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林”的县名由来,1989年出版的《上林县志》是这样解释的:“武德四年(621年),析领方县置上林县,属南方州(后南方州改称澄州),县治设在上林洞口的上洞(“上”系壮语“洞”的近音,“林”是壮语“水的谐音”,“上林”音为“有泉水流出的洞”),故此得名,是本县得名之始。同时设无虞、贺水、止戈等县”。以上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这个“流水流出的洞”位于什么地方?而且汉字中近似壮语“洞”的字不少,如“创、闯、妆、庄、壮、状、僮、撞”等,“上”字与壮语“洞”的发音则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叫“壮林”或者“创林”?把“上林”解释为“泉水流出的洞”原本是毫无根据的调侃。三十多年来,我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我认为,“上林”一词本是“皇上的园林”的意思。当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将士们向秦始皇报告了广西风景优美,秦始皇在修建“上林苑”就有意仿照广西的山水布局。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上林赋》中的苍梧、桂林都是广西的地名。而合浦郡对应《上林赋》中的“洲淤之浦”,今越南红河对应《上林赋》中的“丹水”,广西红水河对应《上林赋》中的“紫渊”。正因为秦汉的“上林苑”就是模仿广西山水布局的,所以广西的的多个地方被赐予“上林”的美名。根据唐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志》:“武德四年(621年)分置上林县,在上林洞口,因以为名。”这里记载的“上林洞”可解释为“风景优美胜过上林苑的田垌”或“可以看到像上林苑那样美景的岩洞”,解释为“泉水流出的洞”则根本毫无根据,因为“上”字与壮语“洞”的发音相差十万八千里,汉语中没有与壮语“水”的发音对应的字,说“林”字是壮语“水”的谐音纯纯无稽之谈。上林县与上林苑有密切的渊源,相关证据有包括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智城碑》,大明山天坪景区的古迹,张鹏展在给嘉庆帝的奏折中称上林县为“第一邑”等,我将在下文详细介绍。由于古代旅游业尚未发展,我县的先人不但不能从中荻得收入,那些皇亲国戚、大官僚到上林,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我县人民无偿提供并小心接待,皇亲国戚与官员离开时还会索要各种贡品,令我县人民苦不堪言。所以古代我县先民对“上林”这一“美誉”是抵触的。只是因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命名权在皇帝手里,我县先民不得不接受“上林”这一美名而已。太平天国时期(1857年),上林县人李锦贵率众起义,攻占县城并建立政权,马上把上林县改名为“澄江县”。四年后,清朝军队打败了李锦贵起义军,又重新将“澄江县”改名为“上林县”。我自1985年就已得知上林县与历史上著名的“上林苑”有极深的历史渊源,近年又在网上看到更多的相关史料,自治区领导可以组织专家论证,相信会对提高广西旅游业知名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