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吧 关注:18,107贴子:685,886

《纪月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土
自从人类学会了刻划符号,我们就进入了新的纪元:视觉文明的社会。我们的演化就进入了新阶段,从以“口、耳感官”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基础上,创生出以“眼、手感官”为基础的文字系统。
符号“文”的记录方式是“纹”,即文的系统。至于最开始使用的记录材料是结绳还是刻骨头,这暂时就得靠猜测了。
我们经常讲“天文地理”,即我们的“文”来自“天上”,来自于对天体的观测,因此不管我们猜测这些内容记录在哪里,那其实都是“转录”的第二步了,而记录的第一步,是记在“土”上。
二、建
1.畫:画我们的文字系统化工作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具体的描述,象形,这大家的普遍猜测是来自于对万物的描述,世上有什么,我们就画什么。
2.書另一部分来自于“天”,就是对“抽象”的描述,对“轨迹”,对事物运动发展变化,对时间维度的建构,是一种“虚拟”的“线性”的符号表述,时间流转,我们通过“书”,写出来、记录下来。
書晝,书画,通过“聿”的形式,建构了“文字符号系统”。
三、田
书画在哪里呢?或者说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天文呢?用“田”。
我们一直认为方的意思是方正、方块,这不是方的本义,方的本义是“方法”,是“天圆地方”的“方”,而真正表达出方正、方块的本义的,做记录的“田”。
真正的方块是“田”字形,是人们在大地上画出来的,是一个大方块的“口”字形,中间画出一个“十”,这才成了“方块”:田字格。
天上的日、月、星、辰怎么变化,我们就怎么记录在“田”上,才能形成了一套观测数据,然后在大量详实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才找到了轨迹变化的特征、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律,就是聿的建构、聿的践行。
四、十
任何规律的统计到总结,都必然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累积和迭代。
我们从“口”到“田”,是用“十”框架”、刻划,可以没有“口”,但是需要有“十”,有“十”,就有了“象限”,就有了“局部”对“整体”的分割,才能做记录,才好去解析。
所以数字“10”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被记为了“十”,这表示,“十”是系统的开始,也是“系统”的完结。换句话说,我们用“十”的系统,用10个数,通过“画田法”,就完成了对“天体运动轨迹”的的测量。
一共用多少个符号呢?10个。
分别怎么命名的呢?
一二三四(亖)五(乄)六七八九十。
一二三亖,就是“田”字格的四个象限。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从从小写字就用田字格、方块字,不是说田字格多有利于我们写出漂亮的字,而是因为它是我们接受一切“天文”、形成“書晝”的基础框架。
后来“亖”进一步演化了,成了“四”,就是表示“口”的四个象限,用来记“八”、即天体运动的轨迹。
乂,义,是指北极星,是确定点、极点的意思。五的另一个写法太像乂,乄和乂,太容易混淆。丶,主,是点的意思,就是指“相对的静止”,就是说“在这、就是这里、从这个动态的轨迹点起始”的意思。丿,就是起始;轨迹起始的起始点,就是“丿”上加“丶”,就是“乄”。所以“五”就用来表达第五个序位,表达有了象限以后,现象就可以开始记录轨迹了。
六,就是对“天文”的记录:亠,就是文,文什么,文“八”,“八”,就天体的完整轨迹。但是这个“完整”,只能是相对的完整,因为我们只能观测“半球”,每天晚上太阳一下山,天幕一拉开,满天繁星全上场,我们只能观测“一半”的运动轨迹,然后它们就下场了,另一半轨迹是长期统计后猜的、推测的。
七,这个符号就是指对“一个象限”记录,而这个“七”从何来?从二十八星宿中来,二十八星宿是记录谁?是记录月亮,记录它每天晚上“住”在哪个“宿”。长期观测月相,我们形成了“盈亏朔望”,月相二十八天,正好划分为四个象限,每7个星宿一组,构成了解析“盈亏朔望”的“期间”,即星期、即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一“七耀日”系统。七,就是“十”的四分之一“轨迹”。
八,已经提前讲了“就是某一天体”可观测的“半球轨迹”,升起、落下。
九,就是推测的另一半轨迹,星体隐没以后,虽然观察不到了,但是通过长期观测,我们揣测出规律性,所以记为“丿”的“乙”,即星体轨迹的延伸、延展。
于是,又回到“十”,十解构了轨迹,形成了“口”,记录了一个完整的轨迹链条,这就是“田”。
所以从1到10,就是一套完整的星体轨迹记录方法所采用的符号。有了它们,就可以用来记录,用一个抽象的数字作为点,来指代的一个空间中一个实际的天体的轨迹变化,并在平面、在二维解析中书画出它的“投影”。
五、标题
这时,可能会有人质疑:为什么标题要写“纪月法”?
任何统计积累,也都是要用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如果没有“二十八”星宿的解构,就难以对“四象限”说明、就不好形成“七”的共识建立。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局部,都要系统化,都是从“一体”是拆分,从“整体”中解构出来,都要本着“先进且方便”的原则来建立“从简单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化。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07 07:11回复
    看起来,似乎,说得挺好的。
    不过在我看来,仍然不及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07 19:52
    收起回复
      ❶原始,
      ❷野蛮,
      ❸开化,
      ❹开窍,
      ❺觉醒,
      ❻觉悟,
      ❼彻悟,

