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县故城今何在
钟 钰
关于苦县故城,虽然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鹿邑县境,但在具体位置上看法不一:一说在今鹿邑县城;一说在鹿邑县东或县东十里,与谷阳故城同地。1992年版《鹿邑县志·建制沿革表》苦县“治所”栏下标注为“存疑”。但近年来,出于争老子故里的需要,涡阳、谯城也分别找出了他们的“苦县故城”和相关遗址。苦县故城关系老子故里的去向,因而有必要加以审慎辨析。
一、唐代之前史书记载的苦县故城
《后汉书》在苦县条下注:春秋时曰相(指县境),有濑乡;《晋书卷一四 志第四》云:“苦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北齐魏收《魏书》在谷阳县条下注:有苦城、阳都坡(今郸城宁平东南)、老子庙、栾城。东魏崔玄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东南十二里……老子祠在濑乡曲仁里,谯城西出五十里”。其他如《晋太康地记》等史书也有类似记载。《晋书·列传第二十九》还记载:晋怀帝永嘉五年(311),东海王越薨于项(河南项城),秘不发丧,还葬东海,“石勒追及于苦县宁平城”,歼晋军主力十余万人。宁平就是今郸城县宁平镇,位于鹿邑县城西南部,晋怀帝时期隶属苦县。《水经注》也记载,苦县故城在武平故城以东,在赖乡和谯县故城以西。据此可知,苦县故城应在今郸城宁平东北,赖乡西北12里、谯城西60里左右。
二、涡阳县与苦县故城风马牛不相及
尽管涡阳说领军人物孙以楷教授连篇累牍的考证一再否定《史记》,否认苦县就是老子故里,但涡阳县仍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与老子有关的要素,照样依照明代凤阳府方志《中都志》的失实记载,向壁虚构,在本县“考证”出苦县遗址和真源县城来。仔细对照元代以前的国家官修正史,认真比对涡阳的历史沿革,就会发现整个涡阳县与苦县故城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
苦县故城的位置在《水经注》和有关文献中记载非常清楚,一致取向是在谯县故城以西,但涡阳说就是不认这个理,偏偏要玩弄史料,从含混不清的有关记载中寻找新的答案。比如涡阳一中杨光老师就从陈涉大泽乡起义的行军路线中“考证”出“苦”在“谯”东。《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自立为将军……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杨光认为:“从蕲至谯,从谯再进军陈,苦县当在亳州东”。他盯住“苦”却有意忘记与苦相邻的“柘”(今柘城)。按杨光的逻辑推理,柘城也当在亳州东,但他却未敢这样说。其实,大泽乡起义的行军路线恰恰证明苦县在亳州之西。从陈胜进攻的五城排序看,苦在酂(今永城酂城)之后、柘之前。地理上,酂和柘之间已经有一个谯了,酂和谯相距仅60华里,中间已插不下一个县的编制,而柘和谯相距110多华里,中间刚好插下一个县的编制,因此,“苦”只能在“柘”和“谯”之间,也即是在亳州以西。谯县历史悠久,城防坚固,陈胜避实击虚,先攻銍、酂,再下苦、柘,对谯县展开迂回包抄,最后将其一举拿下,说明陈胜善于用兵。
把苦县由谯西挪到谯东后,涡阳方面就按图造骥,在涡河北岸又“考证”出来一个涡阳历史上从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苦县遗址”来,其理由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春申君受封淮北12个县疑有苦县。查看《史记·春申君列传》,在春申君受封15年后,曾谓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很明显,春申君受封的12个县与齐国临边,而楚之相邑(苦县)和城父均在原陈地,当时并不与齐国临边,况且当时楚国已将都城迁至陈16年,不可能将都城周边的12个县再封给春申君。《史记》又云“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兰陵县治就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这说明春申君受封的12个县的确在距涡阳400华里以外的苏鲁交界一带。涡阳说者对老子故里研究得很透彻,深知苦县故城在老子庙以西,而这片遗址却在天静宫以东,与涡河东岸的义门镇相距30多华里,无法自圆其说,因此,煞费苦心找出的这个遗址却不敢冠以“苦县故城”的称谓,而是冠以“苦县遗址”的名称。
