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贯古今,万经之王。其文字优美,哲理深奥,经历代文人引用,洋洋5000言中竟然孕育了540多字的成语!老子给世人留下了一部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奇珍瑰宝。
下面是整理的126个成语,按音序排序,注音并附解释及出处。
1.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
- 解释: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 被褐怀玉(pī hè huái yù)
-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 出处:《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3. 不为而成(bù wéi ér chéng)
- 解释:不刻意去做,却能成功。体现一种顺应自然而达到目的的理念。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 不出户知天下(bù chū hù zhī tiān xià)
- 解释:不走出家门,就能知晓天下的事情。有强调通过内在的思考等方式获取知识的意思。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5. 不得其死(bù dé qí sǐ)
-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 不得已而用之(bù dé yǐ ér yòng zhī)
- 解释: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在军事等方面指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武力等手段。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7. 不相往来(bù xiāng wǎng lái)
-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往。
-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 不祥(仁)之器(bù xiáng zhī qì)
- 解释:指被认为不吉祥的东西,如兵器等。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9. 不言之教(bù yán zhī jiào)
- 解释:不用言语的教导。指以自身的行为等起到示范作用来教导别人。
- 出处:《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0. 长生久视(cháng shēng jiǔ shì)
- 解释:形容长寿。也指长久存在。
- 出处:《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1. 宠辱若惊(chǒng rǔ ruò jīng)
- 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 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
-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3. 处(务)实去华(chǔ shí qù huá)
- 解释:保持朴实,去除浮华。
- 出处:《老子》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4. 慈故能勇(cí gù néng yǒng)
- 解释: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慈爱能产生勇气。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5.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
- 解释: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得不偿失。
-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16.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 解释: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很迟钝。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7. 大方无隅(dà fāng wú yú)
-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8.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
- 解释: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19.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
- 解释:真正灵巧的人,不自己炫耀,表面好像很笨拙。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下面是整理的126个成语,按音序排序,注音并附解释及出处。
1.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
- 解释: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 被褐怀玉(pī hè huái yù)
-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 出处:《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3. 不为而成(bù wéi ér chéng)
- 解释:不刻意去做,却能成功。体现一种顺应自然而达到目的的理念。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 不出户知天下(bù chū hù zhī tiān xià)
- 解释:不走出家门,就能知晓天下的事情。有强调通过内在的思考等方式获取知识的意思。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5. 不得其死(bù dé qí sǐ)
-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 不得已而用之(bù dé yǐ ér yòng zhī)
- 解释: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在军事等方面指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武力等手段。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7. 不相往来(bù xiāng wǎng lái)
-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往。
-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 不祥(仁)之器(bù xiáng zhī qì)
- 解释:指被认为不吉祥的东西,如兵器等。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9. 不言之教(bù yán zhī jiào)
- 解释:不用言语的教导。指以自身的行为等起到示范作用来教导别人。
- 出处:《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0. 长生久视(cháng shēng jiǔ shì)
- 解释:形容长寿。也指长久存在。
- 出处:《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1. 宠辱若惊(chǒng rǔ ruò jīng)
- 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 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
-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3. 处(务)实去华(chǔ shí qù huá)
- 解释:保持朴实,去除浮华。
- 出处:《老子》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4. 慈故能勇(cí gù néng yǒng)
- 解释: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慈爱能产生勇气。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5.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
- 解释: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得不偿失。
-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16.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 解释: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很迟钝。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7. 大方无隅(dà fāng wú yú)
-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8.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
- 解释: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19.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
- 解释:真正灵巧的人,不自己炫耀,表面好像很笨拙。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