      根据以上分类,你在我看来,
      也就是第❸开化→❹开窍之间的水平。
      距离觉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07 19:59
      收起回复
        初看了一下,此文有几处不足,一是人类的符号(文字),不仅有我们的方块汉字,还有英文、阿拉伯字母等,书写方法也不一样;二是“天圆地方”的“方”,可不是方的本义“方法”吧


        IP属地:辽宁4楼2025-01-07 20:19
        收起回复
          O☯️⭕,
          一画开天,分出天地人,分出阴阳+第三态。

          天文历法,易经,
          必须,认认真真的,好好去学一学,
          别整天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一拍脑袋就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1-07 20:35
          收起回复
            【O以统之,一以贯之】
            ❶道O生一,混沌鸿蒙,无极而太极,一生二,二生三,阴阳对冲,形成阴阳百分比/第三态,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❷一画开天,一分为二,两仪,阴阳。
            ❸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
            悬象著明莫在乎日月。
            崇高莫大乎富贵。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执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❹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阴阳,再分成四象,如下:
            少阳/太阴,太阳/少阴。
            ❺,两仪生六象,如下:
            少阳/太阴,中阳/中阴,太阳/少阴。
            ❻,两仪,还可以生成八象——
            少阳,中阳,大阳,老阳。
            少阴,中阴,大阴,老阴。
            ❼,两仪,还可以生成无限象:
            在以上的基础上,再继续做出细分。
            ❽,根据阴阳百分比,理论上来说,两仪可以生出〖双数,对偶,对应的〗四象,六象,八象,十象.....无限的对偶象。
            ❾经过反复演绎+论证,个人以为:
            两仪阴阳,演变成24节气,一共48象,已经足够用了。
            【当然了,必要的话,可以无限细分】,
            这也就是〖微积分〗的底层逻辑的源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07 22:10
            回复
              关于【天圆地方】
              一,天圆○O⭕:
              ❶光阴走过一个小周期,形成昼夜。
              走过一个大周期,就是【一岁,一年】。
              ❷光线照射在〖立竿上,形成的光阴影,
              投射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圈。
              ❸光阴影,每天总是这样,每年总是这样,
              大同而小有异。
              这就是【不易,变易,简易】。
              ❹根据地上的光阴影+其他形成的位移,来反推出日月的《自转,公转》的变化。
              同时对应天地万物万象的变化,
              以及温差的变化,
              冬天寒冷🥶/冬藏,春天温暖/春生,
              夏天火热🔥/夏长,秋天凉爽/秋收。
              ❺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周行而不殆,运动变化发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07 22:26
              回复
                关于【天圆地方】
                二,地方:
                ❶方:亠,乂,爻,初阳光阴+夕阳光阴。
                ❷光影位移,形成不同的走向。
                ❸上部,取地面和立竿;
                下部,取其中两条光影,作为代表。
                ❹譬如:东/東,初阳出现在树杈上。
                这就是,日出东方!
                ❺现象,印象,取像,类象,象形+会意。

                寥寥数语,一语中的,
                义言一出,言简意赅。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1-07 22:28
                收起回复
                  关于【O☯️⭕∅,一画开天】
                  ❶一画开天,分出天地,
                  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
                  中间加上人,于是,就有了〖三才〗天地人。
                  ❷一画开天,也分出两仪阴阳。
                  ❸两仪阴阳二气对冲互搏,
                  于是,就形成了《阴阳百分比,第三态》。

                  ❹天文历法,开天辟地,一画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些神话故事,都是观天之道,象天之行的神化表达。
                  天文历法,易经,上古老人言/道德经,黄帝内经,庄子,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杂病论,本草纲目,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理家,法,术,器,势,物,,,
                  这些都是【帝王之学】的基本功。
                  有志于成聖的宝宝,
                  这些东西,真的必须,
                  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好好去学一学,
                  别整天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一拍脑袋就来!

