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97贴子:2,996,665

无为思想的逻辑依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
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主旨,因为语句直白,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而不明究竟。看似简明,实则非常抽象,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必须结合前后文,才能明白其真义,知其然知其所然。
1 老子在此句前先给了一个关于“美”的命题及推演,并由此揭示了天下致乱的根源,是其无为思想的逻辑依据。
┍─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先,后之相随,恒也。 ─┛
①美,人之所欲者。王粥注:“人心之所乐进也。” ②恶,败坏。已,形成。 ③善,与美相关,利好之称。利于人欲者称善,反之称不善。善与不善犹利与害。 ④訾:病。诋毁。厌恶。
美,是一种认知,是欲之所向。
“知美”,并不是对“美”这个概念的认知,而是对某种利好事物的认知,是欲之所向。
“天下皆知美”,是天下对某种“美”的认知与认同,即天下欲求归于一途。
“为美”,对“美”的追求。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就如中国学子都知道上大学好,于是尽皆寒窗苦读,孜孜以求,呈现出一幕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象。
“善”,并非善恶之善,“不善”,也不可理解为善恶之恶。
“善”与“不善”是以欲求而言的,有利为“善”,不利为“不善”。
人皆喜“善”而厌“不善”。
这从当今社会小学到大学的择校现象可见,也可说是利害之争,教育的腐败也由此而生。
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万物各美其美,各欲其欲,其中有数,是为天数,亦称天理。万物依循天数休养生息,自然有序。
自然即合理。
基于这种认识,当天下同美,人欲归于一途时,便破坏了天数,偏离了自然。明法不依,成理败坏,生态失衡,争乱由生。
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由此可见,对美的认同,是天下致乱的成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认同的呢?
3┍─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 ─┛ 请注意最后一句与前五句的区别,这并非抄写失误,而是一个归纳推理。
前五句为并列句,列举了5个相类事例,而最后一句则是由其抽象概括的结论。
先、后之相随,恒也。
有先为者,必有后来者相随,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第一个吃番茄的勇士感知到了番茄的美,当这种认知展现于世,渐为天下人所知并认同,都以其美为美而去追求。
第一个知道番茄美的勇士可谓先知者。而其关于番茄美的认知渐为天下人所知,而且都以为美而去追求,这便是“随”。
4 “随”与病毒传染不同,被传染是被动的,而“随”则是主动的。你所展现的知如果是美,便会有人主动相随,而倘若是不美的,人所厌恶的,则必然不会有人相随。因此“先,后之相随”说的是一种欲求问题——“美者,人心之乐进者”。
老子说水之善,“处众之所恶,几于道矣。”其善在于众所不欲,无有相随者。老子以此为德,旨在不为先导者。
5 “先,后之相随,恒也。”
这类似于数学归纳法的连续性,有了连续性,只要演证命题对第一个成立,则命题随之成立,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
问题是,谁做这个“先”,才能引发天下“相随”效应,从而使“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这个命题成立?
你美你的美而我并不以为美,唯有王者,才具有如此影响力。
王者展现其志,极易为天下所知并效行,具有极强的导向性,从而使天下同知,欲归一途,致使天下“恶已”。
志者,知也,欲之所向。
这揭示了致使天下“恶已”的根源——王者之志。
6 为治者,须知乱之根源,而天下致乱之根源却恰是为治者之志的展现。因此,为治者欲治,只须管控自我,关闭志欲之门,不许志出,便可实现不治而治。
老子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其“无为”主张——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13 22:06回复
    长篇大论,言不及义,全是主观想当然。一句话,就是太有为了。用现代话说:
    美为美,是因为丑已存在。无丑亦无美。只是古时用恶为丑。
    善指善于,正因为有善于:能人,才会訾议或非议不善于:笨蛋。
    随后进一步举例:有无、上下、意声、……先后,最后归纳总结出了规律:恒也——同出异名体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即现在说的对立统一规律。
    所以,圣人据自然规律而居无为、行不言……
    最终结果,因圣人这样办事(夫唯居)了,所以流芳百世(是以不去)!
    简单吧?你想太多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结果过犹不及!


