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
自从人类学会了刻划符号,我们就进入了新的纪元:视觉文明的社会。我们的演化就进入了新阶段,从以“口、耳感官”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基础上,创生出以“眼、手感官”为基础的文字系统。
符号“文”的记录方式是“纹”,即文的系统。至于最开始使用的记录材料是结绳还是刻骨头,这暂时就得靠猜测了。
我们经常讲“天文地理”,即我们的“文”来自“天上”,来自于对天体的观测,因此不管我们猜测这些内容记录在哪里,那其实都是“转录”的第二步了,而记录的第一步,是记在“土”上。
二、建
1.畫:画我们的文字系统化工作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具体的描述,象形,这大家的普遍猜测是来自于对万物的描述,世上有什么,我们就画什么。
2.書另一部分来自于“天”,就是对“抽象”的描述,对“轨迹”,对事物运动发展变化,对时间维度的建构,是一种“虚拟”的“线性”的符号表述,时间流转,我们通过“书”,写出来、记录下来。
書晝,书画,通过“聿”的形式,建构了“文字符号系统”。
三、田
书画在哪里呢?或者说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天文呢?用“田”。
我们一直认为方的意思是方正、方块,这不是方的本义,方的本义是“方法”,是“天圆地方”的“方”,而真正表达出方正、方块的本义的,做记录的“田”。
真正的方块是“田”字形,是人们在大地上画出来的,是一个大方块的“口”字形,中间画出一个“十”,这才成了“方块”:田字格。
天上的日、月、星、辰怎么变化,我们就怎么记录在“田”上,才能形成了一套观测数据,然后在大量详实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才找到了轨迹变化的特征、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律,就是聿的建构、聿的践行。
四、十
任何规律的统计到总结,都必然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累积和迭代。
我们从“口”到“田”,是用“十”框架”、刻划,可以没有“口”,但是需要有“十”,有“十”,就有了“象限”,就有了“局部”对“整体”的分割,才能做记录,才好去解析。
所以数字“10”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被记为了“十”,这表示,“十”是系统的开始,也是“系统”的完结。换句话说,我们用“十”的系统,用10个数,通过“画田法”,就完成了对“天体运动轨迹”的的测量。
一共用多少个符号呢?10个。
分别怎么命名的呢?
一二三四(亖)五(乄)六七八九十。
一二三亖,就是“田”字格的四个象限。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从从小写字就用田字格、方块字,不是说田字格多有利于我们写出漂亮的字,而是因为它是我们接受一切“天文”、形成“書晝”的基础框架。
后来“亖”进一步演化了,成了“四”,就是表示“口”的四个象限,用来记“八”、即天体运动的轨迹。
乂,义,是指北极星,是确定点、极点的意思。五的另一个写法太像乂,乄和乂,太容易混淆。丶,主,是点的意思,就是指“相对的静止”,就是说“在这、就是这里、从这个动态的轨迹点起始”的意思。丿,就是起始;轨迹起始的起始点,就是“丿”上加“丶”,就是“乄”。所以“五”就用来表达第五个序位,表达有了象限以后,现象就可以开始记录轨迹了。
六,就是对“天文”的记录:亠,就是文,文什么,文“八”,“八”,就天体的完整轨迹。但是这个“完整”,只能是相对的完整,因为我们只能观测“半球”,每天晚上太阳一下山,天幕一拉开,满天繁星全上场,我们只能观测“一半”的运动轨迹,然后它们就下场了,另一半轨迹是长期统计后猜的、推测的。
七,这个符号就是指对“一个象限”记录,而这个“七”从何来?从二十八星宿中来,二十八星宿是记录谁?是记录月亮,记录它每天晚上“住”在哪个“宿”。长期观测月相,我们形成了“盈亏朔望”,月相二十八天,正好划分为四个象限,每7个星宿一组,构成了解析“盈亏朔望”的“期间”,即星期、即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一“七耀日”系统。七,就是“十”的四分之一“轨迹”。
八,已经提前讲了“就是某一天体”可观测的“半球轨迹”,升起、落下。
九,就是推测的另一半轨迹,星体隐没以后,虽然观察不到了,但是通过长期观测,我们揣测出规律性,所以记为“丿”的“乙”,即星体轨迹的延伸、延展。
于是,又回到“十”,十解构了轨迹,形成了“口”,记录了一个完整的轨迹链条,这就是“田”。
所以从1到10,就是一套完整的星体轨迹记录方法所采用的符号。有了它们,就可以用来记录,用一个抽象的数字作为点,来指代的一个空间中一个实际的天体的轨迹变化,并在平面、在二维解析中书画出它的“投影”。
五、标题
这时,可能会有人质疑:为什么标题要写“纪月法”?
