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吧 关注:475,439贴子:744,391
  • 2回复贴,共1

何谓修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行修行,顾名思义,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行,言行,身行,净身口意三业。
《华严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即修行。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
古德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山林。”
隐士不一定要隐于山林才叫隐士。你如能放下俗求,默默修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即是真修行人,真贤者,真隐士。
与隐不隐出林,毫无关系。
修行者,能放下求大富大贵一类俗心,但求平安温饱,余时默默耕耘,方为真修行,至于是否隐于山林,不过形式而已。
你若隐于山林,食思山珍海味,卧梦抱群芳,那与身置于色声犬马又何异?
修行以修心为要,夫若舍所求,即是真菩萨,天人礼赞,诸佛所护。
有人光穷究经典,不修禅定,不修六度万行,此等人非真修行人。
有人光修禅定,不依经典修,不累积资粮,如盲人探路,前面是悬崖竟不自知,此等人乃瞎修,亦不可取。
有人光做善事,不懂经论佛旨,不修禅定,乃纯修福报,天人小果而已,亦不究竟。
初入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
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
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
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
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
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慈悯生命;
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
把自己好酒的习惯改过来,变得精神清明;
把自己贪爱的习惯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以前愚昧,逆境现前会怨天尤人,
现在能深明因果,
了知是宿业感现,
能随缘消业,不起怨恨;
以前处处为自己着想,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世间财富名利,不生追求想;
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忏悔心;
面对世间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
面对世间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
面对解脱,能生起精进心;
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
面对诸佛菩萨功德,能生起随喜赞叹心;
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
能如此去做,才会自然的得到诸佛欢喜,龙天护持。
修道之人,如果功德不够,层次是很难提升上去的。
葛洪说:“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
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有的人功德不够,纵然服食金液还丹,也不能飞升成道。
抱朴子甚至怀疑彭祖是因为功德不够,所以没能升天。
而葛洪一生也是践行他的这个理念,以治病救人为务,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转载——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2-27 09:06回复
    ——
    清净道之本,荣华道之殃。
    子勿憎淡泊,是中有至味。
    愚痴恋世欲,类蛾投火光,
    不知其为害,以至于灭亡。
    ——
    天尊曰:
    斋戒者,
    道之根本,法之津梁。
    子欲学道,清斋奉戒,念念正真,邪妄自泯。
    一切众生,舍清净域,耽嗜荤膻,而以触法。
    譬如饿鬼,啖食死尸,火烧饥肠,无有饱满。
    又如蝇虫,争夺臭腐,妄为膻香,而以触法。
    三宫溷浊,六腑不净,尸魄欣昌,乐于死地。
    子当:
    割嗜欲根,入清静境,
    无作诸苦,无造诸恶,无生诸见,无起诸邪。
    子观戒文,如世法律,欲有所犯,惧金木刑。
    子于戒文,精意奉持,凛然在前,如对所畏。
    秉心正严,灭一切想,谛听不二,可会正真,是吾弟子。
    识本来章第三
    天尊曰:
    虚无自然,道所从出,真一不二,
    体性湛然,圆明自足,不堕诸见。
    远离尘垢,学无所学,修无所修,
    于中了然:不去不住,不取不舍,
    无乐无恼,无死无生,无古无今,是真解悟。
    观诸形相,等皆虚空,灭除世幻,体合自然。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30 08:58
    回复
      2025-07-27 10:04: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清静是心灵的底色,平淡是生活的底色。
      那么空是什么?
      空,就是世间一切可见可知可感的有的底色。
      有即是色。
      包含一切,森罗净泓。
      有在空里,空在有外。
      非空非有,空有一体。
      有即是色,色从空生。
      波从水起,波息水存。
      色从空生,色灭空存。
      波即是水,色即是空。
      空色不二,空即是道,色即是道。
      空就是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大道,就是遁去无形的一。
      三界之上,梵炁弥罗。
      上极无上,天中之天。
      郁罗萧台,玉山上京。
      渺渺金阙,森罗净泓。
      玄元一炁,混沌之先。
      宝珠之中,玄之又玄。
      开明三景,化生诸天。
      亿万天真,无鞅数众。
      旋斗历箕,回度五常。
      巍巍大范,万道之宗。
      大罗玉清,虚无自然。
      玄元一炁,就是先天一炁,就是大道本体,诸天万界都在里面。外形就是一个宝珠。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虚怀若谷,心灵空灵虚静,可以感通大道本体:玄元一炁,也就是先天一炁。此为造化万物的母炁,得母炁,自然有子炁出玄关入肉身丹田之中,此为出玄入牝。牝为命根蒂,也就是肉身的下丹田。子炁从玄关一窍内出来,入下丹田牝府之中,从此性命交修,性定命住,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心灵就是连通万物先天母炁的门户。母炁实实在在存在。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先天子炁绵绵不绝,如烟似雾。打坐杳冥之间可见虚白朗耀,若白云。即是虚室生白等验证的来历。不同人有不同观感。保精固气,吝啬自身精气神,不要勤于好神费力之事。自然入道安康。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性与命的关系:
      心定炁住,炁住神全,神全形固。
      ——出自玉清胎元内养真经。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30 0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