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67贴子:74,345
  • 13回复贴,共1

关于治理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古以来,治理者们在这片土地上尝试了无数种治理方法,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治理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治理方法的好坏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价,而今主流认为的治理方法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从社会整体的效率出发,的确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数万年,从大禹治水开始的私有制不断发展,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蜕变,我们的治理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关于治理方法,应该权衡利弊,因时而变,顺时而动,一个优秀的治理方法到底是什么,自上而下是摸索不出来的,不过西汉的黄老之治的思维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它和汉武帝以后的治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呢?从高皇帝,汉惠帝,高后到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的治理观念到底是什么,他们如何让汉初从一个秦末“十去八九”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02 15:19回复
    自古以来,治理者们在这片土地上尝试了无数种治理方法,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治理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治理方法的好坏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价,而今主流认为的治理方法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从社会整体的效率出发,的确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数万年,从大禹治水开始的私有制不断发展,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蜕变,我们的治理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关于治理方法,应该权衡利弊,因时而变,顺时而动,一个优秀的治理方法到底是什么,自上而下是摸索不出来的,不过西汉的黄老之治的思维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它和汉武帝以后的治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呢?从高皇帝,汉惠帝,高后到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的治理观念到底是什么,他们如何让汉初从一个秦末“十去八九”,民生凋敝的末世治理成,这是值得我们现在管理者该参考的榜样,从民生福利,税收制度,对外战争等方面来看,汉初的治理者们偏向“无为”,从窦太后和汉朝官员对于儒生辕固生,董仲舒等人的排挤和厌恶,到汉文帝对贾谊的“不问苍生问鬼神”,可以看出皇帝对于诸侯的妥协和让步,汉景帝的七国之乱后虽然加强了皇帝权力的集中,但治理策略上仍然遵从文帝的大体不变,而在这个时期,史书对于平民生活水平的评价则是比较积极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02 15:32
    回复
      优秀的治理方法其实正是如此:保持治理地区不受外部侵略,保持内部的相对安定,无为而治,对下少干预,如此治理成本大大降低,这在农业为主的社会效果是相当显著的,工商业也会由此繁荣,而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亡,正是因为治理者缺乏这种治理理念,这是思维上的根本差距,也决定了一个帝国寿命的长度,古人讲究竭泽而渔的道理,不少有学识,有先见之明的士人都反对秦制式君主,“秦亡于苛政”“苛政猛于虎”,并非说法律有多么残酷,而是说苛细,细密,过于繁琐的条律势必会加大治理成本,约束工农商的活力,严厉的治理者认为这样会提高效率,最终因为条文过于冗杂和过于细密,必然导致容错率太低,走向无可再改的局面,最终导致帝国走向失控,这都是必然的,治理到底是什么,这是一门智慧,只有相互制衡,才能存在长久,而如果固执地一个方法用到底,则无可避免地走向歧途,正如行走在独木桥上,无论上下左右前后,只有保持重心稳定,才能一直走下去,而治理得重心在哪里,我想这并不是很难想到的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02 15:53
      回复
        真正有智慧的治理者不会揭露平民的价值,而是保持缄默,这是一种道德上的默契。在私有制下,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与被治理者的人身和其财产划分界限,我既非你的奴仆,你也非我的主人,我既不打量你的所有,你也不觊觎我的所有,我交了合法的保护费(税),公有领地就不能侵犯私有领地了,这是健康形态下的治理方法和治理文化(而非健康形态的治理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危害也众所周知,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了),而让治理者道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约束制度,东方产生的世袭,诸侯分封,西方产生选举投票,公民大会等,这就是治理方式根本分歧的地方,即就是:对于“它”的约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02 16:16
        回复