任何统计积累,也都是要用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如果没有“二十八”星宿的解构,就难以对“四象限”说明、就不好形成“七”的共识建立。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局部,都要系统化,都是从“一体”是拆分,从“整体”中解构出来,都要本着“先进且方便”的原则来建立“从简单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化。
自从人类学会了刻划符号,我们就进入了新的纪元:视觉文明的社会。我们的演化就进入了新阶段,从以“口、耳感官”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基础上,创生出以“眼、手感官”为基础的文字系统。
符号“文”的记录方式是“纹”,即文的系统。至于最开始使用的记录材料是结绳还是刻骨头,这暂时就得靠猜测了。
我们经常讲“天文地理”,即我们的“文”来自“天上”,来自于对天体的观测,因此不管我们猜测这些内容记录在哪里,那其实都是“转录”的第二步了,而记录的第一步,是记在“土”上。
二、建
1.畫:画我们的文字系统化工作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具体的描述,象形,这大家的普遍猜测是来自于对万物的描述,世上有什么,我们就画什么。
2.書另一部分来自于“天”,就是对“抽象”的描述,对“轨迹”,对事物运动发展变化,对时间维度的建构,是一种“虚拟”的“线性”的符号表述,时间流转,我们通过“书”,写出来、记录下来。
書晝,书画,通过“聿”的形式,建构了“文字符号系统”。
三、田
书画在哪里呢?或者说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天文呢?用“田”。
我们一直认为方的意思是方正、方块,这不是方的本义,方的本义是“方法”,是“天圆地方”的“方”,而真正表达出方正、方块的本义的,做记录的“田”。
真正的方块是“田”字形,是人们在大地上画出来的,是一个大方块的“口”字形,中间画出一个“十”,这才成了“方块”:田字格。
天上的日、月、星、辰怎么变化,我们就怎么记录在“田”上,才能形成了一套观测数据,然后在大量详实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才找到了轨迹变化的特征、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律,就是聿的建构、聿的践行。
四、十
任何规律的统计到总结,都必然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累积和迭代。
我们从“口”到“田”,是用“十”框架”、刻划,可以没有“口”,但是需要有“十”,有“十”,就有了“象限”,就有了“局部”对“整体”的分割,才能做记录,才好去解析。
所以数字“10”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被记为了“十”,这表示,“十”是系统的开始,也是“系统”的完结。换句话说,我们用“十”的系统,用10个数,通过“画田法”,就完成了对“天体运动轨迹”的的测量。
一共用多少个符号呢?10个。
分别怎么命名的呢?
一二三四(亖)五(乄)六七八九十。
一二三亖,就是“田”字格的四个象限。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从从小写字就用田字格、方块字,不是说田字格多有利于我们写出漂亮的字,而是因为它是我们接受一切“天文”、形成“書晝”的基础框架。
后来“亖”进一步演化了,成了“四”,就是表示“口”的四个象限,用来记“八”、即天体运动的轨迹。
乂,义,是指北极星,是确定点、极点的意思。五的另一个写法太像乂,乄和乂,太容易混淆。丶,主,是点的意思,就是指“相对的静止”,就是说“在这、就是这里、从这个动态的轨迹点起始”的意思。丿,就是起始;轨迹起始的起始点,就是“丿”上加“丶”,就是“乄”。所以“五”就用来表达第五个序位,表达有了象限以后,现象就可以开始记录轨迹了。
六,就是对“天文”的记录:亠,就是文,文什么,文“八”,“八”,就天体的完整轨迹。但是这个“完整”,只能是相对的完整,因为我们只能观测“半球”,每天晚上太阳一下山,天幕一拉开,满天繁星全上场,我们只能观测“一半”的运动轨迹,然后它们就下场了,另一半轨迹是长期统计后猜的、推测的。
七,这个符号就是指对“一个象限”记录,而这个“七”从何来?从二十八星宿中来,二十八星宿是记录谁?是记录月亮,记录它每天晚上“住”在哪个“宿”。长期观测月相,我们形成了“盈亏朔望”,月相二十八天,正好划分为四个象限,每7个星宿一组,构成了解析“盈亏朔望”的“期间”,即星期、即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一“七耀日”系统。七,就是“十”的四分之一“轨迹”。
八,已经提前讲了“就是某一天体”可观测的“半球轨迹”,升起、落下。
九,就是推测的另一半轨迹,星体隐没以后,虽然观察不到了,但是通过长期观测,我们揣测出规律性,所以记为“丿”的“乙”,即星体轨迹的延伸、延展。
于是,又回到“十”,十解构了轨迹,形成了“口”,记录了一个完整的轨迹链条,这就是“田”。
所以从1到10,就是一套完整的星体轨迹记录方法所采用的符号。有了它们,就可以用来记录,用一个抽象的数字作为点,来指代的一个空间中一个实际的天体的轨迹变化,并在平面、在二维解析中书画出它的“投影”。
五、标题
这时,可能会有人质疑:为什么标题要写“纪月法”?
任何统计积累,也都是要用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如果没有“二十八”星宿的解构,就难以对“四象限”说明、就不好形成“七”的共识建立。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局部,都要系统化,都是从“一体”是拆分,从“整体”中解构出来,都要本着“先进且方便”的原则来建立“从简单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