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0日,为了宣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为了告诉人们要继承和保护祖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原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编号66-77《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全套12枚,编66-77,票面图案依次为:
编66,4分,图案为“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10月在北京市旧鼓楼大街路豁口东元代窑藏出土。
编67,4分,图案为“鎏金舞马衔杯银壶”,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编68,8分,图案为“黑彩马”,1971年在河南洛阳关林唐墓中出土。
编69,8分,图案为“泥俑”。
编70,8分,图案为“石雕柱础”,1965年山西大同市东郊石家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编71,8分,图案为“天马”,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东汉墓出土。
编72,8分,图案为“鎏金镶嵌铜砚盒”,1969年5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墓出土。
编73,8分,图案为“长信宫灯”,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墓出土。
编74,10分,图案为“鸭纽盖铜鼎”。
编75,10分,图案为“曾中游父方壶”,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
编76,20分,图案为“青铜提梁卣”,1970年2月在湖南宁乡黄材公社出土。
编77,52分,图案为“彩绘红陶鼎”,1974年4月在山东邹县城南野店村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属于中期大汶口文化。
这套邮票全套邮票12枚,由吴建坤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选用了12种文物的图案。该套邮票是我国文革近几年来发现的数万件精华历史文物的缩影,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全套12枚,编66-77,票面图案依次为:
编66,4分,图案为“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10月在北京市旧鼓楼大街路豁口东元代窑藏出土。
编67,4分,图案为“鎏金舞马衔杯银壶”,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编68,8分,图案为“黑彩马”,1971年在河南洛阳关林唐墓中出土。
编69,8分,图案为“泥俑”。
编70,8分,图案为“石雕柱础”,1965年山西大同市东郊石家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编71,8分,图案为“天马”,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东汉墓出土。
编72,8分,图案为“鎏金镶嵌铜砚盒”,1969年5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墓出土。
编73,8分,图案为“长信宫灯”,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墓出土。
编74,10分,图案为“鸭纽盖铜鼎”。
编75,10分,图案为“曾中游父方壶”,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
编76,20分,图案为“青铜提梁卣”,1970年2月在湖南宁乡黄材公社出土。
编77,52分,图案为“彩绘红陶鼎”,1974年4月在山东邹县城南野店村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属于中期大汶口文化。
这套邮票全套邮票12枚,由吴建坤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选用了12种文物的图案。该套邮票是我国文革近几年来发现的数万件精华历史文物的缩影,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