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6贴子:613,503

淮阳子(5.5)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庄子


IP属地:河南1楼2024-12-28 18:20回复
    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章)
    “礼”只是世俗所理解的形式,“真”则是人的实质之性,它源于天而又内在于人。对庄子而言,“相濡以沫”固然体现了文明的礼、义,但正如鱼处于陆而危,作为与存在本性相冲突的处境,它更多地具有否定、消极的意味。
    与之相对,“相忘于江湖”固然不涉及文明的礼、义,但它却适合相关的存在本性,并相应地呈现了积极、肯定的存在意义。按庄子之见,在以上两种存在处境中,后者显然是一种更合乎人性的存在形态:所谓“不如相忘于江湖”,便强调了这一点。


    IP属地:河南2楼2024-12-28 18:20
    回复
      庄子常常将本真之“人”称之为“天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宗”指本原或本然的规定,它构成了存在的内在根据,对人而言,“不离于宗”,亦即本于天性,“天人”则是合乎天性之人或自然之人。


      IP属地:河南6楼2024-12-28 19:43
      回复
        赵丽瑞《在通与独之间:庄子哲学的阐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5章)
        “推己及人”既肯定了人我关系上的可通达性,又蕴含着人我之间可沟通的根据。后者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中得以体现。所谓“性相近”,即每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这显然是人我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的根据。正是以此为前提,才产生了把自己所“欲”之事推及到他人身上的可能性,也才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性自觉。


        IP属地:河南7楼2024-12-29 01:10
        回复
          由于人与人“性相近”,便会有相同的情感及判断是非、善恶的理性能力,故可以由己之“欲”推及至他人,从而使人我之间的通得以可能。“己”是为仁的主体,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在此,显然既肯定了“为仁”的主体是“己”,又展现了为仁的过程是主体自身力量的体现(“由己”)。由此,“己”之独立性、“己”之行仁的道德自信和力量得以彰显。


          IP属地:河南8楼2024-12-29 01:10
          回复
            在孔子那里,“己”之“立”并不是终点,其所指向的是“立人”,与此一致,“为己”、“修己”所指向的是“安人”、“安百姓”,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表明了这一点。“修己”是自我的完善,而“安人”、“安百姓”指向的则是社会价值的实现。


            IP属地:河南9楼2024-12-29 01:11
            回复
              孟子以“舍我其谁”的自信,既肯定了“我”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又确证了“我”这一道德主体的力量与使命。同时,又将“身”看作天下、国、家之“本”,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在此,“身”作为个体的象征,以之为“本”,突出的是个体的地位和作用,这当中亦包含着个体在人格上的独立性。


              IP属地:河南10楼2024-12-29 01:11
              回复
                形而下之物的生成、发展过程,既以“德”为现实的出发点,又呈现为“德”的展开。相对于“道”所具有的统一性、普遍性的品格,“德”则更多地表现出与个体性的关联。


                IP属地:河南11楼2024-12-29 01:15
                回复
                  在杨朱看来,保全个人的生命,注重自身的修养,维护原有的真性,不受功、名、利、禄之类外物的制约,是人之生的最高目的。“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吕氏春秋·重己》)在此,“天下大利”具体化为“爵为天子”、“富有天下”,但在杨朱眼中都比不上“吾生”之宝贵。


                  IP属地:河南12楼2024-12-29 01:18
                  回复
                    “道通为一”,意味着在分化或分裂的存在图景背后,有着走向统一而有序的存在形态的根据。在认识论上,通展开为“以道观之”,通过齐物、齐物我、齐是非,庄子试图以视域的转换,再现存在图景的统一形态。


                    IP属地:河南13楼2024-12-29 01:23
                    回复
                      “独”以确认个体的存在及价值为前提,既表现为个体的独特性,又表现为精神之独,分化的现实世界是个体的存在背景,又是个体不得不生活于其间的世界。现实世界中之万物是因其获得了具体的规定(“德”)才得以形成。在此,德作为不同事物发生与形成的现实根据,使得天下万物均有其特定的规定:“通于天地者,德也。”(《庄子·天地》)


                      IP属地:河南14楼2024-12-29 01:29
                      回复
                        庄子认为个体得道的过程是一种“独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之道意味着达道的过程需要个体自身对道的直觉、体悟,而不可能依靠别人的传授。


                        IP属地:河南15楼2024-12-29 01:30
                        回复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通是一般的、无限的、必然的、无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而与之相反,独则是个别的、有限的、偶然的、有时间性和有空间性的。对“道通为一”、“以道观之”的强调,在逻辑上所导向的是统一、一致:从其在本体论上强调存在之通,到认识论上要求视域之通,都展现了庄子对统一性、整体性的关注。


                          IP属地:河南16楼2024-12-29 01:51
                          回复
                            与之相对,“独”所体现的个体性原则基于分化的现实世界,其以“德”为个体存在的本体论根据,其对个体的存在及其价值的确认,突出特殊性、多样性,等等,都是个体性原则的展开。


                            IP属地:河南17楼2024-12-29 01:53
                            回复
                              分意味着本然世界分化为纷杂、多样的存在形态,在此,“独”所体现的个体性原则展露无遗。但是,如果现实世界中只有代表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之“独”,则世界便会呈现杂、乱的图景,最终使得外部世界的存在由于没有延续性而最终失去其现实性:“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庄子·人间世》)


                              IP属地:河南18楼2024-12-29 0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