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吧 关注:121贴子:21,053
  • 4回复贴,共1

西学东渐 与 洋务运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落后挨打的中国知识分子必然意识到自己所奉行的孔孟之道不适合当时的潮流了,必然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客观上促成了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借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1楼2006-04-15 11:56回复
    国学有很多部分组成,经传、国画等国粹自然是,但是我觉得包括一些萎靡的文章,集册也是国学的一部分,毕竟这能反应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国粹派邓实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张岱年先生在《国学丛书》序言中言曰,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其名起于章太炎《国故论衡》及其《国学概论》演讲。 
    有人认为国学包括义理之学(哲学)、考据之学(史学)、词章之学(文学)。 
    张先生认为国学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又,国学自然是本国之学。西人称我们所谓国学为SINOLOGY。SINO是一个构词成分,表示“中国(的)”,LOGY 也是一个构词成分,表示……学,……论。可译为汉学或中国学。


    2楼2006-04-15 12:02
    回复
      1927年的中国的国情

      核心知识点解读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专题一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的本性,它需要足够大的活动空间,注定要征服世界落后地区。19世纪中期,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具有了征服世界各地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又有印度作为在亚洲扩张的基地,从而英国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在侵略活动中也表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 


      19世纪的中国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主流,闭关政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一个弱国,然而中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成为西方工业国家侵略的目标,战前的中英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是不正常的现象。中国市场对先进工业品的拒绝实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购买力的低下。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落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最关键的是思想意识落后———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外国是蛮夷;认为科技是“奇技淫巧”,重科举而轻实用;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在反侵略中屡屡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保护鸦片贸易,而且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以适应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都是建立在忽视和侵犯一个古老国家的主权基础上的。因而,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无论如何都是非正义的,应该受到谴责的。 


      2.鸦片战争的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是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半殖民地”是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受到殖民控制,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步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是历史的进步。另外,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现代发展的主要线索是近代化的过程。从革命的角度看是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 


      3.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封建。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包括平均分配土地在内的社会改革方案,表达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小农经济社会的强烈愿望,从而将农民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农民阶级毕竟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它提出的目标与历史发展趋势相悖,尤其是圣库制度和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对发动农民参加起义有积极作用,但从社会文明发展来看破坏作用很大。 


      4.新思想的萌发 


      鸦片战争以后产生的新思潮无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历史发展的方向来看,其影响力毕竟有限。但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新思潮并没有使中国出现一个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具体冲击有限。②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还属于对世界的浅层次认识,封建地主阶级的出身局限了其思想的发展。《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也缺乏资产力量的推动。 


      对新思想的评价:鸦片战争中,中国出现了新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然而,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阶级和时代的烙印,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从而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5.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反映近代先进中国人向四方寻求真理,但它并不是这场农民战争的产物,因此不可能实行。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国干涉其内政,直接与外国武装作战,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从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所有这一切,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造成的,是以往的农民斗争所不具备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反映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要求,他们着眼于土地分配,向往小农经济社会,这是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资政新篇》不代表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不会也没有产生社会作用。 
      


      3楼2006-04-15 12:14
      回复

          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由于幼童学习领悟较快,时选十二岁至二十岁之聪颖者,共一百二十人,分四批出国。所选者在国外由小学、中学升至大学,主要攻读铁路、船政、矿务、电学、军事技术、外交等专业。但由于顽固派反对和经费短缺等原因,80年代初被中途裁撤。尽管如此,在留美幼童中,许多人后来仍成为学有专长的人才,如詹天佑等。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学习期限三至五年。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70年代中期以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首批为三十人,学习制造和驾驶;1881年(光绪七年)续派十人;1885年第三批三十人,均赴英、法学习。此外,还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和张之洞派赴欧美学习冶炼钢铁的一些留学人员。 

          80年代清政府在国内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1880年起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等处开办电报学堂,1880年在广州创办西学馆,1883年在吉林创办表正书院,1887年在台湾创办西学堂,此外还办有商务学堂、医务学堂、矿务学堂等等。在近代军事学堂方面,有天津、广州的水师学堂,广州水陆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等。 

          洋务运动的失败 19世纪70、80年代,是洋务运动兴旺发达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产生,新式海军、防御工事的建设初见成效,新式人才的培养也提到议事日程。所有这些,都使中国在艰难曲折中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洋务运动发展到80年代,随着洋务事业的开展和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倾向资本主义的早期改良主义社会思潮。王韬、郑观应等就是这一思潮的佼佼者。他们把东西方各国的君主专制、民主共和、君民共主三者加以比较研究,认为君主立宪的民主制最适合于中国,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要求。 

          然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要用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即用科学技术为手段,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洋务派官僚不愿也不敢提出把专制制度改革为民主的政治制度的要求。正是由于洋务运动本身既不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浸蚀,因此也就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在中日战斗中战败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证明了富强未能达到,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http://www.h-edu.com/html/20050126090027.htm


        21楼2006-04-15 12:18
        回复
          所谓“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简单说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早在汉唐就有了,但是,真正的东西方文化转播者是成吉思汗,没有他,也许没有西方后来的文艺复兴。元朝的天文学发达,是引进西方文化的结果么。 

          有人把利玛窦捧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人,实在太夸张了,利玛窦是明朝的事,比元朝晚多了。 

          另外,清朝晚期的洋务运动是自上而下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是西学东渐的最高峰。 


          成吉思汗是文艺复兴的功臣 
          http://post.baidu.com/f?kz=91518566 
          http://post.baidu.com/f?kz=91683309


          29楼2006-04-16 2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