年龄虽老,但是血管不老,或者衰老不明显、不严重的原因之一。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条件不断改善,营养过剩成了“时代病”,当代社会的肥胖症人数激增,与饮食不当、饮食失节导致“营养过剩”有密切关系,“营养不良”能够致病致死,同理,“营养过剩”也能够致病早死。如今的儿童肥胖症诱发的儿童高血压、儿童心脏病、儿童糖尿病、儿童尿毒症患者人数递增,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也应当引起家长们重视。
五、手术、药物等等医源性因素对心脑血管硬化的影响。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操作不当(包括体检操作失误)、用药不当、用药过量等等因素引发的对心脑血管伤害,长期服药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累积于血管导致的血管硬化。例如长期服用阿斯匹林药片引发的血管硬化破裂出血、溶栓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重复化疗、放疗操作失当也能引发血管硬化和出血现象发生,称之为医源性血管硬化。解决这些问题,在治疗中加强防范,尽量减少药物对心脑血管的功能性损伤,尤其在化疗药物和溶栓药物使用方式和剂量上结合患者身体实际,从严把控。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中药在长期口服过程中也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硬化,这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的结果。减少医源性因素对心脑血管的影响要防治结合、治中有防,防中有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要坚持养护心脑血管。让患者明白血管是生命通道,血管是人体的命脉。只有血管畅通,生命才能蓬勃,一旦血管堵塞,生命很快消失。
六、人体内环境恶化导致血管硬化。
无论癌症也罢,还是心脑血管病也罢,它们的难治、难防、难控都离不开人体内环境日益恶化。人体内环境恶化包括不良精神因素、器官病变、突发性内伤、血液疾病、血管病变(血管炎症、病毒、细菌侵袭血管)。
古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是由“阴”与“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即属于“阳”的肉体生命和属于“阴”的精神生命,肉体和精神两种生命力量构成人类生命体。精神力量是支撑肉体生命的重要力量,食物产生的能量和精神产生的能量都是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根本力量。当人体内环境恶化时,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自愈能力也会衰竭,内脏器官衰竭、精神萎靡或狂燥,此时作为身体器官一部份的血管也会大受影响,直接影响到血管机能,导致血管硬化现象产生。情绪稳定,减轻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无疑能够推迟心脑血管硬化的程度,推迟人体器官衰老速度。
(七)自然衰老导致血管硬化。人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难以逃离生老病死的铁律。人体自然衰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客观规律,因自然衰老导致了人类血管老化、硬化、脆化现象。但是我们从寿星群体可以看到,寿星们年过80岁、90岁,甚至年过100岁,他们(她们)的血管衰老速度较普通人迟缓,可谓人虽老但血管未衰老,或虽然衰老但不明显,不严重。而且没有明显严重的血管病变。血管硬化虽然不可以避免,但可以人为地推迟衰老、硬化进程。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血管老化硬化的客观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首要的是要管好自已的嘴,不滥吃乱喝,其次要管控自已的行为,做事量力而行,不胡作非为,不让自已的体力耗尽、透支,不施加过大的压力。不以高压力,高度紧张的生活模式损害自已的血管。其次要控制自已的欲望,不以过度物质追求损害自已的身心健康,坚持量力而行的做事原则。同时管控自已的心态,让自已常常保持良好稳定乐观的心态。多锻练、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激发人体的抗病潜能,提高防病抗病的肌体免疫力。
八、生活中各种压力导致心脑血管硬化。精神压力、肉体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病痛压力等形形色色的生活压力,压力首先能够摧毁人的精神和意志力,也能够摧人衰老,不仅摧器官衰老,也能够摧心脑血管衰老,压力也摧血管硬化。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大多数生活于低压力生活环境中,也有些寿星时常面对高压力,但善于调节生活压力,避免了过大的压力恶化血管。生活中的长期熬夜、辛劳过度、环境恶化、营养不良、缺乏运动锻练、嗜酒、嗜烟、嗜辛辣食物导致心脑血管过快老化、硬化、脆化现象发生。
血管硬化是衰老的自然规律,但主观努力是可以人为地延缓心脑血管衰老的。例如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利于血管软化的食物。不少患者去巴马县疗养就是利用了巴马县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常言道:“无压力就无动力”。但是长期压力过大,不仅影响心脏功能,也会加速血管老化,过高压力也会导致猝死现象发生。
九、心脑血管病变导致心脑血管硬化现象。心脑血管炎症、病毒感染、细菌侵袭、血管内外伤、氧份和营养缺乏也能诱发心脑血管硬化。
血管是人体的生命线,保护好自已的血管刻不容缓,预防控制血管炎症,病毒、细菌侵袭血管,从源头上预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内外因着手,对内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饱满的精气神应对疾病侵袭,正确应对生产生活环境中的噪音污染、粉尘危害、有害化学物质污染、气候恶化、气候突变等环境因素影响,同时把好“病从口入”关,坚持“饮食有节”、“饮食有方”、科学合理、均衡饮食,增强人体免疫力、抵抗力、自愈能力。环境因素对心脑血管侵袭要从防范着手,预防第一。我们要明白心脑血管硬化实质是一种病变,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患者本人的自制能力(自控能力)。这就是寿星们为什么心脑血管老化的速度迟缓?这也是普通人的心脑血管老化、硬化速度加速,甚至少年儿童也能出现心脑血管老化、硬化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心脑血管硬化有哪些规律呢?
