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作家的正心修身之旅 之7
(三)头发渐白的母亲
小时候,“年”除了在母亲仰面扫房的目光里穿行,还在她糊窗、漏粉、发面、洗衣、贴对联的忙碌里游荡。至今不能忘却的,是她每年唯一的一次底气十足:吃饭喽,今儿个,可是大米白饭!
从年夜饭到跪拜祭祖,每年,母亲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我知道,她的每一次双掌合十都不是为了自己,她总是托缭绕的香火带上祈福穿越千山万水抵达每一个她的不能回家过年的孙男嫡女。
十年前,作为她的第八个也是最小的孩子,我决定自此每年陪母亲过年。那天手捧归乡的心,我却并未因故土将至而感欣悦,当我的视线融化在如母亲一样苍老的大山间,我看见这无雪的冬日竟有潮湿的空气在山谷里升腾。
作为她的孩子,很多年了,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都在城里喧嚣着、游弋着,而母亲始终在乡下孤寂着、守望着。“楼房,住不惯,憋得慌。出门,谁还都不认识,等你们上班走了,连个说话儿的都找不着。过年哪儿都不去,就在老家!”一次次,母亲的坚定和执拗让我读懂——乡下,才是她的家!那里,才是她认为安稳和随意的地方!母亲越来越多的白发和日渐弯曲的脊背让我焦虑,就像眼前,寒风烈烈中,灰白的树干痉挛着摇摆,我却给不了他们任何一丝温暖。
从回家过年那年开始,只要不出差,我每周三下班后会铁定赶回乡下看母亲。每次,我会做三件事。第一件:给她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让她领略哪怕是片刻的欣喜,让她永远摆脱没钱受瘪的境地;第二件:陪她聊天,向她一件件悔过此去经年我不懂事的过往,并为她开辟倾诉陈年往事的窗口,让虎视眈眈的孤单不敢近前;最后一件是为她洗脚、按摩全身。孔子有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中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中医),谓不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根本没资格谈孝。然身居红尘,早都说过“小孝孝于庭帷,大孝孝于天下”。我们在小孝中的最基本孝身层面至少不该被忽视。我曾对儿子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是孝亲。常常,我很后悔没能在挣钱后带父亲到大山外走一走,哪怕是天安门广场、八达岭长城!好在,母亲还能给我这个机会:十五年前,我抓紧开启了带母亲穿行大江南北的计划。 那一年,八十一岁的老母忽而腿疼,忽而眼涩,我拿出数年前撰写的文字眉飞色舞的讲给母亲:什么玉龙雪山、什么西双版纳、什么小桥流水……等等。末了,母亲慢吞吞的放下手中的活计,撇着嘴:那不是白来的!要好几千块呢,不可惜了的!我赶紧趁热打铁:妈,钱是什么?花它叫钱,不花,纸片子一张!您不是说过钱是水么?水就得流动,流动起来才清,要是不流水不就臭了么?!反正“名”我已经给报上了,您不去,人家旅行社也不退……
在我软磨硬泡的攻势下,母亲终于在继五年前的海南行和广西行之后牵着我的手踏上了东航MU5710的班机。飞机穿越云层渐入平稳后,我从母亲座位的频道内调出了老戏并将连好的耳机戴于她的耳侧。母亲在抬眼仔细辨听一会后双手压住耳机说:嘿,买一个这个,在家听,不也行?说这话时,母亲的下颌是上扬的,眼睛是亮的,而我却低下了头,假借调台,使劲咽下呼啦一下涌升的酸楚:苍天啊,如果再让母亲年轻十岁该有多好?我会接二连三的带她走国内,飞国外,让她尽享人间繁华。想着,我不禁在心底草拟起“来年带母亲去国外观光”的策划案来。(写到这里,走到今天,我们才知道,这些所谓的孝其身和悦其心都不是真正的孝,真孝是孝其志,志愿的志。士者之心方为志,德能居位者曰士。引其修心修德,引其回归本源真家才是真的孝啊。)
飞机抵达昆明巫家坝机场已是灯火阑珊,当接机者将一束鲜花置于母亲的掌心,母亲一边闻着一边拽了拽衣角喊:文,就这样,照张像,你说这么丁点儿小骨朵就能开出聘香聘香的花来!这不想方儿方儿地!当我把一脸的幸福定格在相机的瞬间,我知道,母亲的心还青春着。
“老不歇心,少不歇力”在母亲的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你看她都八十岁的人了,却总也忘不了惦记那个照顾这个,一会儿站起来隔山隔海的给别人夹菜,一会儿又停下她乍着的小脚回头喊那个叫这个,唯恐谁掉队。她的“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精神着实令人乍舌:车沿“昆楚大”高速赴大理途中因时长乏累,我们一车人都相继靠座睡去,而母亲却始终保持昂扬的观光斗志,前倾着上身不停的左看右看,追随着窗外油菜花闪断的青黄。
有一刻,我看见母亲用舌尖舔着下唇在自言自语,便问:妈,我二姐说她累得脚都不知道放哪好了,难道您就不累?母亲毫不含糊:累啥呀累?花那多钱,干啥来了?不看,钱不白瞎了吗?母亲的话让全车人跟着汗颜。
都说丽江的时光是柔软的,对母亲来讲,本次丽江之行是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为了不让后悔在我的身上企寻安放的支点,我要让她尽情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纳西东巴文化,让她走每一条街、串每一条巷品味丽江“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杨赛江南”的独特魅力。

(三)头发渐白的母亲
小时候,“年”除了在母亲仰面扫房的目光里穿行,还在她糊窗、漏粉、发面、洗衣、贴对联的忙碌里游荡。至今不能忘却的,是她每年唯一的一次底气十足:吃饭喽,今儿个,可是大米白饭!
