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吧 关注:1,933贴子:84,391

【珍爱永驻】《清代后妃杂识》中关于光绪朝后宫的部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本书现在终于上了平台,里面关于光绪后宫的内容也许会颠覆现在的一些普遍认知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29 15:47回复
    也是时隔多年再次在珍吧发帖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29 15:47
    回复
      恪顺皇贵妃出身岱图库哈里系他塔喇氏,是温靖皇贵妃的妹妹。其家世可以参考温靖皇贵妃条。温靖皇贵妃是长叙的第四女,生母是长叙之妾赵氏,恪顺皇贵妃则是长叙的第五女,与温靖皇贵妃同母。在排行上,温靖皇贵妃行四又行十,恪顺皇贵妃行五又行十一。从大排行和小排行两方面来讲,恪顺皇贵妃都是最小的女儿。[106]
      【入宫背景】
      目前已知恪顺皇贵妃是与姐姐温靖皇贵妃一起在光绪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指定为珍嫔的。这一届选秀从光绪十二年选到了光绪十四年,一共挑选了六次。恪顺皇贵妃是在光绪十三年二月十七日的第三次挑选时才参加,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次。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29 15:50
      回复
        另外,据清宫医案可知,早在入宫伊始,恪顺皇贵妃身体就不是很好,本身便患有肝病,[120]又染上了劳嗽症,[121]一直调理到光绪十六年。光绪十七年正月患胃痛,[122]光绪二十年患上风湿痹症,逐渐加剧。[123]光绪二十一年七月患上痰泻之症,[124]再发风湿痹症[125]。光绪二十四年或二十五年(1899年),还患上了阴痒之症。[126]
        这些病症之中,尤以风湿痹症最为严重。光绪二十年四月,风湿痹症曾经严重发作,五月时愈发沉重,到了神志不清、严重抽搐的情况,几乎不治。经过努力治疗抢救过来之后,十月中下旬再次发病,后来又在次年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再次发作。由此可见,恪顺皇贵妃的身体是比较弱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29 15:50
        回复
          恪顺皇贵妃原本的封号为“珍”,满文作“ujengge”[127],意为“端重”“稳重”。不过在光绪朝,后妃的封号一般都是以汉语为核心选定的,满文词义的意义不大。
          【考证·迁居“冷宫”】
          当时宫内“白姓宫女”“刘姓宫女”以及“小德张”之孙张仲忱的说法,都提到恪顺皇贵妃在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德宗变法失败之后,被迁居“冷宫”,直到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殉死。实际上根据目前已知的档案来看,恪顺皇贵妃究竟是否被迁居过“冷宫”?如果迁居了,迁居多久?都是有疑问的。
          谨根据档案将已知事实情况梳理如下: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德宗变法,恪顺皇贵妃参与其中。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孝钦显皇后废新政,临朝训政。
          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为后宫主位们准备第二年的宫分,其中恪顺皇贵妃作为珍妃,还是领妃位的宫分,并且位下有六位官女子。[128]
          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为后宫主位们准备第二年的宫分,其中恪顺皇贵妃作为珍妃,依然领妃位的宫分,但是位下的官女子变为了三位。[129]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六日,“总管宋进禄等为珍妃下官女子三名,系正黄旗扎拉芬佐领下苏拉林铣之女三妞、镶黄旗延照佐领下苏拉广连之女大妞、镶黄旗延祥管领下苏拉长兴之女二妞,此三名俱给永和宫瑾妃下当差,每名每月所食口分各一分,仍照常得给,差首领张文财传”。[130]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前后,恪顺皇贵妃投井殉死。
