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吧吧 关注:33,066贴子:91,957

求助:关于“佛”的一些不理解的地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学几百人发展下来,规模逐渐壮大,对于新入门小白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纯求解。有错误欢迎指正!
①既然佛讲无欲无求,那人们修功德,是否是有所求。
②佛讲人人平等,那为啥释迦牟尼是佛的领袖,还要分上下级。
既然人人平等,人为什么要拜佛,而不是佛拜人。
③佛讲因果,今生做好事,来世入好轮回。那为啥不今生做好事,今世就给出正向反馈呢。来世的事谁说的清的,是不是自我安慰呢?许多人把过的不好的人说是上辈子的报应,把过的好的人说是上辈子做了好事。会不会过于武断(这么说是否有理论支撑)
③信佛信的是信“心”,还是真有【佛】存在过呢,真有人见过真实的佛吗?或者说佛是存在于理论是激励人前进,鼓励人们做善事的一种信念?还是佛真实存在于宇宙某个未知空间领域,只是我们感知不到?
④新佛的人是否认同唯物主义。如果认同唯物主义是否自相矛盾
纯是不理解。如有冒犯之处还请见谅。脑洞可能有些大,如有冒犯还请见谅。欢迎理性讨论。最好是有【理论或者例子支撑】,而不是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空话。也是让我或者其他佛门小白对佛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再次感谢🙏🏻🙏🏻🙏🏻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17 23:46回复
    第一,佛菩萨是没有烦恼的,。修功德最终只为成佛。
    第二,在家人不能行出家人的事,出家人不能行圣者的事,所谓的上下级是从功德的殊胜与成就来分,再次申明一点:已成就者是没有烦恼与痛苦的……
    第三,因果的成熟时间有各自的因缘,有快有慢,比如种一些蔬菜就几十天,如果种的是金丝楠就几十年等等等等……
    第四:缘起空性的智慧除了佛,这世间谁也讲不出这种深奥究竟的理论。
    第五,万法都是缘起空性,世间人造的一切理论都是以分别念臆造,并不究竟。佛说的一切的经典都是智慧的流露,意识早已灭尽(也就是不会起念头),圆满了一切智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18 00:23
    回复
      ——
      因于众生,欲海浮沉,苦乐永缚,心生大悲。
      因于大悲,慈悯万灵,寻求解脱,心生菩提。
      因于菩提,离诸万象,永断贪痴,证入正觉。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
      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这是修行总纲,下面是翻译:
      关注自己内心,熄灭内心贪嗔痴欲望,
      安定内心,心不染尘。
      澄神真静,慎勿外缘,净照八识。
      得见自己如如不动的生命本来面貌(般若)。
      反复照见自身清净本心,外想不入,内想不出,心不跟随眼耳鼻舌身感知而动,拴住心猿,锁住意马。
      心定能够生慧,明悟一切烦恼根源是自己内心的贪嗔痴。
      最终明悟生命真相(般若),
      自己一切烦恼顿消(波罗蜜)。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18 08:34
      回复
        -------------
        清静是心灵的底色,平淡是生活的底色。
        那么空是什么?