所谓心脑血管硬化的规律是指心脑血管的病变(硬化),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共同本质现象,客观规律左右事物发展方向和进程,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本质属性。
心脑血管硬化具有如下的客观本质规律。
①渐进式退化规律。正常的心脑血管是具有弹性和收缩能力的年轻血管,由年轻血管发展成老化、硬化,直至脆化容易破裂的老硬血管。它和其它事物一样也有逐步发展的规律。它有因病而老化硬化,也有随着岁月延长自然衰老硬化的过程,也有因某些外部作用导致加速老化硬化。例如长期服药,可以因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血管老化硬化,也可以因手术、体检创伤感染病毒细菌导致血管硬化,长期抑郁忧伤等精神压力也会加速血管老化硬化。
②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管硬化规律。
身体内的血管因栓塞,因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因肝脏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出现缺血性血管硬化。缺血也意味着血管缺乏血液的营养和氧分滋养,促进血液循环,也推迟了血管硬化进程。因此体育锻练和体力劳动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生活中的长寿老人们好运动、好劳动、勤劳少压力,这些因素也促进长寿老人的心脑血管健康水平优于平常人。
生活中的肥胖群体,由于缺乏运动和暴饮暴食导致“营养过剩”,产生了肥胖。而且肥胖又反过来阻碍运动锻练,越肥胖越少运动,越少运动,越肥胖,形成恶性循环。肥胖容易导致血管硬化和血管栓塞。同时肥胖群体因为少运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血液淤积、栓塞),因为少运动,也加速了血管老化硬化。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心态——节食——多运动,这三位一体,才能促进血液循环,延迟心脑血管老化、硬化进程。
③身体各器官的营养和氧分缺乏规律。心脑血管逐渐硬化后导致血管伸缩性降低,同时出现血管夹层、斑块、动脉瘤栓塞血流,导致供血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人体各器官需要的血液养分严重不足,导致人体各器官逐渐出现功能性病变(器官功能退化衰竭),人体免疫力降低后,各种基础性疾病,尤其是老年病出现,这是器官功能退化的必然结果。因衰老而导致了各种疾病发生。人体自然衰老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是通过人为手段可以推迟人体衰老进程,也可以推迟人体各器官衰老进程。从寿星群体和普通人群体比较,就可以知道普通人和长寿老人二者之间的差异。持之以恒地养护身体,保护血管,避免因为无知而糟踏身体,损害血管功能,避免放纵各种欲望从而损害了自已的心脑血管,加速了自已的心脑血管老化和硬化进程。
④新陈代谢失调规律。人体通过新陈代谢活动维持身体各要素平衡,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一旦体内新陈代谢失调,不仅人体每日需要吸收的食物无法通过消化转化成能量,人体每日消化食物产生的废弃物,也无法排泄出体外,导致严重厌食,甚至拒食,丧失食欲造成人体因为失去能量补充而出现生命危亡。而且血管硬化现象造成血液流量减少后,内脏器官因为缺血而出现功能退化衰竭、新陈代谢失调,体内环境迅速恶化。
⑤免疫系统退化规律。心脑血管硬化后,由于血管内的血液流量减少、血液淤滞,导致负责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器官功能失调,从而促使免疫系统功能退化。一旦人体免疫力衰退,各种疾病随时可能爆发,而且可能迅速恶化。预防免疫系统功能衰退,首先要保持血管畅通,使各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养,保护器官功能正常,才能保持免疫系统正常,才能达到免疫、少病的目的。同时也要保持精神状态稳定,忌大恐大怒、大惊大喜、大悲大忧,忌抑郁暴燥,这些不良情绪也能影响心脑血管功能,促使血管加速硬化和衰老,不良情绪也能加速人体内环境恶化。
⑥缺血失血规律。血液是人类的命脉,也是生命的命脉,当人体大量失血缺血时,人体很快会出现失血性死亡。人体各器官和肌肉组织时刻需要血液滋养,心脑血管逐渐硬化后,会最终导致破裂出血,血管栓塞缺血,从而导致人体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心和脑部器官缺血性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硬化后产生的血管夹层、动脉瘤、斑块、栓塞血流,血液动力增大,因血液流动的高压力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失血缺血现象发生。丧失了血液滋养的人体器官迅速衰竭、生命终结。预防心脑血管破裂出血,注重保养心脑血管,延迟老化进程,才能推迟并减少心脑血管破裂失血现象。
心脑血管病变主要来自血管栓塞,局部栓塞和完全栓塞血流。据有关文献记载,血管栓塞程度(管腔狭窄度)超过50%就能引发相关症状,50%以下的血管栓塞无症状(没有明显症状),又叫无症状血管栓塞,当血管栓塞超过80%时就能引发生命危险,患者随时死亡。
血管栓塞现象是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环节,也是防控心脑血管病的难点。患者最终因心梗、脑梗死亡。常言道:“追根溯源”。了解病根需要我们积极寻找疾病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