从年夜饭到跪拜祭祖,每年,母亲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我知道,她的每一次双掌合十都不是为了自己,她总是托缭绕的香火带上祈福穿越千山万水抵达每一个她的不能回家过年的孙男嫡女。
十年前,作为她的第八个也是最小的孩子,我决定自此每年陪母亲过年。那天手捧归乡的心,我却并未因故土将至而感欣悦,当我的视线融化在如母亲一样苍老的大山间,我看见这无雪的冬日竟有潮湿的空气在山谷里升腾。
作为她的孩子,很多年了,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都在城里喧嚣着、游弋着,而母亲始终在乡下孤寂着、守望着。“楼房,住不惯,憋得慌。出门,谁还都不认识,等你们上班走了,连个说话儿的都找不着。过年哪儿都不去,就在老家!”一次次,母亲的坚定和执拗让我读懂——乡下,才是她的家!那里,才是她认为安稳和随意的地方!母亲越来越多的白发和日渐弯曲的脊背让我焦虑,就像眼前,寒风烈烈中,灰白的树干痉挛着摇摆,我却给不了他们任何一丝温暖。
从回家过年那年开始,只要不出差,我每周三下班后会铁定赶回乡下看母亲。每次,我会做三件事。第一件:给她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让她领略哪怕是片刻的欣喜,让她永远摆脱没钱受瘪的境地;第二件:陪她聊天,向她一件件悔过此去经年我不懂事的过往,并为她开辟倾诉陈年往事的窗口,让虎视眈眈的孤单不敢近前;最后一件是为她洗脚、按摩全身。孔子有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中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中医),谓不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根本没资格谈孝。然身居红尘,早都说过“小孝孝于庭帷,大孝孝于天下”。我们在小孝中的最基本孝身层面至少不该被忽视。我曾对儿子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是孝亲。常常,我很后悔没能在挣钱后带父亲到大山外走一走,哪怕是天安门广场、八达岭长城!好在,母亲还能给我这个机会:十五年前,我抓紧开启了带母亲穿行大江南北的计划。 那一年,八十一岁的老母忽而腿疼,忽而眼涩,我拿出数年前撰写的文字眉飞色舞的讲给母亲:什么玉龙雪山、什么西双版纳、什么小桥流水……等等。末了,母亲慢吞吞的放下手中的活计,撇着嘴:那不是白来的!要好几千块呢,不可惜了的!我赶紧趁热打铁:妈,钱是什么?花它叫钱,不花,纸片子一张!您不是说过钱是水么?水就得流动,流动起来才清,要是不流水不就臭了么?!反正“名”我已经给报上了,您不去,人家旅行社也不退……
在我软磨硬泡的攻势下,母亲终于在继五年前的海南行和广西行之后牵着我的手踏上了东航MU5710的班机。飞机穿越云层渐入平稳后,我从母亲座位的频道内调出了老戏并将连好的耳机戴于她的耳侧。母亲在抬眼仔细辨听一会后双手压住耳机说:嘿,买一个这个,在家听,不也行?说这话时,母亲的下颌是上扬的,眼睛是亮的,而我却低下了头,假借调台,使劲咽下呼啦一下涌升的酸楚:苍天啊,如果再让母亲年轻十岁该有多好?我会接二连三的带她走国内,飞国外,让她尽享人间繁华。想着,我不禁在心底草拟起“来年带母亲去国外观光”的策划案来。(写到这里,走到今天,我们才知道,这些所谓的孝其身和悦其心都不是真正的孝,真孝是孝其志,志愿的志。士者之心方为志,德能居位者曰士。引其修心修德,引其回归本源真家才是真的孝啊。)
飞机抵达昆明巫家坝机场已是灯火阑珊,当接机者将一束鲜花置于母亲的掌心,母亲一边闻着一边拽了拽衣角喊:文,就这样,照张像,你说这么丁点儿小骨朵就能开出聘香聘香的花来!这不想方儿方儿地!当我把一脸的幸福定格在相机的瞬间,我知道,母亲的心还青春着。
“老不歇心,少不歇力”在母亲的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你看她都八十岁的人了,却总也忘不了惦记那个照顾这个,一会儿站起来隔山隔海的给别人夹菜,一会儿又停下她乍着的小脚回头喊那个叫这个,唯恐谁掉队。她的“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精神着实令人乍舌:车沿“昆楚大”高速赴大理途中因时长乏累,我们一车人都相继靠座睡去,而母亲却始终保持昂扬的观光斗志,前倾着上身不停的左看右看,追随着窗外油菜花闪断的青黄。
有一刻,我看见母亲用舌尖舔着下唇在自言自语,便问:妈,我二姐说她累得脚都不知道放哪好了,难道您就不累?母亲毫不含糊:累啥呀累?花那多钱,干啥来了?不看,钱不白瞎了吗?母亲的话让全车人跟着汗颜。
都说丽江的时光是柔软的,对母亲来讲,本次丽江之行是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为了不让后悔在我的身上企寻安放的支点,我要让她尽情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纳西东巴文化,让她走每一条街、串每一条巷品味丽江“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杨赛江南”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