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9,558贴子:2,649,416
  • 21回复贴,共1

菲律宾人直接把操南岛语的o3-n6 或o3等于中国人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24-12-22 09:24回复
    有没有很眼熟 几乎等同 满蒙 日韩 眼中o3等于汉人的概念一样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24-12-22 09:25
    收起回复
      蛮子D南阴魂不散,天天在群里骂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22 09:54
      收起回复
        根据FTdna,菲律宾O1a 20%左右
        O1b 4%
        O2 38.82%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22 10:43
        回复
          正常。国内基本也把C北等同于蠓蛄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12-22 11:12
          收起回复
            东南亚的o是非主流的o,这一点搞不明白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22 11:15
            回复
              所以他们的语言也是非主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22 11:16
              回复
                国内C南大明,国外C北蒙古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22 11:30
                回复
                  印度尼西亚O1b百分之70就少,还O3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12-22 13:24
                  回复
                    全世界都是这样的。没有哪个国家不大字母归类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22 14:43
                    回复
                      【中国简史15】殷商王室的起源地和人种问题
                      在考古学引入中国以前,历史上最权威的商代记录,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看到这个名字,你也许会立刻有疑问,商、殷、殷商到底是啥关系?为什么我们叫商朝,而司马迁叫殷朝?
                      不要以为这是个无聊的问题。研究殷商历史的唐际根说,他的北大老师刘旭去世前,专门打电话咨询这个问题。唐际根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商”为国号,本意为石磬发出的高雅声音。周人灭商以后,从成王时开始称其为“殷”,大概有蔑视之意。司马迁不知其中蹊跷,延续了周人称呼。
                      其实不仅司马迁称殷,你看看《论语》就会知道,作为商王室后裔的孔子,也是多称“殷人”“殷礼”,从没有说过“商”。
                      许宏的看法不太一样,他说一般认为“商”源于地名,晚商用以自称殷墟及其周边,叫“大邑商”或“天邑商”,至于早商叫什么,目前不知道。这与唐际根强调商人一直以“商”为国号明显不同。许宏还介绍说,日本学界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称“殷”,而中国学界多遵从甲骨文称“商”,有时候也合称殷商。
                      商是儒家传说中的上古三代之一。两千多年来,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历史学家,都只闻其声而不见其物。直到1899年,北方大闹义和团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才将商代遗物引入学界眼帘。
                      早期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中,以王国维成就最大。1917年,王国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利用甲骨文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商朝记载,并订正了一些错误。从那个时候起,对商代的学术研究才走入正轨。
                      屈指算来,学术界对于商代历史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商代都城、宫室建筑、神灵观念、祭祀礼仪、丧葬礼制、社会结构、手工生产、衣食住行等。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团队,还根据考古挖掘和文物研究,复原出了一幅商代王后妇好图像。
                      不过,一百多年来,真正牵动人心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商朝王族的来源,一个是商朝王族的人种。
                      殷商是上古承夏启周的一代,确定殷商来源有助于理清夏周来源。不过,先秦文献仅仅提到商汤始居亳,而没有具体说亳在何地,这就为后世两千年大争论埋下了伏笔。从司马迁开始,有的人认为亳在关中,有的人认为亳在河南,即使认为在河南的,也分成两派或三派。
                      大约从清代开始,亳在东方的说法渐渐占据上风。等到民国初年,王国维确信亳即河南商丘,而考古学界又挖掘出殷墟,“殷商起于关中说”几乎被集体抛弃,多数学者都向东方寻找殷商源头。他们的争议,主要是殷商源头到底“东”到什么程度。
                      不过,随着殷墟人骨的出现,“殷商源于东方说”很快便遭遇挑战。主持殷墟挖掘的李济很早就怀疑,殷墟遗骨中存在高加索人种;西方学者Carl Hentze、Herrlee G. Creel、Florance Waterbury等人,则分别从民族学和神话学角度,推断殷商王族来自东北通古斯人群。
                      这意味着殷商王族起源问题再起波澜,又增加了“东北说”、“西亚说”。
                      195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家Carleton S. Coon,根据殷墟考古资料判定,安阳头骨标本可能是梦蒙古种和白人种的混合。甲骨文专家李棪说,Coon后来专程到台湾观察和测量殷墟头骨,提出了更详细的判断:安阳头骨包含现代中国北方人种、蒙古人种以及两具北欧人种。
                      受惠于当时台湾与美国交流频繁,负责整理殷墟人骨的杨希枚,1963年专门赴美学习骨骼测量知识,并利用Smithsonian Justitution所藏人骨,对殷墟人骨进行鉴别和分类。比较的结果,让他惊喜而震惊。
                      根据李棪转述,杨希枚的初步结论是,安阳头骨由不同成分的人种组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朝王族是异族,因为这些安阳头骨几乎都出于王陵大墓外的小墓,而且生前被杀作人牲。进而言之,这些来自不同种族的人骨,应该是殷商抓来的俘虏。
                      1970年,杨希枚将殷墟西北岗人骨整理为系统的报告,发表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这个报告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学界此前的认知。根据这个报告,西北岗共计出土了398具头骨,30具无法确定出土墓葬,剩余可确定的头骨中,323具来自大墓周边的小墓葬,也就是人牲或人殉。大墓中主人骨骼与陪葬者混淆,已经无法辨识哪些是殷商先王的骨骼。
                      杨希枚将可识别的西北岗殷墟头骨分为五组,第一组是类古典蒙古人种,如布里亚特人和楚科奇人;第二组是类海洋类黑人种,如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第三组是类高加索人种,如英美人;第四组是类爱斯基摩人种,第五组没有被明确归类,有点接近波利尼西亚人种。
                      以上五组头骨中,第一和第四组可合称蒙古人种,共计70具;第二组海洋黑人种共计40具,第五组50具,第三组最少,只有两具。总起来说,这些西北岗殷墟人骨,主要是类北亚蒙古和类黑人种属,兼具少量高加索人种。
                      杨希枚在这份报告中,特别指出所分析的头骨并非殷商王族,不能作为判断殷商王族人种的依据,但是陪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2-23 10:39
                      回复
                        N6目前来看是典型的东部族群,在汉本遗址大量存在,现在的台湾原住民里也有,东南亚南岛人的N6应该还是台湾路线迁徙的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2-25 1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