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其实是个老帖子,2012写得,当时(2011年)J20问世,解决了我国长久以来的制空权的危机。
而新轰问题(取得制空权之后对敌扫荡)就又显得紧迫起来。
因为国内轰6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当时甚至连轰6最新改进型战神都还没露面),非常老掉牙,所有军迷都一致同意,需要有新轰来给大国军事力量门面做匹配。
==
很早很早前,新轰还叫轰8;最近几年,改名字了,叫轰20。
网络上有好几种猜测,最早的是把轰6发动机改成4个,像B52那样吊装式放在机翼下,多了动力,就可以改大机身,从原来10多吨载重,加码到20吨以上。航程也能加长。
也有B1b和图160的猜测,超音速突防。
支持得最多的、声音最大的,是土鳖版B2,亚音速,隐身,飞翼造型。
都有优点(先进的地方),都有缺点(不足)。
==
隐身、超音速突防,都是为了解决战略轰炸机的生存问题,如果在战场上无法生存,就没有资格成为战略轰炸机。
==
战略轰炸机的硬条件就是:大航程(跨洲际飞行)、大载弹量(基本上都要有30吨以上的载弹量)、高生存能力(要么搞超音速突防、要么追求雷达红外隐身)。
==
我在12年时总结了所有网络上对新轰的期待和要求,然后就自己写了一下对新轰发展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新轰并不一定必须以常规战略轰炸机(大气层内)的面目问世,如果要达到:大航程、大载弹量、高生存能力的结果,可以跨代发展空天轨道机(大气层外)。
当时已经有技术雏形:国外有x37b。国内有神龙。(增加备注:现在国内有更成熟的了,腾云工程、鸣笛21,等等)

==
当然,新轰最终会以类B2飞翼型的样式出现,还是会直接跨过大气层内飞行器,跃进到空天轨道机,这要看国家战略,我肯定说了不算。
==
我就总结一下(当时写的,已经总结好了)为什么跨代发展更好(任何事情总归要有理由对吧):
1. 跨大气层飞行器可以不再使用“航程”这种性能指标,只要它轨道上过的地方,就是我能打的地方,全球行动。目前的战略轰炸机需要多次空中加油,才能完成全球行动。
2. 无敌的速度,轨道机1~2小时就能绕地球转一圈,而亚音速巡航的战略轰炸机只能花几十小时磨磨蹭蹭的到达目的地,如果仗打得快,它飞过去仗可能打完了...
3. 不侵犯别国领空,领空海拔100公里,再上面就是大家公用的宇宙空间,轨道机的轨道一般都有几百公里左右海拔。我想什么时候待在你家头顶上,就什么时候待,你没有任何办法来指责我。现有的战略轰炸机出动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除了对弱国能侵犯一下领空,强国之间敢随便乱飞那就是核大战的后果。(因为战略轰炸机=核弹头)
4. 高生存率,一般打战略轰炸机,那叫反飞行器;打空天机那叫反导,这个世界上有成熟反飞行器能力的国家多了,有成熟反导能力的国家少之又少(增加备注:当时12年写帖子时,还没有哪个国家拥有成熟实战的反轨道能力)。飞行器的活动空间也就靠近地面的几十公里内,速度大多1~2马赫左右,受空气动力学所限制,只能玩几个G的机动。空天机的活动范围异常恐怖,离地几百公里高,防空导弹能不能够的到已经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打中就更是个大问题,人家几十马赫的速度,加上太空机动变轨能力....这里面技术难度太高了。
5.还有个好处就是空天轨道机的发展和前几代之间不存在技术联系,技术发展上没有继承关系,不需要你非得先研究出B-2来,才能以B-2为基础研究空天机。两者技术上不成因果逻辑,可以独立发展。