        空,就是世间一切可见可知可感的有的底色。
        有即是色。
        包含一切,森罗净泓。
        有在空里,空在有外。
        非空非有,空有一体。
        有即是色,色从空生。
        波从水起,波息水存。
        色从空生,色灭空存。
        波即是水,色即是空。
        空色不二,空即是道,色即是道。
        空就是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大道,就是遁去无形的一。
        三界之上,梵炁弥罗。
        上极无上,天中之天。
        郁罗萧台,玉山上京。
        渺渺金阙,森罗净泓。
        玄元一炁,混沌之先。
        宝珠之中,玄之又玄。
        开明三景,化生诸天。
        亿万天真,无鞅数众。
        旋斗历箕,回度五常。
        巍巍大范,万道之宗。
        大罗玉清,虚无自然。
        玄元一炁,就是先天一炁,就是大道本体,诸天万界都在里面。外形就是一个宝珠。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虚怀若谷,心灵空灵虚静,可以感通大道本体:玄元一炁,也就是先天一炁。此为造化万物的母炁,得母炁,自然有子炁出玄关入肉身丹田之中,此为出玄入牝。牝为命根蒂,也就是肉身的下丹田。子炁从玄关一窍内出来,入下丹田牝府之中,从此性命交修,性定命住,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心灵就是连通万物先天母炁的门户。母炁实实在在存在。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先天子炁绵绵不绝,如烟似雾。打坐杳冥之间可见虚白朗耀,若白云。即是虚室生白等验证的来历。不同人有不同观感。保精固气,吝啬自身精气神,不要勤于好神费力之事。自然入道安康。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性与命的关系:
        心定炁住,炁住神全,神全形固。
        ——出自玉清胎元内养真经。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18 08:35
        回复
          1.真正明心见性了就明白,你求什么都是无所求,你欲什么都是无所欲,所求功德,求福报,求各种成就,只是以幻破幻。
          2.众生平等,见性了就知道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在灵魂物质上,本质没有区别,因为灵魂物质本身就不是真的。只是有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怎么回事而已,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真心?如果执着于灵魂物质,那就在灵魂物质上有差别,但是开始明心的修行人,明白这只是迷悟上的差别。为什么要拜佛呢?尊敬信仰,与佛相应,获得佛的加持,能成就一些利益,有些人念佛念咒,求财富外貌以及各种方面的这种利益。这种是先以利诱而后令其入佛智,先解决众生的痛苦问题,解决这些业力,使他们获得成就,然后使他们相信慢慢追求智慧解脱。
          3.我很少看关于佛经上讲这种因果的经,以我自己修学的来看,这世间的人都有一种恶报。大部分这种业力比较重啦,会使做的善恶业报先不显现,等到严重的时候再显现,比如说,得癌症死的凄惨或者是,投不好的胎。这种事已经积重难返了。如果是个修行比较好的人,他说的话,做的事有这个因,很快就会在现实中应验。他做的好事很快会得到好报,他做的坏事也很快会得到恶报。如果有专门修脉轮达到一定境界,做好事了就会增加身体健康,很舒服很开心,做坏事啦,对不起别人啦,让别人伤心啦,就会心发凉,发痛,甚至心绞痛。这是一种提醒,修行高的,做好事多的,业障轻了。善恶业报就比较明显。这辈子过得好的,出身比较好的一定是有因缘的,但是这辈子发财的不一定。这辈子有钱,要么前生有过这种善缘付出,要么这辈子就是瞎搞,造了很多业债从别人那里夺来的。要么是这辈子行善,然后呢,慢慢积累通过自己努力付出获得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18 11:06
          回复
            4.唯物和唯心这些理论都抛到一边,应该说不用执着于这个。因为我们是以自己实际的修行去验证,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实际的证明。其实没有真正看到这个世间色的本质,就是世界一切存在的就是物质,这个世界的众生基本上都会执着于色。你看到眼前的一切,你肯定认为有什么真实存在的呀。要么认为这个物质是真实存在的,要么认为你自己的这个灵魂见到这些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说有你的灵魂,这种想象出来的。本质上都是存在一个这种实体,要么是物质上的实体,要么是灵魂上的实体。佛教不被物质或者灵魂,或者诸般邪见所束缚。而是要真正的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18 11:11
            回复
              佛教说的是万事有因果,你受苦就是有因,所以为了少受苦,就少作孽,无所谓现世还是来世。佛教认为一切物质即色相均是念起所生,都是虚妄。本体都是空性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18 11:35
              回复
                1.求功德也是求,这个求是好事,能带动大家积极向善。
                2人人平等,说的是不要看钱和权,名声等。人的性格高低,本事多少,善德多少这些还是要分高低。
                3现在的因果理论有问题。
                4有佛,需要自己实践才能相信。等你修的高了就知道了。
