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
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感。
「自我」永远都无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天生就缺乏安全感,
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係,
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须的。
鼓动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的另一种伎俩,
我们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
在那一段时间中,我们暂时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内在焦虑。
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分的追寻。
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着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
我们太执着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
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
相反地,却努力捕捉一切幻觉所生的形相,
甚至包括了让人非常痛苦的幻相。
「自我」专心致志地修持着自己的需要、欲望及期待,
只有当你不在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
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
「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
「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按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
对佛教的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
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除掉自我,
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
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
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拚命地执着「自我」,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
你或许无意识地觉得修行没什么用,
不如「真实生活」那么重要,
如果真有这种想法,
你就需要观察真实生活的缺陷与过患:想想过去种种不可避免的悲伤,在将来会再次出现;
想想你所依赖的、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剎那间就可能消失。
看到生活中的这些层面后,你应该对于平常浪费珍贵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坚定的厌离心。
——转

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感。
「自我」永远都无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天生就缺乏安全感,
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係,
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须的。
鼓动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的另一种伎俩,
我们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
在那一段时间中,我们暂时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内在焦虑。
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分的追寻。
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着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
我们太执着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
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
相反地,却努力捕捉一切幻觉所生的形相,
甚至包括了让人非常痛苦的幻相。
「自我」专心致志地修持着自己的需要、欲望及期待,
只有当你不在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
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
「无我」并不代表自我不存在。
「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按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
对佛教的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
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除掉自我,
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
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
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拚命地执着「自我」,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
你或许无意识地觉得修行没什么用,
不如「真实生活」那么重要,
如果真有这种想法,
你就需要观察真实生活的缺陷与过患:想想过去种种不可避免的悲伤,在将来会再次出现;
想想你所依赖的、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剎那间就可能消失。
看到生活中的这些层面后,你应该对于平常浪费珍贵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坚定的厌离心。
——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