钟 钰
关于苦县故城,虽然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鹿邑县境,但在具体位置上看法不一:一说在今鹿邑县城;一说在鹿邑县东或县东十里,与谷阳故城同地。1992年版《鹿邑县志·建制沿革表》苦县“治所”栏下标注为“存疑”。但近年来,出于争老子故里的需要,涡阳、谯城也分别找出了他们的“苦县故城”和相关遗址。苦县故城关系老子故里的去向,因而有必要加以审慎辨析。
一、唐代之前史书记载的苦县故城
《后汉书》在苦县条下注:春秋时曰相(指县境),有濑乡;《晋书卷一四 志第四》云:“苦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北齐魏收《魏书》在谷阳县条下注:有苦城、阳都坡(今郸城宁平东南)、老子庙、栾城。东魏崔玄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东南十二里……老子祠在濑乡曲仁里,谯城西出五十里”。其他如《晋太康地记》等史书也有类似记载。《晋书·列传第二十九》还记载:晋怀帝永嘉五年(311),东海王越薨于项(河南项城),秘不发丧,还葬东海,“石勒追及于苦县宁平城”,歼晋军主力十余万人。宁平就是今郸城县宁平镇,位于鹿邑县城西南部,晋怀帝时期隶属苦县。《水经注》也记载,苦县故城在武平故城以东,在赖乡和谯县故城以西。据此可知,苦县故城应在今郸城宁平东北,赖乡西北12里、谯城西60里左右。
二、涡阳县与苦县故城风马牛不相及
尽管涡阳说领军人物孙以楷教授连篇累牍的考证一再否定《史记》,否认苦县就是老子故里,但涡阳县仍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与老子有关的要素,照样依照明代凤阳府方志《中都志》的失实记载,向壁虚构,在本县“考证”出苦县遗址和真源县城来。仔细对照元代以前的国家官修正史,认真比对涡阳的历史沿革,就会发现整个涡阳县与苦县故城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
苦县故城的位置在《水经注》和有关文献中记载非常清楚,一致取向是在谯县故城以西,但涡阳说就是不认这个理,偏偏要玩弄史料,从含混不清的有关记载中寻找新的答案。比如涡阳一中杨光老师就从陈涉大泽乡起义的行军路线中“考证”出“苦”在“谯”东。《史记·陈涉世家》载:“陈胜自立为将军……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杨光认为:“从蕲至谯,从谯再进军陈,苦县当在亳州东”。他盯住“苦”却有意忘记与苦相邻的“柘”(今柘城)。按杨光的逻辑推理,柘城也当在亳州东,但他却未敢这样说。其实,大泽乡起义的行军路线恰恰证明苦县在亳州之西。从陈胜进攻的五城排序看,苦在酂(今永城酂城)之后、柘之前。地理上,酂和柘之间已经有一个谯了,酂和谯相距仅60华里,中间已插不下一个县的编制,而柘和谯相距110多华里,中间刚好插下一个县的编制,因此,“苦”只能在“柘”和“谯”之间,也即是在亳州以西。谯县历史悠久,城防坚固,陈胜避实击虚,先攻銍、酂,再下苦、柘,对谯县展开迂回包抄,最后将其一举拿下,说明陈胜善于用兵。
把苦县由谯西挪到谯东后,涡阳方面就按图造骥,在涡河北岸又“考证”出来一个涡阳历史上从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苦县遗址”来,其理由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春申君受封淮北12个县疑有苦县。查看《史记·春申君列传》,在春申君受封15年后,曾谓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很明显,春申君受封的12个县与齐国临边,而楚之相邑(苦县)和城父均在原陈地,当时并不与齐国临边,况且当时楚国已将都城迁至陈16年,不可能将都城周边的12个县再封给春申君。《史记》又云“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兰陵县治就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这说明春申君受封的12个县的确在距涡阳400华里以外的苏鲁交界一带。涡阳说者对老子故里研究得很透彻,深知苦县故城在老子庙以西,而这片遗址却在天静宫以东,与涡河东岸的义门镇相距30多华里,无法自圆其说,因此,煞费苦心找出的这个遗址却不敢冠以“苦县故城”的称谓,而是冠以“苦县遗址”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