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55,532贴子:12,119,997

从两个角度分析为什么我认为衣带诏是假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衣带诏是真是假,学界争论已久
有一次和人汴京的时候获得了一些思路,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个事的争议出自三国志先主传
因为三国志原文并未提及过衣带诏这个东西
也就是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这事是董承自称自己有
刘备没说他真的有
那么到底有没有呢?
我的观点是没有
原因有2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25 09:30回复
    第一,刘备在称王表和称帝文中都没有提到过衣带诏
    在刘备称王表里
    刘备都说了
    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
    但他也没提衣带诏这个事
    如果刘备真见过衣带诏,那么奉诏讨贼,他没有不提的道理
    这时候有人就要说了,这最多证明刘备没有见过衣带诏,但这不能证明衣带诏不存在啊
    但我仍然认为衣带诏是不存在的,原因如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25 09:36
    收起回复
      第二点,也就是最关键的原因
      刘协没有杀曹操的动机
      是的,杀曹操对刘协没有任何好处
      后人讨论历史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事后诸葛亮,只考虑后面发生的事,不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只看后面,曹操是权臣,曹家是篡逆,所以刘协就该想杀他,但大家可能没想过
      199年的刘协会不会这样想
      衣带诏这件事对我最大的疑惑就是如果刘协真的杀了曹操后准备怎么做
      他难道相信靠董承可以先清缴曹军残余势力,再打穿袁绍,然后还位给自己?
      199年的刘协是在做选择题,但他不是从董承和曹操中做选择题
      是在曹操和袁绍中做选择题
      199年,官渡爆发前,如果刘协是聪明人,他肯定会支持曹操,不是因为曹操“忠心”,而是因为曹操势弱
      因为只有袁曹相争两败俱伤,他才有浑水摸鱼拿回权力的可能性
      如果刘协不想拿回权力,就只想躺平呢?其实答案也是一样的,他还是会选择曹操
      因为袁绍压根就不是一个正常选项
      他还在董卓手里的时候,袁绍就想另立刘虞,199年还收了袁术玉玺,刘协投袁是嫌命长吗?
      衣带诏这件事如果成了,受益者只有袁绍一人,我的理解是
      这就是董承一伙准备投袁,用曹操的头给袁绍的投名状,这也解释了刘备占据徐州后立刻和袁绍勾搭到一起这件事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25 09:53
      收起回复
        我认为衣带诏就是董承搞出来的矫诏。
        这个奉旨讨贼的大义名分,谁都没用过,特别是刘备,如果真有这玩意儿,又能打击曹操又能坑死刘协自己上位,简直一举两得。
        另外确实跟楼主分析的一样,汉献帝离开曹操也活不下去,最大的诸侯就是袁家兄弟,刘表等都是袁绍小弟,孙策等都是袁术小弟。袁绍根本就看不起董卓废立的刘协,要改立皇帝。袁术更是自己要称帝。汉献帝还真没什么容身之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2-25 10:15
        收起回复
          刘协没有杀曹操的动机?从前面的故事来看,曹操已经是权臣了,杀死权臣的动机已经很充足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12-25 10:39
          收起回复
            只看三国志是吧,后汉书都明说了存在,这有什么好争议的吗,多本史书交互映证的史实也能争议?这都能怀疑那也没研究历史的必要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25 11:43
            收起回复
              郭嘉那个贴你怎么不回我?【郭嘉是顶配版刘伯温,郭嘉也比杜预强不少。】这个说法问题不大吧?郭嘉大概是刘伯温的10倍,杜预是刘伯温的1.5倍左右。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25 11:53
              回复
                《后汉书·献帝纪》: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三国志·武帝纪》: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
                (武帝纪是以魏为正统的叙事视角,说谋反当然没问题)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即便是先主传,这里也是陈述句,而不是你说的“董承自称”,这没有任何可以争议的点。更不存在你说的“刘备没说真的有”,只是说刘备现在寄人篱下,没直接同意参与此事,而且后面紧接着直接就说了,曹操来个煮酒论英雄,刘备发现曹操对自己怀疑,所以就同意了)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25 11:55
                收起回复
                  这种前四史里就有多处互相映证的可信度极高的事件都能质疑,那就也没多少能相信的了。你想证否一件事,你应该去找能够和其他史料矛盾的可信史料的记载,而不是在这仅靠臆想和咬文嚼字就去否定,不然跟历史虚无主义也没啥区别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2-25 12:06
                  收起回复
                    献帝东归的时候董承敢劫掠皇后财物 当着皇后面刀劈侍女血溅后衣 就这操作 献帝出于什么目的相信他?把掉脑袋的买卖交到她手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2-25 12:27
                    回复
                      呵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25 13:26
                      回复
                        刘备称王时的依据之一就是曹操是逆臣,所以要效仿西汉末年时河西各郡暂推窦融统领河西的例子,暂推刘备为王。所以对于刘备来说如果有刘协号召讨曹的密诏,就能完全坐实曹操逆臣的身份,汉室现在处于危难之中,自己依窦融例子称王就有充分的理由。但是如此有力的证据,在群臣推举刘备的表文和刘备上表刘协自己称王的奏章里都没有提及,二文对于刘备昔年和董承图谋杀曹一事均不称奉诏,这是不合理的。只要有密诏,哪怕只是声称有,都能一定程度抵消曹操掌握天子的蒸志优势,从后来刘备称帝时很干脆的假定刘协已死来看,他对事实也不是那么在意。而这种情况下还是不提董承声称有的密诏,只能说明这玩意是真的没有。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2-25 14:5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2-25 15:15
                          回复
                            我也觉得献帝不应该搞衣带诏。
                            但是不应该搞和有没有搞是两回事。
                            可能献帝就是不应该搞但还是搞了。
                            搞了以后自己又不敢承认,导致历史记载没办法明确这是怎么回事。
                            衣带诏肯定有,但是是献帝一时糊涂搞的,还是董承伪造的。
                            毕竟衣带诏说白了就是一块布上写了些字,不一定用墨水,伪造难度实在低。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2-25 15:47
                            收起回复
                              从两个角度分析楼主为什么认为衣带诏是假的
                              第一,楼主是曹粉,坚信曹操是大汉忠良不可能造反也不可能会被汉献帝诏杀
                              第二,楼主是蜀黑,通过否定衣带诏来否定蜀汉奉诏讨贼的合理法正当性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2-25 18: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