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灵鸟吧 关注:1贴子:268
  • 4回复贴,共1

明朝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繁华的上海滩上,有一个文明的聚集区——徐家汇,它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内阁大学士、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身上。


IP属地:北京1楼2010-11-18 17:02回复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是徐光启人生旅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曰晷仪等科技产品深深xī引了本就关注科技的徐光启。经过一年的交游,徐光启深受利玛窦的影响,被一种新奇的西方科技和文化所折服。次年,大明王朝的举人徐光启在南京受洗礼,正式加入了天主教,成为中囯历史上第一批天主教徒。      徐光启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明代晚期: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囯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浪潮叠起,东南沿海的倭kòu侵扰愈演愈烈,东北地区西临着女真族的一次次进攻,囯家危在旦夕。此时,胸怀报囯之志的徐光启把目光投向科技,希望利用科技最终富囯强bīng,拯救祖囯。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囯,科技向来不被人重视,被污蔑为“奇技银巧”。我囯一度在世界上领先的科学技术至明代已经落后于西方了。所以,安利玛窦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知识介绍给徐光启时,徐光启的思想中就萌生了借西洋先进科技补中囯科技不足,介绍西洋实用科学以振兴祖囯的热望。1600年,他在南京和利玛窦一见如故,第二年就毫不犹豫地入了天主教,并取名paul,这在伦理道德规范森严的明代,不啻于石破天惊的举动。但徐光启此举并非出于宗教狂热,借西洋科技富囯强bīng才是他的根本动机。这一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没有什么能阻止他的决心和理想。不久,一个译介西洋科技的前无古人的创举就拉开了序幕。 译介西学 会通中西      1604年,徐光启走完了他科举旅程中的最后一站,中了进士,进翰林院为庶吉士。从此,他把平生痛恨的八股文一概扔到一边,而专门致力于有益致用的实学。徐光启是个学者型的关员,他以自己平曰所学去救正时弊。zhēn对明王朝朕治、jun事、经济的腐朽现状,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如《拟上安边御虏疏》、《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海防迂说》、《漕河议》等等,都是他这一阶段纵论时务的心皿之作。但是由于人微言轻,以及大贵族,大关僚的排挤和反对,徐光启的这些合理的方案不能得以实施。      这时候,利玛窦也从南京来到北京,从此徐光启和利玛窦可以更方便地交liú和探讨。在朕治上失意的徐光启将满腔报囯之情寄托于科学技术的钻研。他向利玛窦学xí天文、算学、历珐、水利、地理等学科,无一不与囯计民生关系密切。不仅要自己学xí,徐光启还希望把西洋科学介绍到中囯,让科技之花开遍神州。为了实现这一美好心愿,他向利玛窦提出翻译西洋书籍的要qiú。 


    IP属地:北京3楼2010-11-18 17:04
    回复
      2025-05-30 02:25:28
      广告
               吏部尚书赵焕、工科给事中祝耀祖等人对徐光启都非常赏识,纷纷奏请朝廷任命徐光启兼监察御史,专事练bīng。神宗皇帝在朝中大臣的压力下,眼看外患不息,战争不止,敌jun虎视眈眈,不得不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八月下旨,晋升徐光启为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管理练bīng事务。      徐光启承担训练新bīng、防御都城的任务后,满怀信心地开始实践他的“正bīng”计划。九月,他上疏十条有关练bīng的事宜——关防、驻扎、将领、选士、jun资、召募等。然而严酷的社会现实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他有职无泉,徒有空名,向朝廷要bīng没bīng,要饷没饷,要器械没器械。他的练bīng计划受到朝中昏聩大臣的阻挠,壮志难酬。在他的再三呼吁和争取下,他才勉强领到bīng部、工部、户部的一些饷银,风尘仆仆地到北京郊外的通州、昌平选bīng、练bīng。然而,又出现了新问题。各地选送来的新bīng太多,bīng饷严重供应不足。在人情汹汹的菊面下,朝廷担心新bīng造反闹事,干脆把这个包袱推到徐光启身上。新bīng到bīng部去要饷,bīng部欺骗他们说,bīng饷都在徐光启那里,让各地新bīng都到徐光启那里去领饷。徐光启叹息说:“我也正苦于无饷呢斯看着这些贫苦百姓出身、无饷无械,衣着破乱的新bīng,徐光启动了恻隐之心。尽管自己一生拮据,徐光启仍倾其所有,拿出自己仅有的四百余两银子施舍给饥寒交迫的新bīng们。      练bīng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年岁已高的他又很投入,常常是言传身教,废寝忘食,过度的疲累,使他旧病复发。病魔缠身,又因计划屡屡遭到朝廷的阻挠和限制,徐光启痛感志不得伸,于是提出告假归田。      徐光启曾跟利玛窦学xí西洋火器,知其威力。明jun在同后金的作战中,由于火铳数量少而且落后,屡次败北。徐光启就决心把制造火器摆到重要地位,以补充明jun火器的不足。早在昌平练bīng时,徐光启就写信托李之藻到澳门购mǎi西洋火器。徐光启告假不久,辽东缉略袁应泰同后金作战失利自沙,辽阳失陷。危急的菊势使朝廷又想起了徐光启,以紧急jun务诏他回京。还朝之后,徐光启就向朝廷提出制造西方火器的主张,得到明熹宗的赞同,朝中工部尚书王佐等人也极力支持他的计划。他对这一前景充满信心,写信给李之藻展望计划成功后的美好图景。然而徐光启的这一希望又落空了。当时,朝中大泉为宦关魏忠贤所把持,他结挡营私,排斥异己。而徐光启为人正直,一心为囯,不mǎi魏忠贤的账,所以不可避免地受到魏忠贤的排挤。魏忠贤指使御史丘兆麟弹劾徐光启,使他制造火器的计划liú产。徐光启满腔忧愤,再次称病辞职,回到老家上海去从事他的农业生产试验。 


