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529贴子:1,806,939
  • 5回复贴,共1

【转】酣畅淋漓 朴实大方——谭富英的演唱艺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永德
  京剧著名老生谭富英是一位文武俱精、全面发展的表演艺术家,很早就以精湛的演唱艺术闻名于戏曲界。说起他的家世,更是赫赫有名。他的曾祖父谭志道,是与京剧艺术的奠基人程长庚同时的老旦演员,嗓音高亢,人称“叫天儿”。他的祖父谭鑫培是京剧史上老生行当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艺名“小叫天”。谭鑫培在京剧第 一代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等人的基础上,创造了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谭派艺术。谭鑫培以前老生唱腔,只讲究声音洪亮、雄壮高亢,腔调比较简单,花腔很少;与谭鑫培同时的孙菊仙和汪桂芬,也都是以这种气足声洪的唱法著名。谭鑫培是一位大胆的革新家。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 平稳自然、委婉细致、丰富多彩的唱腔,能够表现各种类型人物的感情。他还大胆地把青衣、小生、花脸、老旦的一些唱腔融化到老生唱腔里来,甚至还汲取河北梆子、京韵大鼓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腔调来丰富京剧老生的唱腔。这种吸收、融化,不露痕迹,听起来既新颖别致,又不失京剧老生唱腔的特色。谭鑫培所创造的新腔,一开始也曾遭到讥讽和反对,但是欢迎和支持的人越来越多。以至当时,社会上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谭鑫培以后的著名老生如演员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等人,都是直接向他学习过或受到他的很大影响的。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4-12-23 04:07回复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谭鑫培曾经学过武生和武丑,有相当好的武功底子,演《定军山》《战太平》一类的“靠把戏”非常出色;演《翠屏山》的石秀耍刀和《当锏卖马》的秦琼舞锏都有坚实的功力。他的戏路很宽,会演的戏有三百出之多。当时社会上公认他是“伶界大王”。清代末年戊戌变法的站得住人物、著名的文人梁启超曾写诗赞扬谭鑫培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可见,他在戏曲界影响之大和威望之高。
      谭富英的父亲谭小培是谭鑫培的第五个儿子。他唱老生完全宗法谭鑫培,嗓音也同他父亲相似,摹拟谭鑫培的腔调也是很有功夫的。谭鑫培的许多拿手剧目,他都能唱。
      谭富英虽然出生在这样一个梨园世家,但从小并没有在家学戏。谭鑫培和谭小培为了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要让他受到严格的训练。因此,谭富英从小被送到著名的京剧科班——“富连成”学艺。谭富英在“富连成”科班跟随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老师学老生。谭鑫培在演戏之余,也经常到“富连成”来教授谭富英和其他学生。可惜时间不长,谭鑫培就去世了。谭小培为了让谭富英把谭派艺术继承下来,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他学艺要求非常严格。在谭富英出科以后,谭小培还经常给他说戏,并且让他拜余叔岩为师。
      谭富英在“富连成”科班以及谭小培、余叔岩的精心培养下,年轻时在唱工和武功方面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有一副好嗓子,音色和他的祖父很相近,嗓音清脆圆亮。他的唱腔在谭鑫培和余叔岩唱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嗓音清亮的特点,形成一种酣畅淋漓、朴实大方的演唱风格。为了区别谭鑫培的“老谭派”,一般称谭 富英为“新谭派”。
      谭富英擅长一些以老生应工的“靠把戏”,如《定军山》《战太平》等。为了使这些戏演得有声有色,歌舞并茂,谭富英几十年如一日,在揣摩人物、设计唱腔方 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栩栩如生的黄忠、花云等为人民所喜闻乐道的历史人物。这类戏的主要角色,不注重猛翻猛打,而讲究唱念和工架。谭富英在《定军山》里扮演的黄忠,武功是繁重的,但并不因此而影响唱工。他以身手矫健、干净利落的舞蹈表演和清脆嘹亮、跌宕多姿的唱腔,成功地塑了黄忠那种 “人老雄心在”、“年迈志气高”的英雄形象。
      谭富英的演唱,腔调不追求花哨,用气很足,无论高或低,收或放,都显得那样干净利落、饱满有力,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含混不清。这种唱腔,在朴实爽朗之中显示一股真挚和恳切的感情,貌似平淡,实则动人。他在《定军山》里唱的一段〔西皮二六〕转〔快板〕就具有这个特点。这段唱词是:
      师爷说话言太差,
      不由黄忠怒气发。
      一十三岁习弓马,
      威名镇守在长沙。
      自从归顺了皇叔爷的驾,
      匹马单刀我取过了巫峡。
      斩关夺寨功劳大,
      军师爷不信在功劳簿上查一查。
      非是某黄忠夸大话,
      铁胎宝弓手中拿,
      满满搭上朱红扣,
      帐下儿郎个个夸。
      二次里忙用这两膀力,
      人有精神力又加。
      三次开弓秋月样,
      再与师爷把话答。
      这是黄忠在诸葛亮用了激将法以后唱的。黄忠向诸葛亮诉说自己不平凡的身世和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但又带着愤慨不平的怒气。这段〔二六〕,一开口便是高音,气足腔直,慷慨激昂中透露出老将黄忠英武豪迈的气概。虽然没有什么花腔,但是听来却是那么沁人心脾,动人心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二次里忙用这两膀力” 的“力”字,唱得很实在。虽有转折,但声音仍然较直;虽有花腔而不显得纤巧,还是一种朴直的风格。“军师爷不信在功劳簿上查一查”这一句,不是京剧中常用 的七字句十字句,而是一种不规则的多字句。谭富英唱得有快有慢,安排得很适当,听起来很入耳。这一段〔快板〕的速度不算太快,唱得流利晓畅、沉着痛快。


