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镇口校区(西区)项目封顶,(东区)建设圆满收官
10月16日,古镇口校区(西区)项目封顶活动举行。西区占地面积807亩,规划建设面积约72万平方米,此次封顶的建设工程包括图书馆、教学楼、院系实验科研楼、工程训练中心、师生活动中心、学生餐厅、学生宿舍等共计32栋单体,约50万平方米,于2022年11月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入驻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学科师生12000余人。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实验楼的竣工交付,古镇口校区(东区)建设圆满收官,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已于2020年9月起分批投入使用,入驻研究生3000余人。
2. 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9月初,郝芳院士主持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圈层相互作用与陆相油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我校成为极少数拥有2个基础科学中心的高校之一。今年3月,孙金声院士主持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超深特深层油气钻采流动调控”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的国产钻井液体系成功挑战“深地塔科1井”万米深层,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2024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2项,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2项;首次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也是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9个;分析测试中心获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
3. 学校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
4. 学校喜迎9238名新生,招生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2024年,学校坚持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新增软件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填补交叉学科门类空白,实现所有工科学院一级博士点全覆盖。深入开展校园开放日、学术夏令营、融媒推介等立体精准的招生宣传,招生总数突破9000人,整体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本科普通批考生中95.08%录取分数超过本省一本线60分以上,在四川等23个省份最高录取位次再创新高。研究生接收推免生规模连续八年实现增长,报考我校人数“逆势”增长,“双一流”生源占比明显提升。国际学生招生覆盖50多个国家地区,各类项目次数及来华人数创历年最高。
5. 学校获“挑战杯”创业竞赛“优胜杯”,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数量创历史新高
2024年,学校以山东省总分第一、金奖数量第一、国赛获奖数量第一再获“挑战杯”创业竞赛“优胜杯”,获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5项;5项大创项目入选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2项改革成果获“我最喜爱的项目”(全国仅20项),是山东省入选项目最多、获奖项目最多的高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学校斩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3项。一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500余项,创历史新高,学校在202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28位。
6. 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
学校连续30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其中2024届签约毕业生中,超55%签约世界500强企业和国企(央企),40%赴能源行业就业,近50%留鲁就业,360人到西部六省基层就业,本科生升学率49.61%。
7. 中国石油战略合作科技专项以优秀成绩通过结题验收
12月7日,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战略合作科技专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基础及关键技术”结题验收会在北京举行。专家组认为项目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并取得了大批原创性、创新性的标志性成果,一致同意项目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战略合作科技专项是落实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包括2个项目,共设置12个课题,44个专题,实行“学校+企业”双课题长制。
9. 多名教师获国际国内奖励,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学校持续推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多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地质学会会士、杰出工程师奖、国际多孔介质学会勋章、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杰出会员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等荣誉表彰;全年新增省部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56人;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招聘教师和博士后148人,其中省部级以上人才22人、TOP200高校博士毕业生55人。
10月16日,古镇口校区(西区)项目封顶活动举行。西区占地面积807亩,规划建设面积约72万平方米,此次封顶的建设工程包括图书馆、教学楼、院系实验科研楼、工程训练中心、师生活动中心、学生餐厅、学生宿舍等共计32栋单体,约50万平方米,于2022年11月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入驻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学科师生12000余人。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实验楼的竣工交付,古镇口校区(东区)建设圆满收官,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已于2020年9月起分批投入使用,入驻研究生3000余人。
2. 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9月初,郝芳院士主持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圈层相互作用与陆相油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我校成为极少数拥有2个基础科学中心的高校之一。今年3月,孙金声院士主持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超深特深层油气钻采流动调控”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的国产钻井液体系成功挑战“深地塔科1井”万米深层,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2024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2项,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2项;首次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也是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增山东省重点实验室9个;分析测试中心获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
3. 学校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
4. 学校喜迎9238名新生,招生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2024年,学校坚持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新增软件工程和遥感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填补交叉学科门类空白,实现所有工科学院一级博士点全覆盖。深入开展校园开放日、学术夏令营、融媒推介等立体精准的招生宣传,招生总数突破9000人,整体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本科普通批考生中95.08%录取分数超过本省一本线60分以上,在四川等23个省份最高录取位次再创新高。研究生接收推免生规模连续八年实现增长,报考我校人数“逆势”增长,“双一流”生源占比明显提升。国际学生招生覆盖50多个国家地区,各类项目次数及来华人数创历年最高。
5. 学校获“挑战杯”创业竞赛“优胜杯”,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数量创历史新高
2024年,学校以山东省总分第一、金奖数量第一、国赛获奖数量第一再获“挑战杯”创业竞赛“优胜杯”,获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5项;5项大创项目入选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2项改革成果获“我最喜爱的项目”(全国仅20项),是山东省入选项目最多、获奖项目最多的高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学校斩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3项。一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500余项,创历史新高,学校在202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28位。
6. 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
学校连续30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其中2024届签约毕业生中,超55%签约世界500强企业和国企(央企),40%赴能源行业就业,近50%留鲁就业,360人到西部六省基层就业,本科生升学率49.61%。
7. 中国石油战略合作科技专项以优秀成绩通过结题验收
12月7日,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战略合作科技专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基础及关键技术”结题验收会在北京举行。专家组认为项目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并取得了大批原创性、创新性的标志性成果,一致同意项目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战略合作科技专项是落实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包括2个项目,共设置12个课题,44个专题,实行“学校+企业”双课题长制。
9. 多名教师获国际国内奖励,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学校持续推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多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地质学会会士、杰出工程师奖、国际多孔介质学会勋章、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杰出会员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等荣誉表彰;全年新增省部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56人;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招聘教师和博士后148人,其中省部级以上人才22人、TOP200高校博士毕业生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