          可见,在德宗变法失败的当年,恪顺皇贵妃似乎完全没有受到波及。到了第二年,其手下的官女子的数量从六名减少为三名,相当于从妃位待遇降为了常在待遇,但是所领的宫分却依然是妃位的。以这两条档案的情况来看,很难说当时恪顺皇贵妃已经被迁居到“冷宫”了。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六月,最后的三名官女子也被转赐给温靖皇贵妃,这时候距离恪顺皇贵妃殉死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目前对于这三名官女子的转赐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认为这代表着恪顺皇贵妃被正式迁居“冷宫”,三名官女子一起被迁居“冷宫”就是这一个半月的时间;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当时恪顺皇贵妃患了天花,三名官女子被转赐是因为避疫,那么恪顺皇贵妃就没有被迁居到“冷宫”过,只是在别宫养病而已。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对档案进一步发掘。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29 15:51
          回复
            还有挺多还没转过来惹,慢慢更新有在看的朋友留个言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29 15:54
            回复
              内容我看过,而且也发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30 22:51
              回复
                很多小说都提到恪顺皇贵妃在光绪二十年被降位处罚时受了“褫衣廷杖”,一些文章则言之凿凿地说:“根据清宫档案记载,证实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这天遭到了褫衣廷杖。”而考察已知的清宫档案,似乎并不存在“褫衣廷杖”的记录。
                根据《珍妃进药零用药味底簿》《珍贵人用药底簿》记载,光绪二十年:
                十月二十八日,御医张仲元请得珍妃脉息,六脉沉浮不见,系道挽结,痰热壅遏,感肝风之症,所以抽搐气闭,牙关紧急,周身筋脉颤动刻间。暂用“琥珀抱龙丸”一丸,姜汁化服,用“调肝顺气化痰汤”调理。
                十月二十九日,珍妃脉息,左寸关沉弦,抽搐随作随止,胸隔堵闷,两胁串疼,有时恶寒发热,热后即爵口渴思凉,谷食不香,周身筋脉酸痛。用“调肝清热代茶饮”。
                十一月初一日子刻,御医张仲元请得珍贵人脉息,左关沉伏,右寸沉滑,抽搐又作,牙关紧急,人事不省,周身筋脉颤动刻间。暂用“琥珀抱龙丸”一丸,姜汤化服。
                十一月初五日,珍贵人头闷,早间吐痰带有黑血,膈间槽热,两胁串疼,有时筋惕,谷食不香,腿膝酸麻胀痛,用原方调理。至十五日,服“调胃和脉温化饮”“调肝和脉温化饮”。[141]
                由此可见,在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被降位前后,恪顺皇贵妃当时正处于风湿痹症发作的重病之中。有人解释恪顺皇贵妃在十月二十八日“抽搐气闭,牙关紧急,周身筋脉颤动刻间”是“褫衣廷杖”所致,实际上早在同年的五月十二日,恪顺皇贵妃就曾经因风湿痹症“神昏不语,牙关紧急,四肢抽搐,胸堵痰涎,身肢发热,症热沉重。”[142]和十月二十八日的病症如出一辙,可见这只是风湿痹症的症状而已。
                当然,没有经历过“褫衣廷杖”并不代表恪顺皇贵妃没有受到过皮肉之罚。虽然目前没有档案明确记载恪顺皇贵妃受过体罚,但是在白姓宫女和刘姓宫女的回忆中,都称恪顺皇贵妃受到过体罚。白姓宫女称:“慈禧盛怒之余,更命太监掌责之(恪顺皇贵妃),令自陈。”[143]刘姓宫女则称:“慈禧大怒,并珍、瑾二妃均板责之。”[144]至于所谓“褫衣廷杖”,则很有可能是后世小说家根据当时处罚相关太监的记录“嫁接”而成。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1-01 23:24
                回复
                  【考证·关于照片】
                  清宫正式开始接受照相技术,是在光绪二十七年两宫回銮,展开新政之后。随着以孝钦显皇后为核心的“内廷外交”的发展,宫廷内的女眷们才留下比较丰富的照片资料。恪顺皇贵妃在入宫之时,宫廷还相当守旧,对照相技术十分排斥,而恪顺皇贵妃“研究摄影术,慈禧则以为宫嫔所不应为”。[145]这也是孝钦显皇后批评她们崇尚“新巧希奇物件”的一个缘故。
                  按说恪顺皇贵妃喜欢照相,应该存有不少照片,但是能够见到的两种所谓“珍妃照片”,应该均不是恪顺皇贵妃的真实照片。
                  第一种照片,出自1930年5月3日的《故宫周刊》。照片中有一位站立的旗人妇人,梳着两把头,戴“大拉翅”,身穿滚边的花氅衣,上身穿琵琶襟紧身。照片最上方写着“珍妃遗像”,旁边注释为“刘宫女言照于南海”。[146]但是据清史学者单士元和朱家溍讲,照片中人并非是恪顺皇贵妃,而是宣统帝皇后婉容的母亲。[147]实际参考定王府和荣公府后裔所存老照片来看,照片中的人应该是定王府奉恩将军毓长的第三女,也就是宣统帝皇后婉容的三姨。
