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ccom163
24年12月
1:王阳明格竹
关于格物致知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王阳明格竹子。
他自己讲的是: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
就是王阳明和盆友先后为了格物致知,去看竹子,看了几天,劳思致疾,意思就是差点成了深井冰。
王阳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听人说觉知很厉害,就去成天觉知,很容易“劳思致疾”。
王阳明以为自己懂了,格物在身心上做,但具体是做什么,他还是没搞清楚。
格物致知2:想复杂了
王阳明之所以搞不清楚,是因为他把格物致知想复杂了。
他认为可以:向之求理于事物。
既然格竹子失败了,那当然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向外求,得不到,还容易发神经,那就向内求,这是他的领悟。
当然,向内求这个思路是对的,如果不对,那他早就闷闷不乐,死在贵州了。
。
我们可以换个思路,看王阳明当初没搞明白的格物致知是个啥意思。
既然格物致知是排第一的,那肯定是普通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办到的。
如果普通人做不到,那自然就会有如何做到格物致知的课程。
很显然,没有。
。
王阳明把第一步搞复杂化了,而且一直没搞明白,所以他只能算半个圣人,野生圣人。
但你要说他搞错了没有呢,他说在身心上做,大方向又没有错的。
这叫做殊途同归。
。
格物致知3:致知在格物
既然格物致知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那是什么?
看见色彩形状,就知道了视觉;
听见声音,就知道了听觉;
闻到气味,就知道了嗅觉;
尝到味道,就知道了味觉。。。。。。
。
这就是致知在格物。
所以格物致知不是说格物之后,什么都懂了,全知全能,而是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各种感觉。
。
可能大家的感觉是,啊,是这样的吗?
这样简单的吗?
好像没什么用哎!
。
然后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耳朵能听见声音这个觉性,是天生的,是生理结构。
耳朵通过觉性听见声音,就是道,是器官功能。
耳朵听出说话和音乐歌曲,是教育的作用,是对功能的高级运用。
。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不都是佛”
意思就是人人都有大同小异的生理结构,但不是人人都有大同小异的能力。
是不是跑偏了?
格物致知4:格物致知
“静默使声音得以存在。”
“洗手的时候,注意每一个相关联的感官知觉:水的声音和感觉,手部的动作,肥皂的气味诸如此类的。甚或在你上车的时候,关好车门之后,暂停一会,观察你呼吸的进出。”
可能第一想法是,我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呀,这有什么用呢?
。
修行中的格物致知,意思就是面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的时候,能把事物区分成不同的感官知觉。
无论是眼前的物体,情绪反应,还是身体疼痛,都先这么区分开。
。
区分的意思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器官感觉上,比如色彩线条光线声音气味等等。。
不是要用头脑去区分。
。
区分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仿佛在旅游一样。
那些熟悉的东西,街景,变得如同风景一样吸引人。
。
为什么美食会让人胃口大开呢?
因为美食会刺激人的味蕾,让人感觉新鲜,而新鲜感又容易激发多巴胺,多巴胺促进愉悦感出现。
。
当我们的注意力在每个物品的构成要素上,比如形状,色彩,光影等等,感官就会得到很大的刺激。
你就很容易做到,如同婴儿般注视这个世界。
或者说,如同艺术家一样观察。
24年12月
1:王阳明格竹
关于格物致知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王阳明格竹子。
他自己讲的是: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
就是王阳明和盆友先后为了格物致知,去看竹子,看了几天,劳思致疾,意思就是差点成了深井冰。
王阳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听人说觉知很厉害,就去成天觉知,很容易“劳思致疾”。
王阳明以为自己懂了,格物在身心上做,但具体是做什么,他还是没搞清楚。
格物致知2:想复杂了
王阳明之所以搞不清楚,是因为他把格物致知想复杂了。
他认为可以:向之求理于事物。
既然格竹子失败了,那当然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向外求,得不到,还容易发神经,那就向内求,这是他的领悟。
当然,向内求这个思路是对的,如果不对,那他早就闷闷不乐,死在贵州了。
。
我们可以换个思路,看王阳明当初没搞明白的格物致知是个啥意思。
既然格物致知是排第一的,那肯定是普通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办到的。
如果普通人做不到,那自然就会有如何做到格物致知的课程。
很显然,没有。
。
王阳明把第一步搞复杂化了,而且一直没搞明白,所以他只能算半个圣人,野生圣人。
但你要说他搞错了没有呢,他说在身心上做,大方向又没有错的。
这叫做殊途同归。
。
格物致知3:致知在格物
既然格物致知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那是什么?
看见色彩形状,就知道了视觉;
听见声音,就知道了听觉;
闻到气味,就知道了嗅觉;
尝到味道,就知道了味觉。。。。。。
。
这就是致知在格物。
所以格物致知不是说格物之后,什么都懂了,全知全能,而是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各种感觉。
。
可能大家的感觉是,啊,是这样的吗?
这样简单的吗?
好像没什么用哎!
。
然后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耳朵能听见声音这个觉性,是天生的,是生理结构。
耳朵通过觉性听见声音,就是道,是器官功能。
耳朵听出说话和音乐歌曲,是教育的作用,是对功能的高级运用。
。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不都是佛”
意思就是人人都有大同小异的生理结构,但不是人人都有大同小异的能力。
是不是跑偏了?
格物致知4:格物致知
“静默使声音得以存在。”
“洗手的时候,注意每一个相关联的感官知觉:水的声音和感觉,手部的动作,肥皂的气味诸如此类的。甚或在你上车的时候,关好车门之后,暂停一会,观察你呼吸的进出。”
可能第一想法是,我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呀,这有什么用呢?
。
修行中的格物致知,意思就是面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的时候,能把事物区分成不同的感官知觉。
无论是眼前的物体,情绪反应,还是身体疼痛,都先这么区分开。
。
区分的意思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器官感觉上,比如色彩线条光线声音气味等等。。
不是要用头脑去区分。
。
区分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仿佛在旅游一样。
那些熟悉的东西,街景,变得如同风景一样吸引人。
。
为什么美食会让人胃口大开呢?
因为美食会刺激人的味蕾,让人感觉新鲜,而新鲜感又容易激发多巴胺,多巴胺促进愉悦感出现。
。
当我们的注意力在每个物品的构成要素上,比如形状,色彩,光影等等,感官就会得到很大的刺激。
你就很容易做到,如同婴儿般注视这个世界。
或者说,如同艺术家一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