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来看,衡量处理器无非就三项标准。
1、指令集性能。2、微架构性能包括规模及架构的高频能力、IPC能力等。3、处理器的核心数。
X86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但Arm阵营也逐步的补全自己的不足。
Arm的应用场景给人一种它是菜鸡的感觉,但是如果利用得当,苹果的例子,NS的例子告诉我们,Arm是可以平替传统处理器,去干某些高性能场景的事。
现在看来,很多过去被视为是Arm架构设计的瓶颈,其实都不是问题。指令集方面,Arm有了SVE、SME,去面对AVX。微架构规模,苹果单核世界第一。高频方面,我们看到了,并不是说Arm上不了高频,只是Arm公版上不去,高频是一种弥补IPC不足的手段,Arm没有必要像X86那样玩命似的缩肛式的超高频,多核方面,Arm服务器线Neoverse可容纳上百个核心,类似AMD EPYC那样,NVIDIA Grace CPU里边就塞了144个Arm 核心,Arm运用在服务器上。
必须承认的是,Arm作为后来者,X86在很多工科软件、科学计算场景仍然具有巨大优势,有些尚且只能X86来,但这究竟是X86的本事还是生态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