                  第二种照片,即是现在最为流行的半身照,最早出自《紫禁城》杂志1982年第1期,题名为《贞贵妃遗像》。据说这是用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底片洗印出来的。同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印的《清代帝王陵寝》一书也用了这张照片,直接命名为“光绪皇帝的珍妃像”,从此之后遂成定说,也被大众引用至今。但是这张照片也一样并不是恪顺皇贵妃。首先,这张照片的完整版,在原照片之上还有一行通过暗房合成的“贞贵妃肖像”几个字,这种方法属于明胶银盐纸基工艺,是到了1910年左右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恪顺皇贵妃并未能赶上那个时代。[148]再者,照片中“珍妃”的发型和实际上旗人贵族的很不一样。清代旗人女性发式,凡是已婚的女性,额前均不留刘海,而照片里“珍妃”前额有一排小刘海,这在清代是典型民籍汉人之女的发式。另外,照片里的两把头也“似是而非”,正式的两把头需要有“头座”作为底座,大拉翅则是固定在这个“头座”之上的,而照片里的“珍妃”两把头完全看不到“底座”,大拉翅的形状也十分诡异。这都说明照片中的人并非恪顺皇贵妃。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01 23:25
                  回复
                    【考证·薨逝情形】
                    因为恪顺皇贵妃胞兄志锜在被革职之后逃往上海,“暗操报馆生涯,极力宣传珍妃之冤枉,世人不知宫内之秘密,也随声附和,多为抱屈”。[131]同时也因为随着民国以来各种影视改编的影响,造成民间野史之中关于恪顺皇贵妃的经历以及薨逝的情形愈发“绘声绘色”起来。正如清史学者于善浦在其《光绪皇帝的珍妃》一书中所说:“珍妃实不过是光绪帝的一位普通妃子而已,她的生前、死后都被后人赋以了戏剧情节。”[132]
                    在本书中,关于恪顺皇贵妃薨逝的情形,选取几条尚属可信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第一条是清宫太监信修明的说法。信修明是在光绪二十八年入宫的,未曾亲眼见过恪顺皇贵妃薨逝的情形,他所描述的是他从老太监以及主位那里听到的说法:“义和团事起,都城不保。太后命皇上、皇后、珍、瑾二妃及大阿哥溥儁一起聚住宁寿宫,预备西巡。在出宫之前夕,惟虑珍妃,留守宫中不妥,带走也不妥。因而传令将珍妃投入乐守堂后西所井中。诸老太监闻言均已回避。小太监崔玉贵不敢远离,太后生气说:‘玉贵把她推下去,你们都该杀。’崔玉贵不敢违抗,竟将珍妃推落井中。”[133]
                    第二条是曾经侍奉过恪顺皇贵妃的白姓宫女所说:“至光绪二十六年庚子,拳匪之变,慈禧乃令崔玉贵推珍妃入宁寿宫后井中,从之者尚有一宫女及一太监。时珍妃已迁于景祺阁小屋,入井前一夕,慈禧尚召妃朝见,谓:‘现今江山已失大半,皆汝所致,吾必令汝死。’妃愤曰:‘随便办好了。’翌日,即推之入井。”[134]
                    第三条是太监唐冠卿所说:“庚子七月十九日,联军入京……时甫过午,予在后门休憩。突觇慈禧后自内出,身后并无人随侍,私揣将赴颐和轩,遂趋前扶持。迺至乐寿堂右,后竟循西廊行,予颇惊愕,启曰:‘老佛爷何处去?’曰:‘汝勿须问,随余行可也。’及抵角门转湾处,遽曰:‘汝可在颐和轩廊上守候,如有人窥视,枪击毋恤。’予方骇异间,崔玉桂来,扶后出角门西去,窃意将或殉难也,然亦未敢启问。少顷,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祥。后曰:‘现在还成话么,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我们娘儿们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旋闻后呼玉桂。桂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忽闻后疾呼曰:‘把他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砰然一响,想珍妃已坠井矣。斯时光绪帝居养心殿,尚未之知也。”[135]
