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要
康德在第二版序言的开篇直接点出本书的目的和方
法:
(一)判断理性知识的科学性
理性的那些知识是否在科学的道路上进行,可以通过其后果来判断。
如果理性的努力无法产生可靠和系统的成果,则说明其方法出了问题。
(二)对非科学道路的批评
康德指出了三种非科学的道路,导致传统形而上学无法成为科学:
1.准备工作看似充分,但一旦达到目的却陷入僵局。
2.为了达到目标不断调整和选择路径,方向不明。
3.合作者目标一致,但无法协调一致。
(三)未经深思的理性目的最终徒劳
康德认为,理性常常未经批判性反思就盲目追求某些目标(如灵魂不朽、宇宙起源、上帝存在)。
由于缺乏合法的认识论基础,这些努力最终不得不被视为徒劳而放弃。
二、核心概念与分析
(一)科学的道路
康德所谓的“科学道路”不仅要求逻辑自洽,还要求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科学的知识必须是通过严格的批判和系统化的过程获得的,而不是盲目假设或随意推理。
(二)“从后果中判断”
指理性活动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可以通过逻辑推演的结果来检验,这种判断包含两层含义:
1.逻辑自洽:理论内部没有矛盾。
2.真理性:理性(主观)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性。
(三)对非科学道路的批判
康德提到三种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可能指向如下学派:
1.僵局型:经院哲学的神学论证,表面完备但缺乏实际推动力。
2.方向不明型:经验论者(如洛克、贝克莱),在认识论中不断调整假设却无终极答案。
3.不协调型: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笛卡尔与洛克),尽管目标一致,但方法互相冲突。
(四)未经深思的徒劳目标
理性会自然追求一些超越经验的目标,但如果不批判性地反思这些目标是否合理,就会陷入无意义的争论:
1.灵魂的不朽:笛卡尔式的灵魂论证缺乏经验基础。
2.宇宙的整体性:无限与有限的二律背反无法解决。
3.上帝的存在:传统的本体论和因果论证明都缺乏普遍有效性。
三、康德的主张:批判理性,设定边界
康德的核心任务不是全盘否定理性,而是为理性找到合法的边界和正确的道路。
(一)理性的越界
康德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败在于试图超越经验去探讨“自在之物”(如灵魂、上帝),这是理性无法企及的领域。
(二)批判的意义
1.澄清问题:康德希望通过批判方法明确理性的合法目标。
2.科学化形而上学:让形而上学摆脱徒劳无功的争论,成为一门科学性的学问。
3.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前提
必须在经验范围内进行,或者通过批判反思,明确那些超越经验的理念(如灵魂、上帝)的功能与意义,而非盲目论证其客观存在。
四、总结与评价
(一)总结
康德在序言的开头通过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即通过“批判”方法,为理性设立边界,重建形而上学的科学性。
他认为,未经深思的理性目标(灵魂、宇宙、上帝)最终徒劳无功,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在于缺乏对理性能力的批判性分析。
(二)评价
康德的分析为后续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反思理性的方法和边界,他重新定义了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任务。
然而,这种方法的复杂性和理论深度,也使得他的哲学对后人提出了更高的理解门槛。
康德在第二版序言的开篇直接点出本书的目的和方
法:
(一)判断理性知识的科学性
理性的那些知识是否在科学的道路上进行,可以通过其后果来判断。
如果理性的努力无法产生可靠和系统的成果,则说明其方法出了问题。
(二)对非科学道路的批评
康德指出了三种非科学的道路,导致传统形而上学无法成为科学:
1.准备工作看似充分,但一旦达到目的却陷入僵局。
2.为了达到目标不断调整和选择路径,方向不明。
3.合作者目标一致,但无法协调一致。
(三)未经深思的理性目的最终徒劳
康德认为,理性常常未经批判性反思就盲目追求某些目标(如灵魂不朽、宇宙起源、上帝存在)。
由于缺乏合法的认识论基础,这些努力最终不得不被视为徒劳而放弃。
二、核心概念与分析
(一)科学的道路
康德所谓的“科学道路”不仅要求逻辑自洽,还要求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科学的知识必须是通过严格的批判和系统化的过程获得的,而不是盲目假设或随意推理。
(二)“从后果中判断”
指理性活动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可以通过逻辑推演的结果来检验,这种判断包含两层含义:
1.逻辑自洽:理论内部没有矛盾。
2.真理性:理性(主观)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性。
(三)对非科学道路的批判
康德提到三种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可能指向如下学派:
1.僵局型:经院哲学的神学论证,表面完备但缺乏实际推动力。
2.方向不明型:经验论者(如洛克、贝克莱),在认识论中不断调整假设却无终极答案。
3.不协调型: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笛卡尔与洛克),尽管目标一致,但方法互相冲突。
(四)未经深思的徒劳目标
理性会自然追求一些超越经验的目标,但如果不批判性地反思这些目标是否合理,就会陷入无意义的争论:
1.灵魂的不朽:笛卡尔式的灵魂论证缺乏经验基础。
2.宇宙的整体性:无限与有限的二律背反无法解决。
3.上帝的存在:传统的本体论和因果论证明都缺乏普遍有效性。
三、康德的主张:批判理性,设定边界
康德的核心任务不是全盘否定理性,而是为理性找到合法的边界和正确的道路。
(一)理性的越界
康德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败在于试图超越经验去探讨“自在之物”(如灵魂、上帝),这是理性无法企及的领域。
(二)批判的意义
1.澄清问题:康德希望通过批判方法明确理性的合法目标。
2.科学化形而上学:让形而上学摆脱徒劳无功的争论,成为一门科学性的学问。
3.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前提
必须在经验范围内进行,或者通过批判反思,明确那些超越经验的理念(如灵魂、上帝)的功能与意义,而非盲目论证其客观存在。
四、总结与评价
(一)总结
康德在序言的开头通过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即通过“批判”方法,为理性设立边界,重建形而上学的科学性。
他认为,未经深思的理性目标(灵魂、宇宙、上帝)最终徒劳无功,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在于缺乏对理性能力的批判性分析。
(二)评价
康德的分析为后续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反思理性的方法和边界,他重新定义了形而上学的意义和任务。
然而,这种方法的复杂性和理论深度,也使得他的哲学对后人提出了更高的理解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