    IP属地:河北2楼2024-12-23 04:08
    回复
        在《战太平》里,谭富英扮演的大将花云是那样的勇敢和刚强:他被陈友谅俘虏以后宁死不屈,并且在法场上还挣脱铁链,负伤格斗,力杀多人,最后自刎而死。谭富英的扮相英武大方,以他熟练的武功和高亢的唱腔,成功地塑造了花云忠贞坚定的形象。在《战太平》里有一段〔西皮原板〕转〔快板〕的唱腔。这是花云在被俘以后游街的时候唱的。这一段〔原板〕比一般〔原板〕的速度要快,整个曲调都比较高扬,表现了花云的忠烈气概和激昂情绪,带有悲壮的感情。后面的〔快板〕更如行云流水,万马奔腾,一个字追着一个字地唱出来,一气呵成,痛快淋漓;虽然唱得很紧迫,但是并不显得局促。由此可以看出谭富英唱〔快板〕时吐字和用气的功力。
        谭富英唱〔快板〕,确实有他人所不及的独到之处。在《群英会》里,他扮演鲁肃。在“借箭”一场戏里,对诸葛亮唱的四句〔西皮快板〕唱得非常风趣有味。这四句〔快板〕是在两个地方唱的。这个时候,鲁肃又气又急:气的是诸葛亮不该为造箭夸下海口,立了军令状;急的是到时候交不出箭来,诸葛亮就要送命。鲁肃是个忠厚老实的人。这四句〔快板〕出口和收音都特别干脆,节奏感很明显,每个字都像蹦出来的一样,急促飞快,但又字字清楚,毫不含混;尤其是最后的收音,戛然煞住,很能表达出鲁肃当时那种气和急的心情以及他那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这两处〔快板〕,前两句唱词是:
        这件事乃是你自作自受,
        为什么苦苦地埋怨不休:
        后面两句唱词是:
        一桩桩一件件安排已就,
        请先生到江边即刻登舟。
        以上两处〔快板〕,都是鲁肃在诸葛亮唱完〔摇板〕以后唱的。马连良扮演的诸葛亮和谭富英扮演的鲁肃堪称双绝。这两位艺术家的表演真是珠联璧合、妙趣横生。马连良唱的〔摇板〕抑扬顿挫、徐缓曲折,与谭富英唱的〔快板〕一对照,鲜明生动、相映成趣。他们把鲁肃的气急败坏和诸葛亮表面上装作忧愁而实际上是胸有成竹的机智狡黠,表现得何等生动!
        谭富英还擅长扮演善良谆朴而又带一点呆气的书生,比如《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的范仲禹。《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是繁难复杂、唱做都很吃重的戏,也是谭派名剧。谭富英在戏里,不仅把许多复杂的身段演来举重若轻,而且唱得也很出色。
        范仲禹在丢失妻儿之后,寻找到葛登云的太师府中,向葛登云索还妻儿。葛登云用花言巧语哄骗这个老实的书呆子。范仲禹相信了葛登云的谎话。这时候有一段范仲禹向葛登云表示歉意并对他诉说自己的痛苦心情的〔二黄原板〕,整段唱在不安中带着凄凉伤感的情绪,把范仲禹当时十分悲伤和神情恍惚的状态完全表现出来了。一开始,“我本是一穷儒太烈性,冒犯了老太师府门庭”两句,唱得坦率、恳切、一片真诚;“棒打鸳鸯两离分”一句的“两离分”三个字行腔一甩再甩,加强了凄凉婉转的情绪。
        《洪羊洞》是谭富英的祖父谭鑫培的拿手剧目。他去世以前的最后一次演出就是唱的这出戏。当时,正是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候。有一次,广东督军陆荣廷到北京来,北洋军阀为了拉拢他,要举办一个盛大的堂会欢迎他。谭鑫培那时候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而且还有病在身。北洋军阀逼他去唱堂会,谭鑫培坚决不干。北洋军阀就命令北京的警察总监派人抓谭鑫培来登台演戏。谭鑫培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抱病登台,唱的就是《洪羊洞》。据说谭鑫培抱病上场,演的又是病危的杨延昭,唱得悲伤凄婉,声泪俱下。这大概也是谭鑫培在军阀淫威之下自己悲痛感情的流露吧!唱完这出戏以后,谭鑫培又病又气,不久就去世了。值得庆幸的是,谭鑫培遗留下来一张《洪羊洞》里〔二黄快三眼〕的唱片。他灌的这张唱片由著名琴师、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操琴。这两位艺术家的合作真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精彩异常。可惜因为当时唱片的容量有限,谭鑫培在“以假成真”一句后面少唱了两句。
        谭富英唱的《洪羊洞》继承了谭鑫培的传统,又吸收了余叔岩的一些特点。“病房”一场里有一段〔二黄快三眼〕,因为是杨延昭向八贤王叙述得病的情由,所以没有什么大腔,速度和〔慢板〕相近。谭富英唱得朴实大方,感情真切。“三更时梦见了年迈爹尊”一句,行腔低回悲怆,把杨延昭病中的忧伤情感完全表达出来了。