                    第四条是太监戴寿臣转述亲眼看见恪顺皇贵妃投井的太监王祥的说法:“庚子年七月二十日,宫里乱七八糟的西太后和光绪皇上都改变了装束,就要逃出宫了。就在这个当儿,她亲自率领瑾妃和御前首领太监崔玉贵、王德环到了宁寿宫,把珍妃从三所(囚禁珍妃的处所)里提出来。珍妃在这里不知道已经受了多少折磨。她被提到西太后跟前,我们从门缝里看到她,战战兢兢,憔悴的样儿。西太后究竟同她说了些什么,王祥没有听见。后来在场的太监们传说,西太后对她说,现在太后同皇上就要离京了,本来想带她走,但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万一出了什么事,丢了皇家的体面,就对不住祖宗了,让她赶快自尽。还听太监们传说,珍妃对西太后说,皇上应该留在北京,但是还没等珍妃说明道理,西太后就冷笑了一声,抢白她说,‘你死在眼前,还胡主张什么。’这些传说是不是实情,王祥说不能判断。当时王祥从门缝里只看到珍妃跪在西太后面前,哀求留她一条活命,口里不断呼叫‘皇爸爸,皇爸爸,饶恕奴才吧!以后不再作错事了……’西太后气狠狠地呼喝:‘你死去吧!’……西太后怕时间耽搁久了,就接连着喊叫快点动手。崔玉贵走上前去,把珍妃扯过去,连挟带提地把她丢到井里去。珍妃临危前,王祥还听到她呼唤‘李安达!李安达!’‘安达’是对太监的尊称。这是珍妃呼唤李莲英,求他搭救她。”[136]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01 23:29
                    回复
                      第五条是晚清太监“小德张”的养孙张仲忱,其记录称:“各宫妃、嫔陆续到来,光绪皇上也由瀛台过来,换上了青衣小帽。在这时候,老祖宗叫二总管崔玉贵到北三所把珍主儿叫来,让她换好衣服也一齐走。不大一会儿珍主儿披散着头发,穿着旗袍来啦。老祖宗当时大怒说:‘到这时候了,你还装模作样,洋人进来你活得了吗?赶紧换衣服走!’珍主儿说:‘皇阿妈,子妃面出天花,身染重病,两腿酸软实在走不了,让我出宫回娘家避难去吧!’老祖宗仍叫她走,珍主儿跪在地上还是不走。老祖宗回过身来大喊一声,叫二总管崔玉贵把她掐在井里,崔玉贵立即把珍主儿挟起来,不几步就是那口井,头朝下就给‘床’下去啦!当时并把井口堵上。”[137]在张仲忱的著作中,特别指出:“以上这一大段经过,是听我祖父亲口讲的,事隔多年虽然不能铭记全面,主要事实没大出入,至于稗史上所描绘珍妃的事迹和与慈禧太后当面顶撞,没有听到我的祖父讲过。”[138]
                      以上几种说法究竟哪种是事实,目前尚不能准确得知。清史学者于善浦在其《光绪皇帝的珍妃》一书中认为,以情理综合分析,“小德张”的养孙张仲忱之说最为合理。[139]
                      无论如何,在官方档案上,只有在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孝钦显皇后一行人回宫的第二天,下达了一道懿旨,提到:“上年京师之变,仓猝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内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著追赠贵妃位号,以示哀恤。”[140]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01 23:30
                      回复
                        不过,信修明还称,在卖官一事曝光之后,“太后顾全宫廷之面子,未将珍妃之罪状公布,只幽于老苑(地在百子门之西空宫、咸福宫之后)”。[112]这可能并非事实。虽然其中“顾全宫廷面子”与翁同龢日记内所称“于政体有伤”相符,[113]但是考察当时的档案,光绪二十年被降位时,恪顺皇贵妃正在患病,直到光绪二十一年还落有病根。[114]而且当年恢复了妃位之后,光绪二十二年恪顺皇贵妃作为妃位参加了元旦庆典,四月还随帝后前往颐和园住宿,[115]同年七月,档案中还提及其所住景仁宫内宫女因病出宫等事,[116]完全没有被幽禁别宫的迹象。
                        经过这次降位之后,温靖皇贵妃变得谨小慎微,循规蹈矩起来,而恪顺皇贵妃则不然,她直接参与了光绪二十四年的变法运动,并且通过胞兄志锜以及太监与宫外传递信息。根据当时宫内“白姓宫女”的说法:“(降位之后)又二三年,始因戊戌政事,囚妃于钟粹宫后北三所,窘苦备至。”[117]“刘姓宫女”则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之变,幽妃于建福宫,继迁北五所。”[118]“小德张”之孙张仲忱则听其祖父说:“光绪皇上变法时,珍主儿曾参与出谋划策,而变法失败后派出太监聂八十、寇莲才出宫送信的真正主使人是珍主儿。老祖宗查明后,对她恨之入骨,同时也把珍主儿的住处圈了高墙,即北京故宫内,西路北三所,是一座小院,仅有三间房子。”[119]由此可见,恪顺皇贵妃的确是因为参与变法而被孝钦显皇后处罚,迁居到“冷宫”幽禁。不过关于恪顺皇贵妃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被迁居到“冷宫”,其所处“冷宫”到底在哪里,目前尚有疑问。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01 23:31
                        回复
