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328贴子:1,145,972
  • 6回复贴,共1

【论道】《道德经》5000言中成语多达126个,合540多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文贯古今,万经之王。其文字优美,哲理深奥,经历代文人引用,洋洋5000言中竟然孕育了540多字的成语!老子给世人留下了一部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奇珍瑰宝。
下面是整理的126个成语,按音序排序,注音并附解释及出处。
1.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
- 解释: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
-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 被褐怀玉(pī hè huái yù)
-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 出处:《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3. 不为而成(bù wéi ér chéng)
- 解释:不刻意去做,却能成功。体现一种顺应自然而达到目的的理念。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 不出户知天下(bù chū hù zhī tiān xià)
- 解释:不走出家门,就能知晓天下的事情。有强调通过内在的思考等方式获取知识的意思。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5. 不得其死(bù dé qí sǐ)
-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 不得已而用之(bù dé yǐ ér yòng zhī)
- 解释: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在军事等方面指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武力等手段。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7. 不相往来(bù xiāng wǎng lái)
-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往。
-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 不祥(仁)之器(bù xiáng zhī qì)
- 解释:指被认为不吉祥的东西,如兵器等。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9. 不言之教(bù yán zhī jiào)
- 解释:不用言语的教导。指以自身的行为等起到示范作用来教导别人。
- 出处:《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0. 长生久视(cháng shēng jiǔ shì)
- 解释:形容长寿。也指长久存在。
- 出处:《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1. 宠辱若惊(chǒng rǔ ruò jīng)
- 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 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
-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3. 处(务)实去华(chǔ shí qù huá)
- 解释:保持朴实,去除浮华。
- 出处:《老子》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4. 慈故能勇(cí gù néng yǒng)
- 解释: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慈爱能产生勇气。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5.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
- 解释: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得不偿失。
-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16.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 解释: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很迟钝。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7. 大方无隅(dà fāng wú yú)
-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8.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
- 解释: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19.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
- 解释:真正灵巧的人,不自己炫耀,表面好像很笨拙。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10 08:16回复
    20. 大音希声(dà yīn xī shēng)
    - 解释: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巧若拙。”
    21. 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
    - 解释: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2. 淡而无味(dàn ér wú wèi)
    - 解释: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也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 出处:《老子》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3. 多藏厚亡(duō cáng hòu wáng)
    - 解释: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4. 多言数穷(duō yán shuò qióng)
    - 解释: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自己。
    - 出处:《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5. 多易多难(duō yì duō nán)
    - 解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遭遇的困难就多。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6. 福祸相依(fú huò xiāng yī)
    - 解释: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7.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 解释: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一章:“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28. 功成弗居(gōng chéng fú jū)
    - 解释: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 出处:《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29. 功成身退(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 出处:《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0. 贵贱高下(guì jiàn gāo xià)
    - 解释:指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不同。
    - 出处:《老子》第三十九章:“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fèi),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3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hé bào zhī mù,shēng yú háo mò)
    - 解释: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2. 和光同尘(hé guāng tóng chén)
    - 解释:指与光合二为一,不彰显自己的锋芒。
    - 出处:《老子》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33. 涣然冰释(huàn rán bīng shì)
    - 解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 出处:《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来演变成涣然冰释)
    34. 祸莫大于轻敌(huò mò dà yú qīng dí)
    - 解释: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灾祸了。
    -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35. 鸡犬相闻(jī quǎn xiāng wén)
    - 解释:指人烟稠密。也表示彼此居住得很近。
    -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6. 佳兵不祥(jiā bīng bù xiáng)
