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吧 关注:159,883贴子:6,331,978
  • 3回复贴,共1

口泉古镇的民俗民风(一) 史志大同 编辑|何 嫱 责编|雷建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口泉古镇的居民大多是明清以来,从晋北各县和雁门关内的原平、崞县等地陆续迁居而来的移民。他们有的在此务农,有的经商做买卖,有的当工匠耍手艺,有的下煤窑当劳工,只有少数人从事非体力劳动的工作,因而由此形成的生活习俗,与周边的农村、矿山有所不同。
衣 着
清末民初,口泉古镇(以下简称口泉镇)的工商业者,穿着颇为讲究。商人以长袍、短套(马褂)、时帽(青缎瓜壳帽)、皂鞋为普遍。工人衣着朴素,多穿短衣褂。学生多穿制服,间有西装系领带者。女学生穿裙服。各机关人员制服、西服、便服互穿,戴礼帽、制帽;夏为纱帽;冬为“火车头皮帽”,穿线袜,着皮鞋、布鞋者皆有。清末,男子发式,“剃前留后”编长辫,名“雉发”,垂于背后。民国剪发后,多剃光头。知识界、中学生留平头、分头者较为普遍。
那时,口泉镇的妇女着黑缎裙、“鱼白绣花袜”、绣花皮底鞋。姑娘梳长辫,媳妇梳“元宝头”,头上别簪子、金银钗,饰各种珠花、绢花、鲜花,头戴珠花脑箍、项圈,饰玉手镯、耳环,裙带上佩绣花槽兜、玉环等。在缠足习俗未取缔之前,每当节日、庙会期间,男女老少倾镇出动,妇女华服靓装,站在台阶上,各色绣花莲鞋一字排开,争奇斗艳,格外引人注目,并让人们品评。
口泉镇的男女老少贴身穿着冬为棉、夏为单、春秋为夹,“逢九”年为“黄里红面”的“红主腰”。红主腰围裹腹部和后背的上部,有两条绕肩的吊片,相交于胸前与围裹腹部的部分相扣,穿在身上紧裹腰身、肩膀,具有保温作用。特别是到了严冬,可抗御塞外的风寒。尤其是各业工匠,穿上“主腰”,干起活来手和胳膊不受约束,哺乳妇女喂奶时不必敞怀,颇具地方特色。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口泉镇人们的衣着有所改变,时有“冬穿呢子夏穿纱,春秋两季穿哈喇”之谚。妇女平时衣着大襟短袄,出门时着旗袍,饰项链、耳环,戴玉镯,穿绣花皮底鞋。摩登妇女以烫发、穿高跟鞋为时髦。至于绸缎绒呢贵重之品,多在男婚女嫁、亲友会宴时穿。而那些着羊裘狐貉者,多为商贾富绅、太太小姐。一般居民外衣无论单或棉,均穿带大襟的上衣和整裆的裤子(在裤口的前面打折用裤带束住)。夏季也有穿对门(襟)的单衫。所穿的鞋均由家庭主妇先打铺衬后纳帮、底自绱自璇制作。每到冬季,人们普遍穿皮袄,戴皮帽,有的也戴用兔皮或鼠皮护耳的毡帽。儿童在幼儿时穿肚兜,俗称“搂肚”和开裆裤,到8岁时穿整裆裤。

然而,口泉镇周边农村的平民百姓则是又一番装束打扮。人们夏穿自制中式白布衫,内衬“汗塌子”;冬着“掩襟式”白茬老羊皮袄,毛毡帽。天冷时,小皮袄套大皮袄,称“皮塌皮”,白布袜子、毛毡鞋。春夏秋赤脚穿“牛鼻梁鞋”,戴草帽。女人们皆穿手工大襟袄、对襟袄,袄上缀有“桃圪瘩扣”;裤子穿不分前后、前面打折的大裆裤,系红裤带;冬季多用“带子”扎裤口,脚穿自作布鞋。姑娘梳长辫,媳妇盘头。七岁以下幼儿,男穿和尚领上衣,女着过肩大袄,下着开裆连袜裤,两带挂肩。七岁后始穿补裆裤。儿童头戴自制童帽,男有狮、虎帽,女有鹿、兔帽。当时由于生活艰难,一般人家衣着以棉改夹,以夹改单,以长截短,以旧补烂。到了年关妯娌间有轮流拆洗衣裤,聊以度年者比比皆是。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口泉镇的人们以穿市布为主。之后,渐以“灯芯绒”“花达呢”“卡叽布”所代替。款式多是由机器缝制的制服、中山服。男子普遍留分头,戴“解放帽”。妇女的衣着多是各色花布,袜为线袜,鞋一般是方口布鞋。不论姑娘、媳妇一律留“剪发头”或梳双辫,围方格线围巾。“学生蓝”和灰色为这一时期的流行色。期间,于1953年,曾一度仿苏联,不论男女老少衣着花衬衣、花灯笼裤。
口泉镇的人们时兴穿“海昌蓝”“学生蓝”,青年男女喜穿明线缝制的窄腿港裤。许多妇女以穿“黑灯芯绒”,围方块白纱巾为时髦。之后,男女都穿起了草绿色的仿军装,戴军帽。不久,男女老少又皆穿黑、灰、蓝三色制服和塑料白底布鞋。妇女春夏围纱巾,秋冬围毛质方块围巾。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衣着服饰从衣料质量到花色品种、从颜色搭配到款式讲究,从加工缝制到商店购买成衣,不断更新改进,不断追求时髦,大为改观。
(未完待续)


IP属地:山西1楼2025-01-10 09:14回复
    、、淋淋170.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夜读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15 03:20
    回复
      夜读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16 00:53
      回复
        早读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17 0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