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别称 拉拉,女同性恋的别称,从LESBIAN引申而来。 标志
女同性恋者。简称LES。本来les是少女的意思。但是在中文网络就渐渐被异化为女同性恋的意思,也叫同好,拉拉,蕾丝边.。 LES有很多是天生的,她们只能和男人做普通朋友,无法产生爱及性欲。也有一些专家和个人认为后天的环境也对性向的发展有影响;还有专家认为性向是可以流动的。 但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就是:同性恋不是一种病态的精神状态。 使用lesbian来称呼女性的同性恋者。源于古希腊的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公元前7世纪时,Lesbos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Lesbian -'蕾丝边'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 lesbian的来历.源于一个岛屿莱斯瓦斯岛.最早来历与一个女诗人.莎孚.有关. 莎孚(古希腊语:∑απφώ;拉丁字母转写:Sapphô),公元前七世纪希腊女诗人。相传被柏拉图誉为“第十缪斯”。传统上认为其人是同性恋者,西方语言中“女同性恋者”一词(例如德语:Lesbe,法语:lesbienne,英语:lesbian),即源自其居住地莱斯瓦斯岛(现代希腊语:∧έσβος 拉丁字母转写:Lésvos)。
拉拉分类
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可能来自英文的Tomboy);T又还有”娘T”,娘T就是特质倾向于阳刚,但装扮阴柔的女同志. “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同志(又称为P)。台湾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当于西方的Butch/Femme。“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 而来,指“T的老婆”。H是居于T和P来说,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拉拉都相对来说分为T或者是P的,某些又是居于T和P之间,并没有那么绝对的区分,把这样一部分比较模糊的像T又似P的拉拉称为H.当H和一个P在一起的时候,P就是H的老婆,当H和一个T在一起的时候,H就是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同志用来对长辈的尊称;“拉子”、“拉拉”或“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最早出现在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说《鳄鱼手记》里,于1990年代开始流行于台湾。 有一些女性喜欢女人,也能爱上男人,这些人是双性恋(Double Sex)。有些人一见男人就紧张,害怕,无法交谈,更别提恋爱.所以当她们需要爱时,只有去找女人.这叫恐男症(非学名,与之相应的有恐女症),是可以医治的。
拉拉影视
美国Showtime电视台于2004年1月18日推出一部女同志电视影集《The L Word》中文译名《拉字至上》,由Showtime与米高梅公司联合制作的这部影集,描述的是生活在洛杉矶的一群女同志的生活。
<面子>,<漂浪青春> 也都是近几年备受推崇的拉拉电影.
对拉拉的科学认识
LES是属于同性恋的一种,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称为同性恋者。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并不单单指的是性取向问题,很多出于好奇,被迫等原因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同性恋。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
女同性恋者。简称LES。本来les是少女的意思。但是在中文网络就渐渐被异化为女同性恋的意思,也叫同好,拉拉,蕾丝边.。 LES有很多是天生的,她们只能和男人做普通朋友,无法产生爱及性欲。也有一些专家和个人认为后天的环境也对性向的发展有影响;还有专家认为性向是可以流动的。 但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就是:同性恋不是一种病态的精神状态。 使用lesbian来称呼女性的同性恋者。源于古希腊的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公元前7世纪时,Lesbos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Lesbian -'蕾丝边'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 lesbian的来历.源于一个岛屿莱斯瓦斯岛.最早来历与一个女诗人.莎孚.有关. 莎孚(古希腊语:∑απφώ;拉丁字母转写:Sapphô),公元前七世纪希腊女诗人。相传被柏拉图誉为“第十缪斯”。传统上认为其人是同性恋者,西方语言中“女同性恋者”一词(例如德语:Lesbe,法语:lesbienne,英语:lesbian),即源自其居住地莱斯瓦斯岛(现代希腊语:∧έσβος 拉丁字母转写:Lésvos)。
拉拉分类
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可能来自英文的Tomboy);T又还有”娘T”,娘T就是特质倾向于阳刚,但装扮阴柔的女同志. “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同志(又称为P)。台湾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当于西方的Butch/Femme。“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 而来,指“T的老婆”。H是居于T和P来说,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拉拉都相对来说分为T或者是P的,某些又是居于T和P之间,并没有那么绝对的区分,把这样一部分比较模糊的像T又似P的拉拉称为H.当H和一个P在一起的时候,P就是H的老婆,当H和一个T在一起的时候,H就是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同志用来对长辈的尊称;“拉子”、“拉拉”或“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最早出现在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说《鳄鱼手记》里,于1990年代开始流行于台湾。 有一些女性喜欢女人,也能爱上男人,这些人是双性恋(Double Sex)。有些人一见男人就紧张,害怕,无法交谈,更别提恋爱.所以当她们需要爱时,只有去找女人.这叫恐男症(非学名,与之相应的有恐女症),是可以医治的。
拉拉影视
美国Showtime电视台于2004年1月18日推出一部女同志电视影集《The L Word》中文译名《拉字至上》,由Showtime与米高梅公司联合制作的这部影集,描述的是生活在洛杉矶的一群女同志的生活。
<面子>,<漂浪青春> 也都是近几年备受推崇的拉拉电影.
对拉拉的科学认识
LES是属于同性恋的一种,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称为同性恋者。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并不单单指的是性取向问题,很多出于好奇,被迫等原因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同性恋。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