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感觉自己焦虑、失眠或身体乏力,不建议直接去医院精神科诊断。因为精神科不是心理科,即便是医院挂了心理科的牌子也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坐诊,绝大多数都是精神科的医生在轮流坐诊,更过分的是很多神经内科的医生在神经内科门诊和心理门诊坐诊来回倒班。说白了都是同一批人按照排期出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室,但他们干的活几乎是一样的,就是开药!!!无论你什么问题,就是开药!!!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只是给求助者带来了心理困扰,解开心结也就好了,而并非发展到了精神病性心理+问题,上来就吃精神类药物(比如抗抑郁类药物、抗精神类药物+)往往不仅无法解除求助者的痛苦,反而给她们带来更大的麻烦。更可怕的是,很多青少年和大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家长跟医生只是简单的描述了几句,医生就下结论多动症+,吃药!抑郁症,吃药!双向情感障碍+,吃药!焦虑发作,吃药!这真是既没医德又害了别人!
有些医院为了让“心理科”更像心理科,搞出来一些可以唬人的量表让求助者填,不考虑填表注意事项,不考虑量表本身的弊端,不考虑疾病继发性获益+现象,不考虑青少年的受暗示性,直接盲目按照量表几乎毫无价值的结果下诊断结论,简直儿戏。更过分的是有时孩子都不到场,仅凭家长的-面之词就给孩子开各种精神类药物。
还有的为了唬人,弄个沙盘一摆,无论啥问题,心理咨询手段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玩一会沙盘,医生甚至过程看都没看,过一会给家长说一个吓人的结论。就如一个小学生的妈妈告诉我“我们带孩子去医院心理门诊,那个医生就让我们孩子玩了半小时沙盘,他看都没看,只顾和护士聊天,最后看了一眼说孩子有创伤,真是扯淡”,尽管是和我视频,我隔着屏幕依然能强烈的感受到那个家长的愤怒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只是给求助者带来了心理困扰,解开心结也就好了,而并非发展到了精神病性心理+问题,上来就吃精神类药物(比如抗抑郁类药物、抗精神类药物+)往往不仅无法解除求助者的痛苦,反而给她们带来更大的麻烦。更可怕的是,很多青少年和大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家长跟医生只是简单的描述了几句,医生就下结论多动症+,吃药!抑郁症,吃药!双向情感障碍+,吃药!焦虑发作,吃药!这真是既没医德又害了别人!
有些医院为了让“心理科”更像心理科,搞出来一些可以唬人的量表让求助者填,不考虑填表注意事项,不考虑量表本身的弊端,不考虑疾病继发性获益+现象,不考虑青少年的受暗示性,直接盲目按照量表几乎毫无价值的结果下诊断结论,简直儿戏。更过分的是有时孩子都不到场,仅凭家长的-面之词就给孩子开各种精神类药物。
还有的为了唬人,弄个沙盘一摆,无论啥问题,心理咨询手段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玩一会沙盘,医生甚至过程看都没看,过一会给家长说一个吓人的结论。就如一个小学生的妈妈告诉我“我们带孩子去医院心理门诊,那个医生就让我们孩子玩了半小时沙盘,他看都没看,只顾和护士聊天,最后看了一眼说孩子有创伤,真是扯淡”,尽管是和我视频,我隔着屏幕依然能强烈的感受到那个家长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