                  ❺太阳历,太阴历,农历,
                  十月年,十二月年,置闰,,,
                  农耕,规和矩,规和律,
                  二至/冬至,夏至。
                  二分/春分,秋分。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其他节气。
                  ❻丄亠,文,乂,义,
                  这是【观占台,立竿见影】,观察日影光阴的位移,昼夜变化,寒暑往来,一年四季,,,
                  方兴未艾的〖艾〗,是说:
                  太阳的运行,阴阳昼夜,分别未达到《极端,顶峰,子/午,冬至/夏至》。
                  【教,學,政,正,反,奇,邪,偏,升降,浮沉.....】,
                  都和天道运行规律有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07 22:48
                  收起回复
                    还有,〖圭聿書畫律〗,
                    以上五者,也是跟【观占台,立竿见影,日晷,圭表】有关。
                    观天之道,象天/执天/顺天之行,尽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07 23:10
                    回复

                      1,为学日益,信,学,研,究,思,觉,悟,索,竟,练,解,行,证,用,如绣花。
                      2,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剥蒜🧄,剥到最后全白白。
                      3,悟道参禅,积德,渐悟,如绣花。
                      4,修身养性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定乾坤,如绣花。
                      5,绣花,
                      一针一线,绵绵用针。
                      一步一眼,久久用功。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稳扎稳打,密密麻麻,,,
                      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先入门,慢慢来。
                      循序渐进,稳中求进,步步为营,,,
                      2,反复其道,
                      再反复其道,又双叒叕n次反复其道,,,
                      3,更上一层楼,
                      再上一层楼,又双叒叕更上n层楼,,,
                      ❸觉悟,修行,精进,如登山。
                      移步换景,一步一重天。
                      看似只差一丢丢,实则天渊之别。
                      ❹关于【觉悟,觉知】的程度层级,
                      不同人,有所不同——
                      有的人,粗略+大概+笼统;
                      有的人,仿佛+朦胧+模糊;
                      有的人,仔细、精细、明白、清晰;

                      1,读到了,听说到,想到了,想通了,
                      2,觉到了,悟到了,实证了,
                      3,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检验过了,
                      4,知了,又总结提高了,还迭代升级了,
                      5,又经过n次反复其道了,,,
                      又更上n层楼了,,,
                      6,
                      博学多才,学以致用。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7,
                      一以贯之,O以统之。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类象类比,以此类推。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通百通,无所不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07 23:16
                      回复
                        【一语中的】指的是,
                        一句话就说中了要害或关键,形容说话准确、扼要,直指问题核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08 13:44
                        回复
                          ❶,【一语中的】指的是,
                          一句话就说中了要害或关键,形容说话准确、扼要,直指问题核心。
                          ❷,“一针见血”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唐代韩愈《原道》。这个成语原本指医病时能一针刺中穴位,后来也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以下是一些“一针见血”的造句:
                          1. 小明这篇文章的论点非常明确,每一句话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2. 在讨论会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让大家深受启发。
                          3. 医生在诊断时,常常需要一针见血地找出病因,才能迅速给出治疗方案。

                          这个成语强调了直接、准确、高效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在医疗、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达思想和解决问题。
                          ❸,【一剑封喉】原意是,用一剑直接刺中喉咙,
                          比喻做事直接且有效,击中要害,一击即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08 13:50
                          回复
                            如果,每天,
                            你比别人多读10篇文章,
                            多研究思考10个视频内涵,
                            那么,一年下来,
                            就比别人多读文章3650篇,
                            就比别人多研究3650个视频,
                            两者合共7300篇/个。

                            假设,一天观阅视频+文章100个/篇,
                            那么,一年365日就观阅了36500个/篇。
                            如果十年,就是365000个/篇;

                            我勒个去,
                            这也太吓人了啊,有木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1-08 13:55
                            回复
                              仰六代之高风,观百王之遗迹
                              【原文】
                              ❶朕以万机暇日,游心前史。仰六代之高风,观百王之遗迹,兴亡之运,可得言焉!
                              ❷每至轩昊之无为,唐虞之至治,未尝不留连赞咏,不能已已,及于夏殷末世,秦汉暴君,使人懔懔然兢惧,如履朽薄。
                              ❸然人君在上,皆欲永享其万乘之尊,以垂百王之后。而得失异趣,兴灭不常者,何也?
                              ❹盖短于自见,不闻逆耳之言,故至于灭亡,终身不悟,岂不惧哉?
                              ——《唐太宗集•金镜》
                              【今译】
                              ❶我在处理纷繁国家事务的闲暇之日,浏览思索着前代的历史事迹。我十分仰慕远古六代(指黄帝、唐尧、虞舜、夏、商、周)的高尚社会风俗,纵观历代帝王传流下来的事迹,关于国家兴亡的规律,我能够谈谈个人的看法了。
                              ❷每当想到黄帝轩辕氏任民自然的清静无为治理,唐尧虞舜的太平盛世,未尝不久久的思索着,赞叹着,实在是不能忘怀它们,到了夏朝、商朝末期,秦朝、汉朝的暴君,使人感到危殆戒惧,好象行走在朽木与薄冰上面。
                              ❸然而处在上位的人君,谁都想要永远享受天子的尊严,留传于百代帝王之后。然而得与失并不一致,兴盛与灭亡难以预料,为什么呢?
                              ❹大概是缺乏自知之明,不能听逆耳之言,所以至于灭亡,终身不能醒悟,这难道不令人恐惧吗?
                              【附言】
                              上述这段话,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著的《金镜》一文中讲的,反映了他努力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一个英明君主的思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1-08 14: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