    - 解释:好的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意思是兵器是凶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7. 俭故能广(jiǎn gù néng guǎng)
    - 解释:节俭所以能够富裕。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8. 见素抱朴(jiàn sù bào pǔ)
    - 解释: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表示不为外物所牵累。
    -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9. 将夺固与(jiāng duó gù yǔ)
    - 解释: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 出处:《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10 08:18
    回复
      40. 金玉满堂(jīn yù mǎn táng)
      - 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 出处:《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41.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jiǔ céng zhī tái,qǐ yú lěi tǔ)
      - 解释: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
      -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2. 绝仁弃义(jué rén qì yì)
      - 解释: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道家的一种思想观念。
      -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3. 绝圣弃智(jué shèng qì zhì)
      - 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这也要想那也要想的念头。
      -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4. 跨者不行(kuà zhě bù xíng)
      - 解释: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比喻急于求成的人,难以持之以恒。
      - 出处:《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45. 廉而不刿(lián ér bù guì)
      - 解释: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
      -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46. 六亲不和(liù qīn bù hé)
      - 解释:指亲族、亲戚之间互相反感,关系不和睦。
      - 出处:《老子》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7. 珞珞如石(luò luò rú shí)
      - 解释:形容石头坚硬的样子。也表示做人要坚强。
      - 出处:《老子》第三十九章:“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48. 美行加人(měi xíng jiā rén)
      - 解释:美好的行为可以影响别人,对他人起到积极作用,让他人也变得更好。
      - 出处:《老子》第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49. 美言市尊(měi yán shì zūn)
      - 解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
      - 出处:《老子》第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50. 目迷五色(mù mí wǔ sè)
      - 解释:形容颜色又杂又多,因而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 出处:《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后来衍生出目迷五色这一成语)
      51. 难易相成(nán yì xiāng chéng)
      - 解释:难和易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有难才有易,有易也凸显出难,二者相辅相成。
      - 出处:《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52. 飘风骤雨(piāo fēng zhòu yǔ)
      - 解释: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常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运动。
      - 出处:《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
      53. 企者不立(qǐ zhě bù lì)
      - 解释:踮起脚跟想站得高一些,反而站不稳。比喻急于求成的人,难以持久立足。
      - 出处:《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5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 解释: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5. 清静无为(qīng jìng wú wéi)
      - 解释: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理念。
      -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语句蕴含清静无为理念。
      56. 轻诺寡信(qīng nuò guǎ xìn)
      - 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57. 去甚去泰(qù shèn qù tài)
      -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 出处:《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58. 戎马生郊(róng mǎ shēng jiāo)
      - 解释:指战乱起于近旁,兵祸就发生在郊外。形容战乱不断。
      - 出处:《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郊。”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10 08:19
      回复
        59. 柔刚弱强(róu gāng ruò qiáng)
        - 解释:柔与刚、弱与强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一种辩证的理念,即看似柔弱的有时蕴含强大力量等。
        - 出处:《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60. 如春登台(rú chūn dēng tái)
        - 解释:像春天里登台眺望那样舒畅。形容心情愉悦。
        - 出处:《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61. 若存若亡(ruò cún ruò wáng)
        -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62. 若烹小鲜(ruò pēng xiǎo xiān)
        - 解释: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而治,不可政令繁苛。
        - 出处:《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63. 善闭无关楗(shàn bì wú guān jiàn)
        - 解释:善于关闭,不用门闩而使人不能打开。比喻自然的防范,不用人为的措施。
        - 出处:《老子》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64. 善行无辙迹(shàn xíng wú zhé jì)
        - 解释: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车轮的痕迹。比喻做事自然,不着痕迹,不刻意为之。
        - 出处:《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善结无绳约。”
        65. 上德不德(shàng dé bù dé)
        - 解释: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是真正的有德。
        - 出处:《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66. 上善若水(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解释: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 出处:《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7. 少私寡欲(shǎo sī guǎ yù)
        - 解释:指个人的私欲很少。是道家倡导的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
        -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68. 深根固柢(shēn gēn gù dǐ)
        - 解释: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 出处:《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9. 慎终若始(shèn zhōng ruò shǐ)