                5唯物主义或是扭曲,或是皮毛,或是解释不通。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什么力让这么大的地球绕着它转的?唯物主义解释不通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18 11:39
                回复
                  提问1、既然佛讲无欲无求,那人们修功德,是否是有所求。
                  回答1、 无欲无求是终极目标,要达到无欲无求,你首先要有欲有求,但这个有欲有求要与你的个人实力,你的心理承受力,你的认知高度相匹配。匹配后,你才能始终保持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状态,然后你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更高的无欲无求这个目标。
                  举例:就像你要过一条大河到对岸去,没过河前是需要船的,这船就是佛法。等你过去河到了对岸后,你还会背着这船走路吗?当然是不需要了。学佛人成佛后,是要抛弃佛法的,甚至要把心里最仰慕的那个释迦牟尼也干掉,否则,你心有挂碍,如何无欲无求呢?所以心经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2-18 21:26
                  收起回复
                    提问2、 佛讲人人平等,那为啥释迦牟尼是佛的领袖,还要分上下级。
                    回答2、佛讲的是佛性的平等,即,人人都有成佛的基因,只不过有的人聪明悟性高,走了捷径,成佛的速度很快。有的人悟性差,笨得很,所以绕了远路,用很长时间才能成就。
                    这里的人人平等,不是社会层面的平等。是灵性的平等。它不象基督教那样认为上帝最大,人最恶,这一上来就把人超凡入圣的路都堵死了。
                    在世俗社会讲平等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分强弱,又都困于衣食住行,为了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难免会出现强者恃强凌弱,弱者委曲求全的问题,如何讲平等呢?人与人之间又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前世今生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有好有坏,表现在外的,如家庭中的家暴与溺爱,如学校里的团结友爱与校园霸凌,如单位里的勾心斗角与上下一心,如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与彼此攻伐。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18 21:39
                    回复
                      提问3、佛讲因果,今生做好事,来世入好轮回。那为啥不今生做好事,今世就给出正向反馈呢。来世的事谁说的清,是不是自我安慰呢?许多人把过的不好的人说是上辈子的报应,把过的好的人说是上辈子做了好事。会不会过于武断(这么说是否有理论支撑)。
                      回答3、 佛教的因果论,全称为三世因果论。三世就是前世,今世,来世。佛教的因果,有4个类别:
                      (1)时报俱定——报应的时间已经定好了,不可更改。比如杀人犯罪大恶极,被人当场抓住,民愤极大,法律已经判决,某年某月某日枪毙。
                      (2)时定报不定——还是上面的例子,杀人犯已经被定罪准备秋后问斩,但后来案件出现了反转,比如他是为人顶罪,或者他是被冤枉的,又或者他有立功表现,于是又把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
                      (3)报定时不定——有人做了坏事,但是他做得很隐秘,有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现。又或者他家大、业大、势力大,无人敢惹,又黑白通吃,那他虽然做了坏事,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马上受到制裁。
                      (4)时报俱不定——比如说,有人一生行善,临老因为某件事犯了糊涂,突然就做了一件恶事。他本来可以因为一直行善有个好因果的,结果因为这个恶事的耽搁,那个好因果就迟迟不到了。反之,一个人如果一生作恶,突然有一天悔改了,拼命的弥补被他伤害过的人,那么这个仇怨就会因为他的这些弥补从而从仇杀转变为轻一点的辱骂或殴打,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如鲁智深。
                      但是现在的世人,有一个通用的毛病,他们讲究今世仇今日报,绝不拖到十年后,他们才不信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话。这种心态的人,特别的好勇斗狠,特别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只想快速见到结果,不想要那个过程。这个毛病,又恰恰是从西方人那里学来的,比如说,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先享受了再说吃苦。是这么个心态的人群。这种人如何能认可因果论的4个种类呢?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2-18 22:03
                      回复
                        提问4、信佛信的是信“心”,还是真有【佛】存在过呢,真有人见过真实的佛吗?或者说佛是存在于理论是激励人少林前进,鼓励人们做善事的一种信念?还是佛真实存在于宇宙某个未知空间领域,只是我们感知不到?
