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书社吧 关注:21贴子:483
  • 2回复贴,共1

博友书社第二期电子期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博友书社第二期推荐书电子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东西方的交流也越发密切,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化的相互了解,在当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西方的主流文化已经在逐渐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环境的不同,东西方文化从本质上就存在着差异性,大致表现在一下几
点: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这是由于5000年的文化积累所造成的,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细腻含蓄的倾情而西方人则直接表露。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所以,我想以西方魔幻PK东方武侠来直白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西方的魔幻一类书籍中,我推崇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七部曲,而武侠小说类,我膜拜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在此我仅只客观的介绍这二十一本书籍,希望大家在阅读后,能够探寻到书本所包含的文化底蕴。
金庸简介: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凡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金庸还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香港“大紫荆勋衔”、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
PS:本人只是截取了金庸老爷子关于武侠小说方面的简介,但其平生丰富多彩,在各个领域皆有不小的成就。“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涵盖了金庸所写的十四部武侠小说。
    《书剑恩仇录》——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锋芒之作。
     创作年代:1955年
     历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
     公元1753年—1759年
     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
    《碧血剑》(附录:袁崇焕评传)
     创作年代:1956年
     历史背景: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或顺治元年
     公元1633年—1644年



1楼2010-11-21 01:02回复
    是我们社团以前的财务长写的,,很有才吧


    9楼2010-11-24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