==
再看看空天机对技术上的要求主要有哪些(你要研究,先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个根基):
a. 大功率入轨发动机(这是火箭发动机技术);如果是用火箭捆绑式发射,这个甚至可以不装,直接靠火箭就将其送到近地空间轨道上,问题是这样做成本太高了;低成本方案就是依靠普通运输机,将空天机驼到2万米左右的高度,释放它,轨道机自带的火箭发动机点火,入轨(靠运输机驼的目的是给予其高初速+抬高到尽可能高度减少入轨过程中重力做功+抬高到尽可能稀薄的大气层减少空气阻力做功)。
b. 小功率循环使用的在轨维持发动机(这也是考验火箭、卫星发动机技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都带这种发动机的,为的就是维持轨道,因为卫星运行会失去高度、受太阳地球月球引力循环干扰会脱离轨道、特种卫星(军事间谍卫星)要具备变换轨道的能力,这就要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启动的小型发动机。
(增加备注:看后面国家放出的腾云方案,应该是两者合一了,用了大范围可变推力的可复用火箭发动机)
c. 大气层再入能力(这是考验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太空所技术),高速会造成空天机与大气摩擦,发出惊人的高热,防热层水平不到就要空中解体、烧毁。
d. 高精度轨道设计能力(这还是考验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空天机战略值班就不再和普通轰炸机那样,起飞,飞一圈回来,降落了(不降落没油可烧,驾驶员也会饿死),而是在轨会维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最少用月这个单位计算,最长用年来计算。这样等它在轨维持发动机燃料快用完了,要回来了,早就不知道绕地球多少圈了。空天机在绕地球N圈之后,要降落在一条几十米宽的轨道上!轨道精度控制一定要高!
这些技术我们国家基础全有,而且不差,我们有这个能力去开发空天机。
==
相对来说,开发B-2这种隐形战略轰炸机,我们也是要原地起步;开发空天机,我们也是原地起步,所不同就是我们火箭、卫星回收技术的基础,至少要比隐形战略轰炸机的基础好(增加备注:涡扇15之前,长期以来国内一直都是航天发动机技术比航空发动机的实力要雄厚,以12年的眼光看,技术难度反而是空天机要小一点点)。
==
然后是经济账:
战略轰炸机,不管是大气层内的,还是大气层外的,都是非常烧钱的。所以中小国家是基本上考虑都不会去考虑发展这种东西的。
如果选类似B2,装备200架,采购飞机要钱、飞行员是等重的黄金,飞机喝油要钱,落了地维护还是钱;要为战略轰炸机护航,那护航编队的战斗机的钱、飞行员、战机维护更是钱钱钱。
而且战略轰炸机需要天天开出去战备,飞一年下来的消耗都够能买下一个中小国家的空军了。
如果考虑空天机,其在轨飞行一飞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十个月,这个期间不需要吃军粮的飞行员(无人驾驶),不需要地面维护人员,不需要加油,不需要护航。
一个起降周期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期间只是轨道控制,地面上能节约很多繁杂事项,即使空天机比B-2还贵(单价肯定更贵),综合起来算,使用成本还是比普通的战略轰炸机便宜多很多!
