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简析
风入松
作者:(南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话说南宋初年,太学生俞国宝乘醉写下这首《风入松》,时人传诵,宋高宗赵构还因此赏给他一个功名。其实这首词的思想境界并不高,只是文笔极佳,才得以流传至今。
闲言碎语且不讲,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词。首句“一春长费买花钱”,开门见山。注意这个“长”字,和第二句的“日日”是相照应的。“玉骢惯识西湖路”,“玉骢”就是极好的白马,这一句侧面描写,明着写马,实际上,连马都“惯识”了,可见来西湖的次数有多么频繁。“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以“红”对“绿”,以“杏”对“杨”,以“箫鼓”对“秋千”,这两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有声有色有气味,同时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进行描写。请注意,这两句并没有用一个动词,但自有动态感觉。这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比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两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也是用的类似手法。而且,这两句还引出了下阙的“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这等繁华富丽的景象,正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什么国仇家恨、靖康之耻,全都抛诸脑后。如此尚不忍归去,余情犹在烟水之中,还待明日重游。
这词的最后两句,本来是“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传说宋高宗看见了,嫌这两句小气,才改作“明日重扶残醉”。说真的,这宋高宗为人虽然不怎么样,但文学水平还真不错,酒是有形之物,说得太直白,就少了诗词的含蓄之美,而且携着残酒,明显一副穷酸样,与全词的意境不符,改作“醉”就没问题了。
说完词句,再说立意。众所周知,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大好河山沦落于异邦之手,而那些“肉食者”不思北定中原,却在莺歌燕舞中混日子,用眼前的繁华景象来麻痹自己的神经,眼睁睁地看着国土一寸一寸地被蚕食。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过安逸的生活会使人丧失斗志。同样的,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年代,也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史为鉴,知荣明耻,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前进的方向。
风入松
作者:(南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话说南宋初年,太学生俞国宝乘醉写下这首《风入松》,时人传诵,宋高宗赵构还因此赏给他一个功名。其实这首词的思想境界并不高,只是文笔极佳,才得以流传至今。
闲言碎语且不讲,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词。首句“一春长费买花钱”,开门见山。注意这个“长”字,和第二句的“日日”是相照应的。“玉骢惯识西湖路”,“玉骢”就是极好的白马,这一句侧面描写,明着写马,实际上,连马都“惯识”了,可见来西湖的次数有多么频繁。“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以“红”对“绿”,以“杏”对“杨”,以“箫鼓”对“秋千”,这两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有声有色有气味,同时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进行描写。请注意,这两句并没有用一个动词,但自有动态感觉。这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比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两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也是用的类似手法。而且,这两句还引出了下阙的“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这等繁华富丽的景象,正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什么国仇家恨、靖康之耻,全都抛诸脑后。如此尚不忍归去,余情犹在烟水之中,还待明日重游。
这词的最后两句,本来是“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传说宋高宗看见了,嫌这两句小气,才改作“明日重扶残醉”。说真的,这宋高宗为人虽然不怎么样,但文学水平还真不错,酒是有形之物,说得太直白,就少了诗词的含蓄之美,而且携着残酒,明显一副穷酸样,与全词的意境不符,改作“醉”就没问题了。
说完词句,再说立意。众所周知,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大好河山沦落于异邦之手,而那些“肉食者”不思北定中原,却在莺歌燕舞中混日子,用眼前的繁华景象来麻痹自己的神经,眼睁睁地看着国土一寸一寸地被蚕食。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过安逸的生活会使人丧失斗志。同样的,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年代,也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史为鉴,知荣明耻,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