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156贴子:298,718
  • 7回复贴,共1

关于北元问题此书观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北方国丛书系列。
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明军进逼通州,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偕后妃太子百官由大都出走,北徙上都。对于北迁后的元朝政权,明朝称之为元、故元、残元等;《高丽史》中称之为“北元”,后来北元这一称号被普遍接受。“北元”一名最早见于朝鲜人郑麟趾《高丽史》:“丙戌,北元中书省及太尉丞相奇平章遣使来聘。”[lbk]lbk[rbk]1[lbk]rbk[rbk]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北元”这一史学概念的使用范畴却众说不一。争论的焦点就是“北元”是指1368—1388年这二十年的蒙古,还是指1368—1635年这二百六十多年的蒙古。第一种观点认为:“北元”应适用于脱古思帖木儿败亡而止,即1388年,此后大元国号已取消,仍称蒙古。元廷虽然离开大都,向北方迁徙,但完整的统治机构和相当的军事力量仍然保持着。当时,在辽东地区的元朝势力主要有“元丞相也速以余兵遁大宁,辽阳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驻兵开原,洪保保据辽阳,王哈剌不花团结民兵于复州,刘益亦以兵屯得利嬴城,高家奴聚平项山”。[lbk]lbk[rbk]2[lbk]rbk[rbk]而辽阳行省平章政事纳哈出“聚兵金山,畜牧藩盛”,“拥数十万众屯金山”。[lbk]lbk[rbk]3[lbk]rbk[rbk]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手握十五六万重兵,纳哈出拥有二十余万兵马,云南梁王的兵力也不下十余万人,还有元顺帝本身所掌握的不会少于上述诸部的直属部众。他们不仅握有重兵,而且还控制着东北、陕西、甘肃、云南、岭北等广大的地域。蒙古“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lbk]lbk[rbk]4[lbk]rbk[rbk]北元政权的存在无疑是对明朝的极大威胁,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立即兴师北伐,对北元政权控制的地区进行征讨。北元宣光元年(明洪武四年,1371),北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朝控制今辽宁南部。北元宣光二年(明洪武五年,1372)六月,明军大败元军,明朝夺取甘肃行省。宣光八年(明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元昭宗去世,脱古思帖木儿继位,改年号为天元,继续和明军对抗。北元天元三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攻入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明军征服云南地区。北元天元十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弑杀脱古思帖木儿篡位,“大元”国号不再使用。也速迭儿不久即去世,脱古思帖木儿的长子夺回汗位,称恩克卓里克图汗。他死后,其弟额勒伯克继位。额勒伯克死后,长子坤帖木儿于1400年继位。1402年坤帖木儿被鬼力赤所杀,北元分裂成鞑靼和瓦剌。
特别注明:北元仅指大蒙古国的一个阶段,因为自从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败亡后,蒙语文献中便不再使用“大元”国号。明朝虽承认其独立性,但否认其为元朝的继承者。明人认为明兴代元,元运已终,明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李治安先生指出:“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雄踞燕山脚下的元大都,其地位和重要性似乎超过位于蒙古草原东南边缘的元上都,甚至有以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的看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上都分省’实是朝廷中枢组织‘都省’的核心部分,由于‘上都分省’官员每年扈从皇帝在上都驻留半年左右,‘发号布政,罔不在焉’,从而构成了实际上的全国政治中心。严格地说,元代的上都和大都,至少在政治上是同等重要的,并没有正陪主次之分。因皇帝岁时巡幸,上都和大都是迭为政治中心或留都的。上都和大都,均设有留守司,就是有力证据。”[lbk]lbk[rbk]5[lbk]rbk[rbk]北元天元十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北元皇帝、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被叛臣也速迭儿杀死。关于这位弑汗自立的也速迭儿,《华夷译语》中所载降明的蒙古知院捏怯来的奏报称是阿里不哥的子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史料。当年,蒙哥汗去世,镇守漠北的阿里不哥与控制中原的忽必烈发生汗位之争,结果阿里不哥失败,忽必烈做了蒙古大汗。随后迁都北京,仿汉族王朝模式定国号为“大元”,实行“汉法”,当上了元朝的皇帝。在这个时期,阿里不哥也被忽必烈杀害。忽必烈的所作所为无疑引起了阿里不哥子孙和漠北守旧的蒙古贵族的仇恨。在他们看来,大元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敌。