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三国吧 关注:2,972贴子:17,759
  • 1回复贴,共1

浅谈《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塑造艺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 引言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堪称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鼻祖"。从古至今,它一直以其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三国迷",而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诸葛孔明,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代名词为广大读者所敬仰。那么,罗贯中究竟以怎样的神来之笔,自如地徜徉于历史与故事之间,塑造出这样一个完美的"智圣"呢?本文就试来研究这方面内容,借此学习一代名家高超的文学技巧。
二 整体分析
作为这部巨著中的主人公,诸葛亮必须在整个《三国》的大舞台上叱咤风云,展现他呼风唤雨的神能 。罗贯中为了突出他的高大形象,就必须在“宏观”上给诸葛亮以广阔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⑴出场时间
《三国演义》洋洋洒洒近百万字,时间跨越近百年,高潮由诸葛亮出山而起,因诸葛亮之死而终,由此可将全书分为三个时间跨度:
①第1回到第35回是诸葛亮“神性”的积聚期。诸葛亮出山前的中原大地,是一个群雄逐鹿,英才辈出的大舞台。作者在这里大跨度地概述历史背景,逐渐地树立起“拥刘反曹”“汉室正统”的思想,为诸葛亮名正言顺地出山作铺垫,同时也使后文对诸葛亮的塑造更为集中,有力。
②第36回到第104回,诸葛亮终于开始了他风风雨雨追随刘备父子的征战历程,一副对联概括得好:“收两川,布八卦,七擒六出,五丈原设七七四十九站等,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之卜,水面偏能用火攻”。在纷飞的战火中,诸葛亮的“神性”最集中,最有力地表现了出来。郑振铎曾评价说《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诸葛亮传》,此言有理。
③第105回到第120回,是诸葛亮“神性”的消散期,诸葛亮“星陨”之后,作品匆匆结尾。这一部分多带些迷信色彩,加重了读者心目中诸葛亮无所不能的印象,使武候名垂千古。
⑵施展空间
既然中心人物是诸葛亮,那么其他人物的表现就不能喧宾夺主,这也是罗贯中在写蜀国兴衰过程中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总的来说也表现于以下三方面:
①蜀君刘备一向给人的感觉是为人宽厚正直,但才智平平——他把军事大权都交给诸葛亮,不像曹操那样亲自带兵打仗,而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有时甚至对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一无所知——仅有的一次“叛逆”还把自己的性命丢在了白帝城,后来的刘禅就更不用提。这样写固然是为了写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但更重要的是给了诸葛亮充分的空间来展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②蜀国的其他谋士,或是像孙乾、麋竺、简雍之辈的“白面书生,非经伦济世之才”(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或是如徐庶、庞统等人,虽满腹经纶亦有大才,可惜生不逢时,或不得已而离去,或极早便葬身杀场,可以说在诸葛亮光环的笼罩下都“不成气候”;相反,蜀国的武将都个个以一当十,成了诸葛亮运筹帷幄的重要棋子。
③正如《出师表》中所云,诸葛亮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作者极力渲染诸葛亮出山时的危难,意在给诸葛亮的创业增加难度,也就使诸葛亮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正所谓“患难出真智”啊!

⑶塑造力度
小说刚写到一半,诸葛亮的塑造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首先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接着将计就计气死周瑜,可以说天下英才无人能敌,这时如果接着塑造下去,必然使读者感到干涩无力,于是罗贯中就巧妙地让蜀国又一次在和诸葛亮无关的情况下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由于刘备的一意孤行,蜀国的70万大军全部覆灭,致使蜀国的综合国力大为下降,诸葛亮的神性也受到损失,这时作者再重新用七擒孟获把诸葛亮推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这就造成一唱三叹之势,使读者回味无穷。(见附图)

三具体描述
⑴衬托手法
与平庸之辈交手,不但不能看出诸葛亮的高强,反倒是枉费了这一条条妙计,只有对手也是当世豪杰,才能显出诸葛亮的更胜一筹,作者就将这种“以才比才”的方法在诸葛亮身上应用得淋漓尽致。风流倜傥的周瑜,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奸诈狡猾的曹操,勇猛过人的孟获……无论何等豪杰到了诸葛亮面前就立即变得黯淡无光,充分看出诸葛亮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这种对比在以下几个事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1楼2006-04-13 18:41回复
    的确是神鬼之笔。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也只有金庸了


    IP属地:天津4楼2012-04-01 1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