==
后记(24年补充):
我当时写了,但并没有写全轨道机的最大的优势:
0小时打击:由于其长期在轨,可能会造几百架次,打上去一半(还有一半在地面维护),就像卫星导航星座那样,全球任意地点,随时随地,头顶上至少会有十几架在值班。一个命令就可以投弹。
火箭(弹道导弹)也好,水漂弹也好,想要打击敌人,都要发射、飞到目标上,完成打击,最快需要大约2个小时。
慢的话(常规战略轰炸机、大航程亚音速巡航导弹),要十几个小时才刚跨过太平洋。
这是最棒棒的优势。
什么叫悬在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它随时能对着脑袋批下来,才叫“悬在头顶”,这是最恐怖的战略威慑力。
然后劣势呢,就是发展这玩艺就没有了道德制高点:毕竟太空武器化了么,落人口实。
就光这一点,国家战略考虑下,也会缩手缩脚不会将其当作优先项目。
==
所以类B2的新轰我估计国家肯定还是在发展的,至于会不会大批量猎装,我就不知道了。实用性比轨道机差太多了。
而新轰问题(取得制空权之后对敌扫荡)就又显得紧迫起来。
因为国内轰6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当时甚至连轰6最新改进型战神都还没露面),非常老掉牙,所有军迷都一致同意,需要有新轰来给大国军事力量门面做匹配。
==
很早很早前,新轰还叫轰8;最近几年,改名字了,叫轰20。
网络上有好几种猜测,最早的是把轰6发动机改成4个,像B52那样吊装式放在机翼下,多了动力,就可以改大机身,从原来10多吨载重,加码到20吨以上。航程也能加长。
也有B1b和图160的猜测,超音速突防。
支持得最多的、声音最大的,是土鳖版B2,亚音速,隐身,飞翼造型。
都有优点(先进的地方),都有缺点(不足)。
==
隐身、超音速突防,都是为了解决战略轰炸机的生存问题,如果在战场上无法生存,就没有资格成为战略轰炸机。
==
战略轰炸机的硬条件就是:大航程(跨洲际飞行)、大载弹量(基本上都要有30吨以上的载弹量)、高生存能力(要么搞超音速突防、要么追求雷达红外隐身)。
==
我在12年时总结了所有网络上对新轰的期待和要求,然后就自己写了一下对新轰发展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新轰并不一定必须以常规战略轰炸机(大气层内)的面目问世,如果要达到:大航程、大载弹量、高生存能力的结果,可以跨代发展空天轨道机(大气层外)。
当时已经有技术雏形:国外有x37b。国内有神龙。(增加备注:现在国内有更成熟的了,腾云工程、鸣笛21,等等)

==
当然,新轰最终会以类B2飞翼型的样式出现,还是会直接跨过大气层内飞行器,跃进到空天轨道机,这要看国家战略,我肯定说了不算。
==
我就总结一下(当时写的,已经总结好了)为什么跨代发展更好(任何事情总归要有理由对吧):
1. 跨大气层飞行器可以不再使用“航程”这种性能指标,只要它轨道上过的地方,就是我能打的地方,全球行动。目前的战略轰炸机需要多次空中加油,才能完成全球行动。
2. 无敌的速度,轨道机1~2小时就能绕地球转一圈,而亚音速巡航的战略轰炸机只能花几十小时磨磨蹭蹭的到达目的地,如果仗打得快,它飞过去仗可能打完了...
3. 不侵犯别国领空,领空海拔100公里,再上面就是大家公用的宇宙空间,轨道机的轨道一般都有几百公里左右海拔。我想什么时候待在你家头顶上,就什么时候待,你没有任何办法来指责我。现有的战略轰炸机出动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除了对弱国能侵犯一下领空,强国之间敢随便乱飞那就是核大战的后果。(因为战略轰炸机=核弹头)
4. 高生存率,一般打战略轰炸机,那叫反飞行器;打空天机那叫反导,这个世界上有成熟反飞行器能力的国家多了,有成熟反导能力的国家少之又少(增加备注:当时12年写帖子时,还没有哪个国家拥有成熟实战的反轨道能力)。飞行器的活动空间也就靠近地面的几十公里内,速度大多1~2马赫左右,受空气动力学所限制,只能玩几个G的机动。空天机的活动范围异常恐怖,离地几百公里高,防空导弹能不能够的到已经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打中就更是个大问题,人家几十马赫的速度,加上太空机动变轨能力....这里面技术难度太高了。
5.还有个好处就是空天轨道机的发展和前几代之间不存在技术联系,技术发展上没有继承关系,不需要你非得先研究出B-2来,才能以B-2为基础研究空天机。两者技术上不成因果逻辑,可以独立发展。
==