        - 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后演变为慎终若始)
        70. 视之不见(shì zhī bù jiàn)
        - 解释:看它却看不见。形容事物很微小或是很抽象等难以用肉眼看到。
        - 出处:《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71. 属人耳目(zhǔ rén ěr mù)
        - 解释:指引人注意。
        - 出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歙(xī 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后演变为常用成语属人耳目)
        72. 损有余补不足(sǔn yǒu yú bǔ bù zú)
        - 解释:减少多余的,补充欠缺的。
        - 出处:《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73. 损之又损(sǔn zhī yòu sǔn)
        - 解释:原指减少多余的,后来指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等,使内心不断趋于淡泊宁静。
        - 出处:《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74. 天长地久(tiān cháng dì jiǔ)
        - 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5. 天大地大(tiān dà dì dà)
        - 解释:形容极大。
        - 出处:《老子》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76. 天道好还(tiān dào hǎo huán)
        - 解释: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 出处:《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77. 天道无亲(tiān dào wú qīn)
        - 解释:指上天公正,不偏袒亲疏。
        - 出处:《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10 08:20
        回复
          78. 天地不仁(tiān dì bù rén)
          -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爱,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体现一种自然无为的观念。
          - 出处:《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9.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
          - 解释:指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稀疏,但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 出处:《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演变为疏而不漏)
          80.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tiān xià dà shì bì zuò yú xì)
          - 解释: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强调做事情要注重细节。
          -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81. 天下归(浑)心(tiān xià guī xīn)
          - 解释: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 出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歙歙(xī 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82. 听之不闻(tīng zhī bù wén)
          - 解释:听它却听不到。形容声音很微弱或是很抽象等难以用耳朵听到。
          - 出处:《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83. 图难于易(tú nán yú yì)
          - 解释:想解决难题,须从容易处着手。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84. 万乘之主(wàn shèng zhī zhǔ)
          - 解释:指大国的国君。乘,四匹马拉的车。万乘,万辆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 出处:《老子》第二十六章:“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85. 万物并作(wàn wù bìng zuò)
          - 解释:万物一起生长、发展。
          - 出处:《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86. 微妙玄通(wēi miào xuán tōng)
          - 解释:指深奥微妙、通达事理。
          - 出处:《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87. 惟恍惟惚(wéi huǎng wéi hū)
          - 解释:指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状态。
          - 出处:《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88. 为道日损(wéi dào rì sǔn)
          - 解释:从事于道就要不断减少私欲等,使内心趋于宁静、淡泊,符合道的状态。
          - 出处:《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89. 为而不恃(wéi ér bù shì)
          - 解释:做了好事却不自恃有功。
          - 出处:《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90. 为学日益(wéi xué rì yì)
          - 解释: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识等)。
          - 出处:《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91. 为之以歙,应之以张(wèi zhī yǐ xī,yīng zhī yú zhāng)
          - 解释: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体现一种辩证的应对策略。
          - 出处:《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概括出为之以歙,应之以张的意思)
          92. 无名之朴(wú míng zhī pǔ)
          - 解释:指道家所谓的自然质朴的状态,也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原本状态。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93. 无为而治(wú wéi ér zhì)
          - 解释:指统治者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也指不做强制性的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 出处:《老子》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等语句体现无为而治理念。
          94. 无为自化(wú wéi zì huà)
          - 解释:不加人为干预,而自然变化发展。
          - 出处:《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5. 无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 解释: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指把本来没有的事说成有。
          - 出处:《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演变为常用意思)
          96. 物壮则老(wù zhuàng zé lǎo)
          - 解释:事物强盛到了极点就会走向衰老。体现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
          - 出处:《老子》第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1-10 08:21
          回复
            97. 相差无几(xiāng chā wú jǐ)
            - 解释: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 出处:《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衍生出意思相近的相差无几这一成语)
            98. 小国寡民(xiǎo guó guǎ mín)
            -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是道家设想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们过着淳朴简单、自给自足且与世无争的生活。
