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吧 关注:1,209贴子:113,125
  • 0回复贴,共1

百丈怀海: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丈怀海为何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八个字道破禅门实修的关键国学小筑2024-12-30 15:58北京摘要•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百丈清规》作为禅门第一规范,不仅确立了禅宗丛林制度,更深刻揭示了修行的根本。
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劝勉,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禅机?
这要从百丈怀海禅师的一段经历说起。

唐德宗贞元年间,百丈山上的禅院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僧正带领大众在田间劳作。他就是闻名于世的百丈怀海禅师。
当时正值盛夏,烈日当空。尽管汗水浸透了衣衫,怀海禅师仍专注地挥锄除草,动作丝毫不见迟缓。田间的禾苗随风摇曳,蝉鸣阵阵,一派农事繁忙的景象。
山中弟子看到年迈的师父依然日日操持农务,纷纷劝阻:“和尚年事已高,何必还要如此辛劳?寺中年轻僧人众多,这些事交给他们便是。”
怀海禅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神色凝重地说:“贫僧尚有气力,岂能袖手旁观。农事看似寻常,实则暗合天道,与禅法无二无别。”

弟子们不解其意,只见老和尚继续说道:“种子播下,便有收获;耕耘勤勉,自得果实。这不正是因果至理?”说罢,又埋头劳作。弟子们见劝不动,只好由他去了。
一日午时将至,弟子们见老和尚迟迟未到斋堂用餐。找到农田时,只见他还在专注地锄地。阳光下,老和尚的身影清瘦却挺拔,每一锄都打得格外认真。
弟子们急忙上前:“和尚该用斋了,大众都在等候。”
怀海禅师放下锄头,摇摇头道:“我今日未作工,不该受食。”
弟子们愕然:“师父已年逾古稀,何必如此苛责自己?这般暑热天气,用些斋饭也是应该。”

怀海禅师目光如炬:“修行贵在实践,不在口头。若一味贪图安逸,如何能悟道?所以贫僧定下规矩: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不是苛责,是本分。”
弟子们听罢,不禁陷入沉思。他们想起一件事:当年马祖道一禅师圆寂时,曾对怀海禅师说了一番话,从此他对修行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那位被誉为“丛林祖师”的马祖,究竟说了什么?这番话又为何能让怀海禅师领悟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深意?
原来,马祖当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舍却世间觉,何处求菩提?”这句话如当头棒喝,点醒了怀海禅师 - 真正的修行不是逃离尘世,而是在日用平常中见性。
怀海禅师深知,禅宗讲究“即心即佛”,但若不在实践中磨练,如何能真正体悟?他在《百丈清规》中强调:“粥饭因缘,不可缺也。”农作劳动看似世俗,实则是修行的重要法门。每一次弯腰俯首,都是放下我执;每一把汗水洒地,都是滋养道心。

在农务中,每一锄、每一耘都是修行。挥锄时观照身心,除草时了悟因果,劳作中体会无我。正如《华严经》所言:“法界无有一尘许闲地。”怀海禅师以身示教,将禅法溶入农事,把修行落到实处。
禅门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怀海禅师深谙此理,所以立下“不作不食”的规矩。这不仅是对饮食的珍惜,更是对修行的警醒。农事劳作,既是养身之需,也是修心之法。耕种时,道在其中;收获时,法在其中。
这种将禅法与劳作结合的方式,开创了中国禅宗独特的修行传统。后世禅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旨,正是源自怀海禅师的躬身实践。它不仅是清规戒律,更是禅门实修的关键所在:修行贵在躬行,悟道重在实践。

怀海禅师常对弟子开示:“庄稼不去种,就没有收成;禅道不去修,如何能开悟?”无论是种田劳作,还是打坐参禅,都要以实修为本,以实证为归。他以一生的行持,诠释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禅门精神。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八个字,道破了禅门千古要义:修行不在清谈,而在实践;不在遁世,而在日用;不在虚妄,而在真实。正如他常说:“终日作,终日道;终日道,终日作。”这才是禅宗真实义,这才是修行人的本分事。


IP属地:河北1楼2025-01-10 16: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