有元一代,尽管忽必烈及其子孙在祖宗根本之地设立行省,实行宗王出镇制度,阿里不哥一系为首的反元斗争持续不断,这就是阿里不哥一派地方势力与元朝中央势不两立的明证。更进一步说,草原贵族认为元朝中央行汉法,任用汉人是背叛了伟大的成吉思汗的事业。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一旦元朝衰落,对蒙古草原的控制减弱,他们就会奋起反元了。[lbk]lbk[rbk]6[lbk]rbk[rbk]北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在位时期,北元政权实力还在,中央还保持着强大的军队,非忽必烈系的各部势力还不敢公然对抗。北元昭宗死后,北元政权不断削弱,特别是捕鱼儿海一战,脱古思帖木儿几乎全军覆没。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弑杀了脱古思帖木儿,夺取了汗位。此时,他要做的就是使走上“歧途”的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回到“正轨”上来。从这点上来说,取消大元国号是必然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15 13:22回复
    这里有一个问题,也速迭儿称汗并取消大元国号约在1390年。为什么明朝方面直到1403年才有关于北元取消大元国号的记载呢?这需要对当时草原地区的内外形势做一下分析。在脱古思帖木儿败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帅纷擎”,战乱频仍,与外界的联系基本中断。当时的明朝在捕鱼儿海战役胜利后,重点亦转向了对内部事务的处理。1399年明太祖撒手而去,朱棣与建文帝同室操戈,是为“靖难之役”。这段时间明实录基本上没有关于蒙古的记载。直到朱棣“靖难”成功,当上了皇帝,才又重新开始了对北部边防的经略,致书蒙古大汗,要求“遣使往来通好,同为一家”,而此时已是1403年了。这时的蒙古大汗恰恰是鬼力赤(他做大汗在1402年前后)。当明朝方面获悉蒙古已去大元国号后,遂有(明史)的“鬼力赤篡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的误载。事实上,“去国号”的不是鬼力赤,而是也速迭儿。[8]
    诚然,在以后的明代蒙古历史上,大元国号还会出现,也先汗、达延汗时期即如此。但是,他们恢复大元国号的举动给明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恰好反映出明代蒙古在大多数时期已取消了大元国号这一事实。[9]
    第二种观点认为:北元一直存在,直到皇太极西征,林丹汗逃至青海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15 13:24
    回复
      死,与明朝对峙两百六十多年的北元至此终结。
      洪武初年,元顺帝北都应昌,犹图恢复中原。明太祖朱元璋连续用兵,逐个击灭了盘踞内地的元残余势力,夺取了辽东、漠南、甘肃等一些地方。以后,永乐初年弃大宁,正统初年弃东胜,天顺间阿罗出等入居河套,明朝与蒙古的疆界,大体上沿燕山、河套、贺兰山以及河西走廊北山一线稳定下来。北元—蒙古保留了元朝版图中的岭北行省以及中书省,辽阳行省的一部分,而元朝版图的其余部分则大体上归于明朝的管辖。北元—蒙古也罢,明朝也罢,都无非是大一统的元朝崩溃以后,在元朝的版图内建立起来的国家;这是一个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历史事实。这一历史事实向人们展示:北元—蒙古是14—17世纪建立在元代中国领土上的一个国家:它和同时的明朝一样,是元朝遗留下来的中国领土上并存的两个政权。[10]
      第三种观点认为:用“北元”来概称1368—1635年的蒙古是不恰当的,还是称为“明代蒙古”为宜。
      至于“北元—蒙古”,则指一个政权的两个阶段。前期从元顺帝“大驾北狩”到脱古思帖木儿被杀。在这一阶段,他们仍坚持大元国号。由于已与原来大一统的元朝无法相比,高丽王朝遂发明了“北元”一词。但是,随着脱古思帖木儿败亡,也速迭儿取消大元国号,改称蒙古,所以直到1635年额哲附清的这段时期只能称为蒙古。[11]
      现在,我们对于“北元—蒙古”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蒙古”在这里明显指国家称号,并不特指蒙古民族。“北元—蒙古”与“金—女真”“辽—契丹”“党项—西夏”有着根本的区别。金与西夏从来就没有以自己的族名来作为国号。对于契丹民族来说,“辽”与“契丹”都曾作为国号,但改换无常。961年称契丹,974年称为辽,928年又称为契丹,而1066年又称辽,并一直延至辽亡。我们如果把这个政权称为“辽—契丹”,则不能准确反映契丹族国家国号的历史沿革。所以我们习惯地称这个政权为辽,它与“北元—蒙古”不能相提并论。此外,作为一种“时代符号”,也只有用“北元—蒙古”才能准确代表14—17世纪这段明代蒙古历史时期。[12]
      在蒙古史编纂学中,能否用“明代蒙古”代表14—17世纪的北元—蒙古政权,也是史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使用“明代蒙古”这一术语是否合适,我们必须先弄清它的内涵。明朝与北元—蒙古都是在元朝版图上建立的两个独立政权,二者是对等的,明蒙对峙,谁也不隶属于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南北朝。有人理解“明代蒙古”,意味着北元—蒙古是明朝中央管辖下的割据政权,我想这是误解。《明代蒙古史编纂学札记》中曾引用翦伯赞先生对“明代蒙古”的含义作了深入分析的一段话。翦老说:“对于一个特定国家的古史来说,那个国家的王朝称号,比之公元和世纪是一种更为明确的时代符号,因为王朝所指示的时间不是一般的时间,而是被一种特定的历史内容充实了的时间。”这段话对我们理解王朝的含义有很大的帮助。王朝不仅仅指一个政权,同时还代表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符号”。以明朝为例,明朝既是一个政权名称,又指代14—17世纪这段中国历史时期。“明代蒙古”就明显指明朝时期的北元—蒙古了。[13]