          既然是讨论本土的治理方法,那么依然应该按照本土的治理文化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有史以来,我们从夏朝开始,周朝建立的分封制,从跟本上确立了我们的治理文化基础,自此以后我们治理方式会从这个分叉一直走下去,大体变化不大(至此并不能分出哪个更高明,因为地中海与内陆情况不同,同样的方法换个地域使用,有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而我所言的黄老之治,则是相对高明的治理者吸取秦帝国的教训,采用的相对柔性的治理策略。
          只是即便只是小分叉的不同,治理效果也是截然不同。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02 16:29
          回复
            注明,以上仅是我的观点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02 17:01
            回复
              再说“无为而治”的“为”,到底是什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目的是什么,它对汉武帝的治理提供了什么帮助,对后世皇帝的治理方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为皇帝的“为”奠定了理论基础:君是天的子,是天下的主人,确定了君对于治理天下的神圣合法性;而“大一统”,又确立了中央对于掌控诸侯国的合法性;孔子之说,则加深明确了君主对于臣民的主仆关系,君父,父母,夫妻,父子,师生,都是统属的关系,一层一层将人私有化(没错人也可以私有)…通过诸多伦理的传导,君主合法将诸侯和臣民的个人权利剥夺,从而达到权柄的集中,这就是个人专制形成的一种路径(凡是如此的都可以称之为宗教)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02 17:25
              回复
                能量守恒,权,力也是如此,君主通过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压榨个人权利,从而达到控制全国的目的,这就是无为而治的“为”,无为则反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02 17:29
                回复
                  然而如实说来,汉初的治理方式不见得没有“为”,只是相较于中后期,治理者的权力远达不到控制的地步,关于思想,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控制并不显著,只是通过嘉奖,道德的约束来引导,虽然说本质相同,但正是因为君主在权力方面有所限制,汉初的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还是相当活跃且散漫的,治理者知难而退相对的“”不作为”,客观上对下层说有利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02 17:36
                  回复
                    对于被治理者价值的缄默,这是治理者的智慧,即,不明确,不强迫,不剥夺,这其实是治理者的一项基本道德,类似于“黑箱理论”,这种治理方法听起来很奇怪,不合常理,有人甚至会问:“不明确如何治理?”,我想说,“不明确”的确可以治理,且还能治理得不错,治理的常规操作其实就那么几种,不需要更精妙的技巧来突出治理者的能力,治理是一项基于道德和智慧的“道”,而非具体的个人能力,这个是需要区分开来的,只要知道“道”,那么就能操纵国这个“黑箱”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03 04:51
                    回复
                      不明确(这里指的是产),因为不明确,所以不控制,所以相关的官吏会减少,不强迫,因为不强迫,所以反抗强迫的会减少,镇压反抗势力的武装也会减少,不剥夺,不剥夺是因为对外耗费少,没有必要剥夺,这样下来,内部社会保持相对生态平衡,才能长足发展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03 20:44
                      回复
                        而有的人会说,这个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吗?难道不会导致经济危机吗?其实不是的,经济与治理理念其实是紧密相关的,经济危机出现的源头,根本来说就是治理文化和治理理念出现了问题,健康的治理文化下的社会是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的房产泡沫,根本上来说依然是不健康的治理文化导致的消费观念问题,群体的冲动和盲目,最后传导到经济的效应,经济是治理水平的外在体现,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高明的治理者不会犯这种根本上的错误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1-03 21:00
                        回复
                          而说到道德,有人认为道德是孝,有人认为道德是仁义礼智信,其实都不是,道德不是用来检讨什么,也不是用来批判什么,道德不是礼仪规范,这些所谓的道德对于社会整体而言作用不大,甚至如果执着探求这个可能会走入死胡同。道德是一个客观事实,是社会运转的内部规律,用简单的概念和条文是概括不出来的,道德不是说对别人好就是道德,也不是说对别人坏就是不道德,这种认知是狭隘且没有逻辑的,道德不需要任何主观修饰,它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要社会还能运转下去,那么道德就存在。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1-05 00:14
                          回复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律,而这个规律不受个人意志左右,强调或者约束都不会影响到它本身,这是任何群体意志都改变不了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出现的群体愚昧和盲目(这个并不少见)由此造成了不少后果,就是因为脱离了基本道德,治理者如果对于这个认知不足,那么就会走向刚愎自用的道路,道德是个人或者群体意志是改变不了的,只能顺从或者利用,而如何利用,则是需要自行摸索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1-05 0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