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中的“药”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原因有两点:一、杜甫身体多病,经常服药;二、采药、种药然后卖药,是杜甫谋生的一种方式。杜甫困居长安的时候,就开始涉足卖药这一行当了,可以说,卖药,是杜甫的“老本行”,他后来辗转于各地,也基本上没有丢掉过“老本行”。下面我们把杜甫跟药材打交道的经历理一理。
据杜甫《进三大礼赋表》所述,杜甫在长安求仕期间,曾经“卖药都市”。至于药材的来源、销售方式、行情、销量等情况,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此事的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进三大礼赋表》是写给皇帝看的,没有的事,是不敢乱说的。再说,杜甫进三大礼赋的时候,已经在长安漂六个年头儿了,为了糊口,他总得干点儿什么营生吧?
后来,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时写的《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又提到采药的事: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归来稍暄暖,当为斸青冥。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此诗题下有自注:“甫赴华州日,许寄员外茯苓。”意思是“我赴任那天,告诉杨员外以后给他寄华山产的茯苓”。茯苓,菌类植物,寄生于山林松根,是一种中药材,为华州名产。唐人认为茯苓可延年,所以此药为时人所重。要给杨员外寄茯苓,大概是杜甫主动提出来的。杜甫由于被贬,心情不好,如果是杨员外张口要,恐怕与情理不合。后来杜甫回洛阳,路遇杨少府。不清楚杨少府与杨员外是什么关系,但是他们应该很容易见面。杜甫想到曾经对杨员外许诺过的事还没有兑现,就以诗代简,请杨少府给杨员外捎信。这首诗写得温馨而亲切,也很有趣。可以设想,当这位杨员外手捧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有如沐春风之感。难怪杜甫的朋友极多,谁不愿意跟“情圣”交朋友呢。
杜集中说到采药的事,往往语焉不详,没有具体的描述。然而这首诗却明确地告诉我们,诗人是要亲自上华山采茯苓的,这是这首诗值得注意的地方。当然了,杜甫身为华州司功参军,是不可能把“老本行”当成“兼职”的,不过,这首诗起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信息:采药,也是杜甫的“老本行”。
杜甫后来在同谷的时候,曾在诗中写道:“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二)“镵”读chán,古时的一种掘土工具,铁制,尖头,用它挖草药或者种植什么东西最适合。因装有长柄,所以叫“长镵”。“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联系杜甫过去“卖药都市”的经历,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这两句诗,间接地提到了自己的“老本行”。
采药太辛苦,并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如自己种药。入蜀以后,杜甫卜居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建成了自己的药圃:
高楠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
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
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
绝句四首(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根据这两首诗,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杜甫的药圃的位置和规模。先看药圃的位置。“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可见草堂门外,就是药圃。诗中的“茅亭”和“草亭”,都是指草堂。一般来说,亭是亭,堂是堂,不一样。但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草堂也可以叫做“茅亭”或“草亭”。如“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天畔群山孤草亭”(《即事》)中的“草亭”,指的就是夔州瀼西草堂。由“近根开药圃”也可以看出,草堂门外,就是药圃,因为“倚江楠树草堂前”(《楠树为风雨所拔叹》)。那么草堂距离大楠树有多远呢?“接叶制茅亭”,说明草堂与大楠树挨得很近。不过,说是“接叶”,其实有夸张的成分,并不是楠树的枝叶,真的与草堂的屋檐连接到一起了,当初建草堂,选址的时候肯定会考虑遮阳的问题。“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题桃树》)原来草堂前面还有五株桃树,可见草堂离楠树尚有一定的距离。至于药圃的规模,诗中说“苗满空山惭取誉”,可以想象,药圃的面积是相当大的,并不是大楠树对着草堂的方向才有药圃,况且,杜甫的药圃还可能不止一处。
那么,杜甫为什么要建药圃呢?唐朝的时候,种药是一种时尚,在庭院里建药圃,既可以消遣,又可以显示主人的风雅。

据杜甫《进三大礼赋表》所述,杜甫在长安求仕期间,曾经“卖药都市”。至于药材的来源、销售方式、行情、销量等情况,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此事的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进三大礼赋表》是写给皇帝看的,没有的事,是不敢乱说的。再说,杜甫进三大礼赋的时候,已经在长安漂六个年头儿了,为了糊口,他总得干点儿什么营生吧?
后来,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时写的《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又提到采药的事: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归来稍暄暖,当为斸青冥。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此诗题下有自注:“甫赴华州日,许寄员外茯苓。”意思是“我赴任那天,告诉杨员外以后给他寄华山产的茯苓”。茯苓,菌类植物,寄生于山林松根,是一种中药材,为华州名产。唐人认为茯苓可延年,所以此药为时人所重。要给杨员外寄茯苓,大概是杜甫主动提出来的。杜甫由于被贬,心情不好,如果是杨员外张口要,恐怕与情理不合。后来杜甫回洛阳,路遇杨少府。不清楚杨少府与杨员外是什么关系,但是他们应该很容易见面。杜甫想到曾经对杨员外许诺过的事还没有兑现,就以诗代简,请杨少府给杨员外捎信。这首诗写得温馨而亲切,也很有趣。可以设想,当这位杨员外手捧这首诗的时候,一定有如沐春风之感。难怪杜甫的朋友极多,谁不愿意跟“情圣”交朋友呢。
杜集中说到采药的事,往往语焉不详,没有具体的描述。然而这首诗却明确地告诉我们,诗人是要亲自上华山采茯苓的,这是这首诗值得注意的地方。当然了,杜甫身为华州司功参军,是不可能把“老本行”当成“兼职”的,不过,这首诗起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信息:采药,也是杜甫的“老本行”。
杜甫后来在同谷的时候,曾在诗中写道:“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二)“镵”读chán,古时的一种掘土工具,铁制,尖头,用它挖草药或者种植什么东西最适合。因装有长柄,所以叫“长镵”。“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联系杜甫过去“卖药都市”的经历,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这两句诗,间接地提到了自己的“老本行”。
采药太辛苦,并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如自己种药。入蜀以后,杜甫卜居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建成了自己的药圃:
高楠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
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
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
绝句四首(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根据这两首诗,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杜甫的药圃的位置和规模。先看药圃的位置。“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可见草堂门外,就是药圃。诗中的“茅亭”和“草亭”,都是指草堂。一般来说,亭是亭,堂是堂,不一样。但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草堂也可以叫做“茅亭”或“草亭”。如“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天畔群山孤草亭”(《即事》)中的“草亭”,指的就是夔州瀼西草堂。由“近根开药圃”也可以看出,草堂门外,就是药圃,因为“倚江楠树草堂前”(《楠树为风雨所拔叹》)。那么草堂距离大楠树有多远呢?“接叶制茅亭”,说明草堂与大楠树挨得很近。不过,说是“接叶”,其实有夸张的成分,并不是楠树的枝叶,真的与草堂的屋檐连接到一起了,当初建草堂,选址的时候肯定会考虑遮阳的问题。“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题桃树》)原来草堂前面还有五株桃树,可见草堂离楠树尚有一定的距离。至于药圃的规模,诗中说“苗满空山惭取誉”,可以想象,药圃的面积是相当大的,并不是大楠树对着草堂的方向才有药圃,况且,杜甫的药圃还可能不止一处。
那么,杜甫为什么要建药圃呢?唐朝的时候,种药是一种时尚,在庭院里建药圃,既可以消遣,又可以显示主人的风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