再看看空天机对技术上的要求主要有哪些(你要研究,先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个根基):
a. 大功率入轨发动机(这是火箭发动机技术);如果是用火箭捆绑式发射,这个甚至可以不装,直接靠火箭就将其送到近地空间轨道上,问题是这样做成本太高了;低成本方案就是依靠普通运输机,将空天机驼到2万米左右的高度,释放它,轨道机自带的火箭发动机点火,入轨(靠运输机驼的目的是给予其高初速+抬高到尽可能高度减少入轨过程中重力做功+抬高到尽可能稀薄的大气层减少空气阻力做功)。
b. 小功率循环使用的在轨维持发动机(这也是考验火箭、卫星发动机技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都带这种发动机的,为的就是维持轨道,因为卫星运行会失去高度、受太阳地球月球引力循环干扰会脱离轨道、特种卫星(军事间谍卫星)要具备变换轨道的能力,这就要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启动的小型发动机。
(增加备注:看后面国家放出的腾云方案,应该是两者合一了,用了大范围可变推力的可复用火箭发动机)
c. 大气层再入能力(这是考验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太空所技术),高速会造成空天机与大气摩擦,发出惊人的高热,防热层水平不到就要空中解体、烧毁。
d. 高精度轨道设计能力(这还是考验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技术),空天机战略值班就不再和普通轰炸机那样,起飞,飞一圈回来,降落了(不降落没油可烧,驾驶员也会饿死),而是在轨会维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最少用月这个单位计算,最长用年来计算。这样等它在轨维持发动机燃料快用完了,要回来了,早就不知道绕地球多少圈了。空天机在绕地球N圈之后,要降落在一条几十米宽的轨道上!轨道精度控制一定要高!
这些技术我们国家基础全有,而且不差,我们有这个能力去开发空天机。
==
相对来说,开发B-2这种隐形战略轰炸机,我们也是要原地起步;开发空天机,我们也是原地起步,所不同就是我们火箭、卫星回收技术的基础,至少要比隐形战略轰炸机的基础好(增加备注:涡扇15之前,长期以来国内一直都是航天发动机技术比航空发动机的实力要雄厚,以12年的眼光看,技术难度反而是空天机要小一点点)。
==
然后是经济账:
战略轰炸机,不管是大气层内的,还是大气层外的,都是非常烧钱的。所以中小国家是基本上考虑都不会去考虑发展这种东西的。
如果选类似B2,装备200架,采购飞机要钱、飞行员是等重的黄金,飞机喝油要钱,落了地维护还是钱;要为战略轰炸机护航,那护航编队的战斗机的钱、飞行员、战机维护更是钱钱钱。
而且战略轰炸机需要天天开出去战备,飞一年下来的消耗都够能买下一个中小国家的空军了。
如果考虑空天机,其在轨飞行一飞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十个月,这个期间不需要吃军粮的飞行员(无人驾驶),不需要地面维护人员,不需要加油,不需要护航。
一个起降周期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期间只是轨道控制,地面上能节约很多繁杂事项,即使空天机比B-2还贵(单价肯定更贵),综合起来算,使用成本还是比普通的战略轰炸机便宜多很多!
==
后记(24年补充):
我当时写了,但并没有写全轨道机的最大的优势:
0小时打击:由于其长期在轨,可能会造几百架次,打上去一半(还有一半在地面维护),就像卫星导航星座那样,全球任意地点,随时随地,头顶上至少会有十几架在值班。一个命令就可以投弹。
火箭(弹道导弹)也好,水漂弹也好,想要打击敌人,都要发射、飞到目标上,完成打击,最快需要大约2个小时。
慢的话(常规战略轰炸机、大航程亚音速巡航导弹),要十几个小时才刚跨过太平洋。
这是最棒棒的优势。
什么叫悬在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它随时能对着脑袋批下来,才叫“悬在头顶”,这是最恐怖的战略威慑力。
然后劣势呢,就是发展这玩艺就没有了道德制高点:毕竟太空武器化了么,落人口实。
就光这一点,国家战略考虑下,也会缩手缩脚不会将其当作优先项目。
==
所以类B2的新轰我估计国家肯定还是在发展的,至于会不会大批量猎装,我就不知道了。实用性比轨道机差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