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
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主旨,因为语句直白,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而不明究竟。看似简明,实则非常抽象,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必须结合前后文,才能明白其真义,知其然知其所然。
1 老子在此句前先给了一个关于“美”的命题及推演,并由此揭示了天下致乱的根源,是其无为思想的逻辑依据。
┍─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先,后之相随,恒也。 ─┛
①美,人之所欲者。王粥注:“人心之所乐进也。” ②恶,败坏。已,形成。 ③善,与美相关,利好之称。利于人欲者称善,反之称不善。善与不善犹利与害。 ④訾:病。诋毁。厌恶。
美,是一种认知,是欲之所向。
“知美”,并不是对“美”这个概念的认知,而是对某种利好事物的认知,是欲之所向。
“天下皆知美”,是天下对某种“美”的认知与认同,即天下欲求归于一途。
“为美”,对“美”的追求。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就如中国学子都知道上大学好,于是尽皆寒窗苦读,孜孜以求,呈现出一幕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象。
“善”,并非善恶之善,“不善”,也不可理解为善恶之恶。
“善”与“不善”是以欲求而言的,有利为“善”,不利为“不善”。
人皆喜“善”而厌“不善”。
这从当今社会小学到大学的择校现象可见,也可说是利害之争,教育的腐败也由此而生。
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万物各美其美,各欲其欲,其中有数,是为天数,亦称天理。万物依循天数休养生息,自然有序。
自然即合理。
基于这种认识,当天下同美,人欲归于一途时,便破坏了天数,偏离了自然。明法不依,成理败坏,生态失衡,争乱由生。
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由此可见,对美的认同,是天下致乱的成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认同的呢?
3┍─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 ─┛ 请注意最后一句与前五句的区别,这并非抄写失误,而是一个归纳推理。
前五句为并列句,列举了5个相类事例,而最后一句则是由其抽象概括的结论。
先、后之相随,恒也。
有先为者,必有后来者相随,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第一个吃番茄的勇士感知到了番茄的美,当这种认知展现于世,渐为天下人所知并认同,都以其美为美而去追求。
第一个知道番茄美的勇士可谓先知者。而其关于番茄美的认知渐为天下人所知,而且都以为美而去追求,这便是“随”。
4 “随”与病毒传染不同,被传染是被动的,而“随”则是主动的。你所展现的知如果是美,便会有人主动相随,而倘若是不美的,人所厌恶的,则必然不会有人相随。因此“先,后之相随”说的是一种欲求问题——“美者,人心之乐进者”。
老子说水之善,“处众之所恶,几于道矣。”其善在于众所不欲,无有相随者。老子以此为德,旨在不为先导者。
5 “先,后之相随,恒也。”
这类似于数学归纳法的连续性,有了连续性,只要演证命题对第一个成立,则命题随之成立,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
问题是,谁做这个“先”,才能引发天下“相随”效应,从而使“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这个命题成立?
你美你的美而我并不以为美,唯有王者,才具有如此影响力。
王者展现其志,极易为天下所知并效行,具有极强的导向性,从而使天下同知,欲归一途,致使天下“恶已”。
志者,知也,欲之所向。
这揭示了致使天下“恶已”的根源——王者之志。
6 为治者,须知乱之根源,而天下致乱之根源却恰是为治者之志的展现。因此,为治者欲治,只须管控自我,关闭志欲之门,不许志出,便可实现不治而治。
老子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其“无为”主张——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主旨,因为语句直白,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而不明究竟。看似简明,实则非常抽象,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必须结合前后文,才能明白其真义,知其然知其所然。
1 老子在此句前先给了一个关于“美”的命题及推演,并由此揭示了天下致乱的根源,是其无为思想的逻辑依据。
┍─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先,后之相随,恒也。 ─┛
①美,人之所欲者。王粥注:“人心之所乐进也。” ②恶,败坏。已,形成。 ③善,与美相关,利好之称。利于人欲者称善,反之称不善。善与不善犹利与害。 ④訾:病。诋毁。厌恶。
美,是一种认知,是欲之所向。
“知美”,并不是对“美”这个概念的认知,而是对某种利好事物的认知,是欲之所向。
“天下皆知美”,是天下对某种“美”的认知与认同,即天下欲求归于一途。
“为美”,对“美”的追求。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就如中国学子都知道上大学好,于是尽皆寒窗苦读,孜孜以求,呈现出一幕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怪象。
“善”,并非善恶之善,“不善”,也不可理解为善恶之恶。
“善”与“不善”是以欲求而言的,有利为“善”,不利为“不善”。
人皆喜“善”而厌“不善”。
这从当今社会小学到大学的择校现象可见,也可说是利害之争,教育的腐败也由此而生。
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万物各美其美,各欲其欲,其中有数,是为天数,亦称天理。万物依循天数休养生息,自然有序。
自然即合理。
基于这种认识,当天下同美,人欲归于一途时,便破坏了天数,偏离了自然。明法不依,成理败坏,生态失衡,争乱由生。
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由此可见,对美的认同,是天下致乱的成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认同的呢?
3┍─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 ─┛ 请注意最后一句与前五句的区别,这并非抄写失误,而是一个归纳推理。
前五句为并列句,列举了5个相类事例,而最后一句则是由其抽象概括的结论。
先、后之相随,恒也。
有先为者,必有后来者相随,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第一个吃番茄的勇士感知到了番茄的美,当这种认知展现于世,渐为天下人所知并认同,都以其美为美而去追求。
第一个知道番茄美的勇士可谓先知者。而其关于番茄美的认知渐为天下人所知,而且都以为美而去追求,这便是“随”。
4 “随”与病毒传染不同,被传染是被动的,而“随”则是主动的。你所展现的知如果是美,便会有人主动相随,而倘若是不美的,人所厌恶的,则必然不会有人相随。因此“先,后之相随”说的是一种欲求问题——“美者,人心之乐进者”。
老子说水之善,“处众之所恶,几于道矣。”其善在于众所不欲,无有相随者。老子以此为德,旨在不为先导者。
5 “先,后之相随,恒也。”
这类似于数学归纳法的连续性,有了连续性,只要演证命题对第一个成立,则命题随之成立,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
问题是,谁做这个“先”,才能引发天下“相随”效应,从而使“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这个命题成立?
你美你的美而我并不以为美,唯有王者,才具有如此影响力。
王者展现其志,极易为天下所知并效行,具有极强的导向性,从而使天下同知,欲归一途,致使天下“恶已”。
志者,知也,欲之所向。
这揭示了致使天下“恶已”的根源——王者之志。
6 为治者,须知乱之根源,而天下致乱之根源却恰是为治者之志的展现。因此,为治者欲治,只须管控自我,关闭志欲之门,不许志出,便可实现不治而治。
老子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其“无为”主张——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