                        回答4、 佛,就是觉悟。就是人在遇到外界的诱惑时,你能做到清醒而不被迷惑。面对是非对错的抉择时,你能走正道而不走邪路。身处邪恶污秽之地时,你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不与恶人同流合污。以上,在佛教里被简称为: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些,是对有文化有理性的人说的。
                        但是,佛教面对的受众,没有文化又特别迷信的人也有很多,你跟他们讲上面这些话他们既听不懂,也理解不了,但他们却非常喜欢搞崇拜,所以,佛教根据他们的根性,设置了拜佛法门。而拜佛法门的原理是,当他们因为无比崇拜佛祖时,他们就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佛的身上,专注一心。所以,在他们的眼里,佛又是真实的,是他们仰慕的对象,是激励他们努力向善的榜样。
                        这是佛教修行的两条道路,一条教给有文化有理性的人,告诉他们佛就是自己的心,心能修得清净,自己就是佛,不必拜什么偶像。一条是教给没文化的人的,告诉他们,照佛说的做,一定能成佛。因为觉得佛是高贵的,完美的,至高无上的,所以这些没文化的人也会因这仰慕而专注一心,杂念不生。所以,有文化人修的心,与没文化修的佛,其实是一个目标,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修行道路不同,目标却一致。所谓殊途同归,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2-18 22:54
                        回复
                          提问5、 信佛的人是否认同唯物主义,如果认同唯物主义,是否自相矛盾。
                          回答5、 你说的唯物主义是哪一种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有分类的,一种叫机械唯物主义,一种叫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教条主义,如何理解教条主义呢?比如成语:刻舟求剑。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哲家的理论,它有3个核心论点: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否定之否定,量变到质变。马哲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合二为一的解决问题。
                          如果站在佛教的立场看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单纯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马哲非常类似于我们佛教的缘觉道。即,借助外缘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并借助外部世界的内在规律来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超越自己。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2-18 23:35
                          回复
                            秃驴吗?嗯,我是牛鼻子,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2-19 09:32
                            回复
                              譬如你是一个大乘佛教徒,被缅甸、泰国的黑恶势力抓了,死路一条,一个国家哪里人人信佛呢?一个组织里,派不信佛的那个宰了同信仰者,也不奇怪。一个地方政府想要拆庙,舆论攻击禅师有道德缺陷,说他谈钱,然后派不信佛的人去拆就可以了。
                              佛告目连:于是三千大千世界,东北方去此四十二四方大域,有别大界,名曰志危。
                              其土人民,淫怒痴盛。弊恶悭贪,手执刀杖。无信嫉妒,犯戒嗔恚。多为徙倚,懈怠慢突。放心恣意,而不安详。计有吾我,贪人寿命。复无智慧,不知时节。不晓羞惭,志性卒暴,而无恭敬。彼土众生,颜貌变恶,下劣卑贱。相求长短,欲相危害。喜相骂詈,诽谤相言。风雨不时,邪辞相教。其地坚鞕,粗恶之瑕。荆棘污秽,周布土境。
                              斯诸人民,形体颜貌,似冰麻油,草木蓝色,衣服丑陋,饮食粗恶,贫穷困厄,土石七凶,人民憍念。是天宫殿,人民之党。若得财宝,悉没王藏。彼土人民,遭众罚厄。加之杖痛,一类无差也。
                              佛言:目连!彼土人民,勤苦之患,现在如是。假使命过,终没之后,悉堕地狱、饿鬼、畜生。
                              其佛名曰“心念愍哀如来、至真、等正觉”。讲说经法,现十八变,而演典籍。七百岁中,无有一人,受法教者。其佛世尊,不以懈厌,兴发大哀,益加演经。
                              其佛若入郡国县邑、邦域村落,人民见之,皆共骂詈诽谤,毁辱唾贱,瓦石打之。彼如来尊,欲开化故,亦不退止。
                              时佛复于七百岁中说经,八十四垓人,皆得罗汉,得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各各亦复八十四垓,悉于一日,出作沙门,受成就戒。
                              一切学者,及不学者,于三月竟,不乐余谈,一日之中,皆般泥洹。
                              又其如来,续存处世,复有五人,学菩萨乘,宿有余衅,生彼佛土,遭勤苦恼,佛为说经。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4-12-19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