                          根据清宫太监信修明的描述[108]:“珍妃独得皇上的恩宠,是因为她的装饰不施脂粉,不喜女服,不挽发髻,不穿秀履,而以男子服为尚。每侍皇上,大辫后垂,头戴头品顶花翎,身穿剑袖马褂,足登青缎朝靴,完全是一美少年的卫官打扮。帝甚喜欢。”[109]这是不按照宫中规矩穿戴服饰。关于干预国政,信修明则称:“妃嫔在宫,无不艰窘。珍妃很好用钱,又常施惠于群监。近之者无不称道主子之大方。钱不足用,即想开源之道。当时外官通过她的胞兄志锜的门路,伙同内廷不守规矩的太监,介绍卖官收钱……光绪二十年,有鲁伯阳和玉铭两人,众论纷纷。后召见,果然此两人言语粗鄙,识字不多。追究根源,始知由太监从中过付银钱,珍妃作主放卖之官。当时光绪再三不肯,但也对珍妃没有办法。”[110]这与翁同龢在日记中说的“鲁伯阳、玉铭、宜麟皆从中官乞请,河南抚裕宽欲营福州将军未果”[111]基本相符。可见干预国政,卖官鬻爵之事,主要是恪顺皇贵妃所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01 23:32
                          回复
                            根据档案,户部称光绪十一年为“例应选秀”[2]之年。由此可知,光绪朝挑选八旗秀女,是以光绪二年为第一届计算的。以此计推算,光绪一朝的选秀年应该为光绪二年、光绪五年、光绪八年(1882年)。但是当时德宗年纪尚轻,没有进行选秀。接下来的选秀年应该为光绪十一年,又因为一些缘故被推迟到光绪十二年。这次选秀由于涉及德宗大婚,所以与穆宗大婚选秀相同,都持续挑选了数年,一直持续到光绪十四年才结束。之后在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年,均按例进行了选秀,其中光绪二十年的选秀持续到了光绪二十一年。之后的光绪二十三年、光绪二十六年、光绪二十九年,可能是因时局动荡或政治问题没能继续挑选。后来在光绪三十二年原定再行挑选,因响应寥寥、人数不敷,也最终停止选看。总而言之,光绪朝一共挑选了三届八旗秀女,第一届是光绪十二年至光绪十四年,第二届是光绪十七年,第三届是光绪二十年至光绪二十一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01 23:33
                            回复
                              光绪十二年至光绪十四年是光绪朝挑选的第一届秀女,因为要决定皇帝大婚和最初后宫的对象,所以时间较长,挑选的次数也较多。以目前的资料来看,这届秀女一共挑选了六次,第一次是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光绪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第三次是光绪十三年二月十七日,第四次是光绪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第五次是光绪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第六次是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
                              光绪十一年的档案中提及:“光绪十一年三月初八日,军机大臣面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本年系选看八旗秀女之期,上年经户部奏请,曾经降旨停其查办,余依议。现定于光绪十二年举行选看,着户部行知八旗都统,除此次奉旨以前业经许配者不计外,凡文职六品以上、武职五品以上官员应行备选之秀女于十二年选看时,年届十三岁至十九岁者,一体造册送部办理。钦此。”[3]同年四月初九日,又将秀女范围扩大为“文职六品以上、武职六品以上原任官员之女,一体造册,送部备选。”[4]光绪十二年正月,“查各旗陆续册报应选秀女,除报残疾事故例不送选外,其年届十三岁至十九岁者共一百名,内各省随任秀女,原系十七名,现在报到者十一名,尚未到京者六名”。[5]
                              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九日,帝后对这一百名备选秀女里的九十三名进行了第一次选看(其中有六名未到京、一名患病),其结果是“三等侍卫惠春之女等三十六名均著记名,三等侍卫恩禧之女等五十七名均著撂牌子”。[6]即九十三位秀女内,记名三十六位,撂牌子五十七位。目前已知记名的秀女中,有镶黄旗满洲桂祥之女(后来的孝定景皇后)、镶红旗满洲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十二岁之女(后来的温靖皇贵妃)、镶红旗满洲江西巡抚德馨十五岁之女、镶红旗满洲帮办大臣常绩十七岁之女。同年七月,清廷下达旨意:“所有记名秀女于八月二十一日卯时覆(复)看。”[7]八月二十一日,复看了三十六名记名秀女之后,仍然记名的秀女有十四名,其中镶黄旗满洲桂祥之女(后来的孝定景皇后)、镶红旗满洲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十二岁之女(后来的温靖皇贵妃)、镶红旗满洲江西巡抚德馨十五岁之女、镶红旗满洲帮办大臣常绩十七岁之女依然记名。同年十二月,清廷再次要求报上秀女,“再将明年年届十二岁、十三岁在京秀女、随任在外秀女一律查明,听候选看”。[8]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1-01 2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