        《空城计》是谭富英的拿手好戏之一。这出戏是由谭鑫培和他唱红了的。谭鑫培对《空城计》有许多革新创造。比如,按照老的演法,在马谡失守街亭以后,诸葛亮一上场要唱“叹炎汉四百年大数已尽”等十二句〔原板〕。这段〔原板〕安在这里很不合适,它既与前面《失街亭》里的“两国交锋龙虎斗”一段〔原板〕雷同,又会影响到后面城楼上唱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大段〔西皮慢板〕。因此,谭鑫培就大胆地删去了这十二句〔原板〕。诸葛亮上场时只念“兵扎祁山地,要擒司马懿”两句。这样一改就精练多了。后来的老生唱《空城计》都是走谭鑫培的路子。谭富英继承谭鑫培的传统,演唱《空城计》颇负盛名。城楼上的那段〔西皮慢板〕,他唱得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而观众却能领会到,在诸葛亮看来平静的外表下,心里正压抑着一股不平静的火焰。接下来唱的一段〔二六〕是快速度的,和〔慢流水〕的尺寸差不多,唱得昂扬自信,而又带着一种捉摸不透的幽默情趣,表现了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压城大兵洒脱自如的神态。
        《捉放曹》也是谭富英的代表剧目之一。其中的一段〔西皮慢板〕,是陈宫在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并且说出“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以后唱的。这时候的陈宫发现自己看错了人,既埋怨自己,又痛恨曹操,心情是很矛盾和烦闷的。这段唱完全是陈宫的内心独白,因此,迂回曲折的大腔较多。谭富英唱得很有感情。这段唱用的是“发花”辙,最适合于谭富英演唱。他充分发挥了口腔共鸣的特长。另外,“我先前指望他”的“他”字和“必须要劝解于他”的“解”字,都很能体现谭富英演唱艺术的特点。
        谭富英曾经和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长期合作,演出过很多精彩的剧目。在这四位艺术家合作的《赵氏孤儿》里,每个人都有精彩的唱段,比较恰当地表现了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也发挥了他们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谭富英在这出戏里扮演忠心报国、嫉恶如仇的老臣赵盾。在一个月黑星残的深夜,赵盾独自来到后花园焚香祷告。这时有一段〔二黄〕唱腔,表现这位忠心耿耿的老丞相忧国忧民的心情。按照一般的唱法是先内唱〔导板〕,出来唱一句〔回龙〕,然后转唱〔原板〕。这种板式和安排,在这里不大合适,因为按照京剧传统的习惯,演员唱完〔回龙〕之后,必须接〔长锤〕。这种锣鼓的节奏和情调,与心事重重、忧愁烦闷的赵盾心境不够和谐;同时赵盾唱完“耳听得梆声响三更三点”之后,是慢慢走进花园,然后跪下焚香,站起来以后向天祷告,才开始唱的。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锣鼓来衬托和配合。所以,谭富英的这段唱,先是内唱〔导板〕“今夜晚月不明星光暗淡”,然后出场接唱〔散板〕“我赵盾为国家心内忧烦”。谯楼鼓响后,又接唱一句〔散板〕“耳听得梆声响三更三点”。下面接锣鼓〔撞金钟〕,直到烧香、叩头、起身,锣鼓停住,接唱〔碰板〕转〔原板〕。这样不但衔接紧凑,情绪连贯,而且别致新颖,符合剧情。
        谭富英是继承和发展谭派艺术很有成就的艺术家。谭派艺术源远流长,在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谭富英之前,有他的祖父谭鑫培、父亲谭小培;谭富英之后,有他的儿子谭元寿、孙子谭孝曾。谭氏一门,五代老生,一代传一代,相传不绝。这是京剧史上的一段佳话。实际上,学习、继承谭派艺术的除谭门子弟之外,早已有各家各派。可以相信,在以后京剧发展的道路上,有成就的艺术家们,一定会使谭派艺术革新、创造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古老的京剧艺术在新的时代放出新的光彩。


        《戏曲群星》(二) 广播出版社1982年8月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4-12-23 04:09
      回复


        IP属地:上海4楼2024-12-23 22:36
        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12-24 14:09
          回复


            IP属地:上海6楼2024-12-24 1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