      纵观中国通史,曾屡次出现列国纷争,群雄逐鹿的分裂局面。究竟以哪一个国家为代表,以这个国家的年号“纪诸国之事”,就成为历史编纂学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司马光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王朝为“时代符号”,来记录这个时代。对于这样的一个历史的“原则”,我们必须明白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在哪一个分裂时期,我们并不认为其他国家就是这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属国。例如在五代十国时期,尽管我们以后梁、后唐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15 13:25
      回复
        后汉、后周的年号记录同一时期南方十国的历史,但我们都承认南方十国不是北方五代的附属,他们之间完全是平等关系。同样,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中国历史的第三次南北朝时期。[14]
        明朝在同北元—蒙古并列的260余年间,占据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无疑是当时中国的代表。北元—蒙古偏安一隅,内部混乱,根本无法代表当时的中国。所以我们只能用明朝这个“时代符号”来记录北元—蒙古的历史,这并不意味着北元—蒙古是明朝的属国。以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明朝作为“时代符号”记录北元—蒙古的历史,是符合记录历史的“原则”的。“明代蒙古”这一术语合乎历史常规。[15]
        笔者认为,1368年元朝灭亡,元廷北徙,到1402年北元去国号,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北元,而1402年以后直到1635年这一时期的蒙古各部应该称为明代蒙古。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15 13:25
        回复
          两种说法,第一是到1402年北元去国号,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北元,这个目前是主流;第二种是1635年,投降皇太极为止。


          IP属地:辽宁5楼2024-12-15 16:18
          回复
            关于北元(1368—1635),具体可以看一下我发在这个帖子里的众多资料:
            问各位一个问题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15 16:33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15 16:36
              回复
                元朝,1206至1388年,历时182年。北元,1388至1635年,历时247年。1388年,是分水岭,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天元帝被阿里不哥的后代杀了,皇子和大臣们同时被杀或投降明朝,元朝结束。阿里不哥的后代重建元廷,北元建立。北元是边疆少民国家,类似匈奴国。1388年,明朝统一中原,成为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1368年正月,明朝在南方建立,疆域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元朝由大一统王朝降为北朝。南方的明朝和北方的元朝,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明军北伐占领大都后,版图扩大到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元廷退到另一个都城上都,还统治一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双方战争二十年,最终明朝统一中原,元朝降为边疆少民国家北元。
                首都丢失,不是一个朝代灭亡的标志。首都被占,皇帝和大臣们跑了,到别处继续统治剩余国土,这个朝代就还在。直到朝廷被灭,才算灭国,辽金元都是如此。1368年正月,元朝成了北朝,与明朝(南朝)并存20年。1388年11月1日,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代杀了,皇子和大臣们不是被杀就是去降明,朝廷覆灭,元朝灭亡。
                1388年,明朝统一中原,成为又一个统一王朝。阿里不哥后代建立汗廷,称大汗,边疆政权北元开始了。明朝和北元共存247年(1388至1635年),类似西汉和匈奴国,一个是中原的统一王朝,一个是边疆民族国家。
                元朝,可分四个阶段。1206至1234年,北方国家之一。1234至1279年,北朝。1279至1368年,大一统王朝。1368至1388年,北朝。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15 16: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