            -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99. 虚而不淈(xū ér bù gǔ)
            - 解释:空而不枯竭,比喻越是虚心越能容纳更多的事物等,有包容、永不枯竭之意。
            - 出处:《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而不淈”与之表意相近,有相通之处)
            100. 虚怀若谷(xū huái ruò gǔ)
            - 解释:胸怀像山谷那样深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 出处:《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后演变成虚怀若谷这一常用成语)
            101. 玄之又玄(xuán zhī yòu xuán)
            - 解释: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 出处:《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02. 言者不知(yán zhě bù zhī)
            - 解释: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多言语。
            - 出处:《老子》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3. 以德报怨(yǐ dé bào yuàn)
            - 解释: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报怨恨。
            - 出处:《老子》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104. 有无相生(yǒu wú xiāng shēng)
            - 解释: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体现了一种辩证的关系。
            - 出处:《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05. 余食赘行(yú shí zhuì xíng)
            - 解释: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 出处:《老子》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06. 芸芸众生(yún yún zhòng shēng)
            - 解释: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 出处:《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衍生出芸芸众生一词)
            107. 正复为奇(zhèng fù wéi qí)
            - 解释:正常的事可变为奇特的,也指端正的会变为邪僻的,体现事物的变化和相对性。
            -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08. 正言若反(zhèng yán ruò fǎn)
            - 解释:把正直的话故意说得好像是反话一样,常用来表达一种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深刻道理的话语形式。
            - 出处:《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109. 知白守黑(zhī bái shǒu hēi)
            - 解释:心里明白,却安于暗昧的表象。表示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一种处世的态度。
            -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10. 知荣守辱(zhī róng shǒu rǔ)
            - 解释:虽然知道荣耀的可贵,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也是一种体现道家思想的处世态度,有退让、不争之意。
            -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111. 知雄守雌(zhī xióng shǒu cí)
            - 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柔的地位,不与人争雄,常表示一种退让、柔弱处下的处世之道。
            -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112. 知者不言(zhī zhě bù yán)
            - 解释: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因为他们明白言语有时并不能完全表达真实意思,且多言易失。
            - 出处:《老子》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13. 知止不殆(zhī zhǐ bù dài)
            - 解释: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强调做事要有分寸,把握好限度。
            -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14. 知足不辱(zhī zú bù rǔ)
            - 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常用来劝诫人们要懂得知足,不要贪得无厌。
            -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10 08:23
            回复
              115. 知足常乐(zhī zú cháng lè)
              -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 出处:《老子》等道家思想中知足相关理念衍生而来,后成为常用成语。
              116. 直而不肆(zhí ér bù sì)
              - 解释:虽然正直却不放肆,形容为人正直又懂得把握分寸,不会过于张扬、任性。
              -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17. 至柔克刚(zhì róu kè gāng)
              - 解释:最柔软的东西往往能克制最刚强的东西,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的辩证思想。
              - 出处:《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18. 众妙之门(zhòng miào zhī mén)
              - 解释:指一切奥妙的总门径,常用来表示探究事物根本、奥妙之处的关键所在。
              - 出处:《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19. 众人昭昭(zhòng rén zhāo zhāo)
              - 解释:众人都显得明白、清醒的样子,常含贬义,与道家所倡导的淡泊、质朴等理念相对,有过于彰显之意。
              - 出处:《老子》第二十章:“众人昭昭,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120. 自爱不自贵(zì ài bù zì guì)
              - 解释:指珍惜自己但不自我抬高,强调一种适度的自重,不过分看重自己。
              - 出处:《老子》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21. 自胜者强(zì shèng zhě qiáng)
              - 解释: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强调自我克制、超越自我的重要性。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22. 自是不彰(zì shì bù zhāng)
              - 解释: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不会被认可,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自以为是。
              - 出处:《老子》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23. 自视不明(zì shì bù míng)
              - 解释:单靠自己看自己,往往看不明白,常用来表示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仅凭主观判断自己。
              - 出处:《老子》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24. 自遗(取)其咎(zì yí qí jiù)
              - 解释:自己给自己招来罪过、灾祸,强调做事要谨慎,避免因自身不当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 出处:《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125. 自知而不自见(zì zhī ér bù zì jiàn)
              - 解释:有自知之明,却不自我表现,体现一种内敛、低调的处世态度。
              - 出处:《老子》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26. 自知之明(zì zhī zhī míng)
              - 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10 0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