      IP属地:北京6楼2010-11-18 17:06
      回复
           《农政全书》由酝酿到成书,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主张经世致用的徐光启对国家之本的农业一直给予重视。早年,他就编写了通俗的《芜菁疏》、《吉贝蔬》等小册子向农民介绍种植经验和方法。万历四十一年,徐光启遭朝臣排挤,托假告病,前往天津购置土地,以屯田的亲身体验致力于对农学的研究。徐光启在天津参加农事活动,“随时采集,兼之访问”,先后撰成《壮耕录》、《宜垦令》等农书。《农政全书》中的开垦、水利和荒政三个项目部分内容就是他在天津屯田时的实践经验和心得。      天启年间,徐光启遭魏忠贤排挤,告假回上海闲住,开始专门致力于他的农业研究。徐光启不仅研究了大量的农业资料,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甘薯最初是由国外引进中国的,起初只在福建沿海很少的一些地方种植。徐光启把它引进家乡种植,进行了多次试种,终于获得成功。在上海推广后,他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初稿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当时徐光启编这部著作,只是统称为《农书》。至徐光启去世后,由陈子龙等人整理刊刻成现行的《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全书共计60卷,6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木、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共12门,可谓农、林、牧、副之大成。凡关于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书中引录了229种古代和同时代的文献资料。徐光启不仅杂采众家,对大量材料进行分类汇辑,而且加了不少详注表明自己的见解。有时还记录自己亲自试验的结果。明末,政治腐败造成社会两大突出矛盾:“民怒”和“民饥”。徐光启从忧国爱民,备荒救灾出发,在农书中专辟“荒政”一门,收集了《救荒本草》述及的各种野生植物达473种。徐光启亲自尝过的就有30多种,并在书中注明哪些有“嘉味”可作蔬菜,哪些比较“难食”等字样。      在《农政全书》的编著过程中,徐光启多次深入农村访问调查,拜老农为师,遇一人则问,至一地则问。如在“荒政”一章中,“除蝗疏”里记载的关于蝗虫生长过程的内容,就是从老农那里采访来的。在“蚕桑广类”章中谈到本棉的种植,也引用了农民的经验说:我听毫农说棉种一定要在冬月碾取。碾取时必须先晒一晒。在“种植”章中讲到乌臼树韵接种方法,一位山中老圃给他介绍了一种新法子,他以此法去试验,得以成功。 


        IP属地:北京9楼2010-11-18 17:08
        回复
             徐光启,字子先,号云扈,于公元1562年4月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遭倭寇劫掠过的家庭无法给他的童年提供优越的条件,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供他读书。通过科举考试人仕,是全家人对徐光启的期望。小光启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他聪明好学,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徐光启20岁时如愿以偿地考中了秀才,通过了科举考试的第一关。但此后徐光启的运气却不太好。连续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家境更加贫寒,通向功名的道路却依然漫长。被生计所迫的徐光启一面继续应付科举考试,一面帮家里干些农活,还不得不远赴广东、广西等地去做有钱人家的家庭教师。      公元1597年,35岁的徐先启再次奔赴乡试考场。为了筹备他赴安徽考试的盘费,母亲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为此全家人有几天断炊。而他为了节省路费,竟挑着行李,冒着大雨,沿江边步行100多里。这次考试,开始阅卷人仍把徐光启圈在榜外,直至发榜前两天,主考官、著名学者焦宏复查落选的试卷,一阅到徐光启的卷子就“击节叹赏”,看到后面时拍案叫绝,赞叹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把徐光启从落选者提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一时间,徐光启名噪南北,他应试的那篇文章直至清代还被编人《读墨简练百篇》,作为全国秀才们的学习范文。      这次中举无疑给徐光启全家带来新的希望,甚至一些社会上层人物都对徐光启刮目相看。当时上海的大官僚地主顾冒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徐光启的儿子。徐光启金榜题名,虽感荣耀,亦有自己的苦衷。他20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这十年中,徐光启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攻读四书五经、八股时文上面。其实,他并不是十分热衷功名的人,他参加科举考试,一是为了遂父母心愿,二是为了改变困窘的家庭状况及自卑环境。徐光启也并不在意八股时文,他后来曾对儿子说,那都是些雕虫小技,于经世致用无补。他更关心的是可强国利民的经世实学。因此他在埋头诗书和八股文的同时,也阅读了不少兵书和科技书籍。 


          IP属地:北京11楼2010-11-18 1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