    IP属地:北京2楼2024-12-14 03:52
    回复
      回复楼主著书大狮;方圆天成;你对 第二章的【是以圣人処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读不懂就奘做 傲贤慢士。


      IP属地:宁夏3楼2024-12-16 20:34
      回复
        你基本上是错误的。
        善,是善于,是擅长,通擅。
        美丑,擅长与不擅长,都是共同存在的。
        这是常识。
        无和有共同存在于道中,这不是常识。
        长短、高下、前后、音声(相和)、难易,都是共同存在的常识。
        老子用常识来解释道的有无 共同存在。


        IP属地:湖南4楼2024-12-16 20:59
        回复
          逻辑在哪里?
          你们都不懂。
          你们不懂,因为没有理解无为是什么意思。
          你们还不懂共同存在的隐藏的含义。
          1,无为,是不争。
          无,不。
          为,争,包括压迫、剥削。
          无为,就是不争,就是不与民争利,就是不压迫、不剥削民众?
          谁不与民争利?谁不压迫、不剥削民众?
          是圣人。
          侯王对标的是圣人。
          说圣人无为,就是要侯王无为。
          2,共同存在,隐藏的含义是:平等。
          共同存在,就是没有先后、主次、贵贱的区别,大家就是平等的。
          平等,对于人类来说,就不能有压迫、剥削。
          对于人类来说,大家都是共同存在,都是平等的,因此就不能有压迫、剥削,否则就是不平等。
          共同存在=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无为。
          这就是这一章的逻辑。
          一群小屁孩,知道个啥?


          IP属地:湖南5楼2024-12-16 21:15
          回复
            道是造物者。道决定一切。因此,大家都要遵道而行。
            天地万物,因为都是道所生,所以是平等的。所谓人生而平等,就是这个意思。
            平等,就不能有压迫、剥削。
            所以,通知者就要无为、不争,也就是要不压迫、剥削民众。
            遵道而行,就是首要的、最大的逻辑。


            IP属地:湖南6楼2024-12-16 21:30
            回复
              也就是说,无为的逻辑依据是平等,是遵道而行。
              这才是无为的逻辑依据。


              IP属地:湖南7楼2024-12-16 21:40
              回复
                回复; 椰胡漂泊者 ; 再两吧里尽情地 不懂奘懂!无为 是道徳经名个章节的 目的论答案。
                无不为;是针对具体答案的 猜测论文或预感性论文章; 亦就是唐诗 宋词类比推理文章。


                IP属地:宁夏8楼2024-12-16 21:44
                回复
                  @⁣⁢nn 别拉黑我了行不行啊 那天你都没听我解释就给我删了 我一觉睡到下午去了
                  怎么老是喜欢拉黑呢 我电脑登的微信然后点了那个加好友 才出现那个好友
                  通过 你之前不也删了我吗 你看我删过你没 说了跟你好好处好好处动不动就喜欢拉黑
                  对方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2-17 15:12
                  回复
                    @⁣⁢nn 全网拉黑我 nb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12-17 15:12
                    回复
                      @⁣⁢nn 还好我办法多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12-17 15:12
                      回复
                        @⁣⁢nn 我借的号艾特的你 结果你拒收陌生人消息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12-17 15:13
                        回复
                          @⁣⁢nn 好好说 行不行啊爹爹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12-17 15:15
                          回复
                            @⁣⁢nn ???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12-17 19:07
                            回复
                              回复楼主 ;贴吧用户--aQ9WUE2 ; [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
                              ..............................................................................................................................................
                              透过现象看本质。........抽象与貝体。.........推理与反驳。..四方响和.........自己运动。
                              天降大仼与斯人也。....天不变道亦不变。...子谓颜回..........四时行...........归根到底。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致虚极,守静笃。......有生于无........孔德之容.........太一生水。
                              名与身孰亲。..............静虚 与 持重。.........无有作好.........和兑之吉..........有攸往。
                              ...................................................................................................................................................
                              怎么都行......自然富源........实践的唯物主义........二律背反.........自然之符..........L, M, T
                              群龙无首......孔孟董叶........仁者其言也讱..........四渡赤水..........阿弥佗佛..........黑, 赤, 白
                              夷 道...........老庄黃荀...........人之行方...............其政闷闷.........共壁四马...........三家之堂
                              式 微............儒道释杂.........君子终曰行.............或跃在渊..........元亨利贞..........夷 , 希 ,微
                              .........................................................................................................................................
                              釆 地 黄 者 ; 白 居 易 ;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釆地黄。釆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來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 与君噉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管 仲 ;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者之根菀也。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 人众而不亲,
                              非其人也。[ 霸 言 ]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古人云 ; 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韩非子云; 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 ;


                              IP属地:宁夏15楼2024-12-17 2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