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483

回复:淮阳演义(2.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已经成年的周成王开始亲自执政。其间,召公受成王的委托,主持新都洛邑的修建。在经营洛邑的过程中,召公发表了《召诰》。在诰词中,召公也提到了周公,因为周公也参与了洛邑的兴建。


IP属地:河南76楼2025-01-13 07:08
回复
    《尚书·洛诰》记载了周成王与周公有关洛邑的几段对话。对话展开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周公已经还政于成王;第二,东都洛邑已兴建完成。周公希望成王从旧都镐京移居新都洛邑,主持天下政务,以成就大业。但是,成王无意搬迁到东都永久居住,他只愿意在东都举行一场祭祀,成王希望周公替他驻守洛邑。


    IP属地:河南77楼2025-01-13 07:18
    回复
      “多士”是指失去了政权的殷商宗族。《尚书·多士》是周公代表姬周王室对这个群体的训示。周公训示的主题是:殷商政权为什么灭亡,姬周政权为什么兴起。如果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如果让那些失去了政权的前朝贵族们心服口服,他们就会从心理上、情感上、理智上接受失败的命运,继而安心做一群失败者。
      一群安心的失败者,一般不会对胜利者造成什么麻烦;也不会满怀暴戾不平之气,对胜利者发起鱼死网破的反扑。因此,对于胜利者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正是失败者认同失败的现状。


      IP属地:河南78楼2025-01-13 07:21
      回复
        《尚书·无逸》记载了周公对成王的训示。周公告诫成王“无逸”——不要贪图享乐,要立志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君主。为了让成王弄清楚努力的方向,周公向成王介绍了四个政治人物,他们分别是:殷商王朝的中宗、高宗、祖甲,以及周文王。周公认为,这四个君主,都是模范君主,都可以作为成王效仿的榜样。


        IP属地:河南79楼2025-01-13 07:25
        回复
          中宗就是太戊,他是殷商王朝的第九位君主,商汤的第五世孙。周公对他的介绍是:庄重自律,敬畏天命,不敢耽于逸乐,所以执政的时间长达75年。商中宗继位之后,聘请了伊尹的儿子伊陟作为宰相,以致天下大治,各地诸侯纷纷归附。


          IP属地:河南80楼2025-01-13 07:27
          回复
            商高宗就是武丁,按照周公的叙述,即位之前的高宗曾经长期在外地参加体力劳动;等到即位之后,他听从冢宰的建议,三年保持沉默。因为他较少说话,一旦开口,别人就会心悦诚服。他勤政“无逸”,善于安邦治国;举国上下,据说没有人怨恨他。最后,他执政的时间也长达59年,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


            IP属地:河南81楼2025-01-13 07:31
            回复
              祖甲是商高宗的小儿子。高宗因为偏爱这个小儿子,打算废除太子祖庚,改立祖甲为储君。祖甲认为,代兄继承君主之位不合情理,就主动逃到民间,过了很久的平民生活。在这期间,高宗死去,太子祖庚继承了大位。祖庚感激祖甲的高义,就把祖甲立为王位继承人。
              当祖庚执政七年病逝之后,祖甲就回到京城继承了王位。周公认为,祖甲有民间生活的经历,知道民间疾苦,能够爱护民众,对于鳏寡孤独者也不敢轻慢。所以,祖甲执政的时间也有33年。


              IP属地:河南82楼2025-01-13 07:32
              回复
                周公告诉成王:你的爷爷做过很多卑贱的工作,他修过路,种过田;他仁慈善良;他爱护孤苦之人;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他从早晨忙到中午,再忙到下午,吃饭都没有时间;文王从来不敢逸乐,更不敢把人民交上来的赋税拿来供自己享乐。在君主的岗位上,文王就这样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0年。


                IP属地:河南83楼2025-01-13 07:33
                回复
                  周公认为,以上四个君主,都容得下批评意见。假如有人告诉他们:“老百姓在骂你”,他们就会更严格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人指出了他们的过错,他们就诚恳地承认错误。
                  周公还提醒成王,祖甲以后的历代殷王,生下来就习惯于享乐,不知耕种的艰难,不知民间疾苦。这些纵情于享乐的君主,几乎没有一个长寿的,多数人在君主的位置上只活了七八年,或五六年,甚至三四年就死去了。这些都是需要引以为戒的。


                  IP属地:河南84楼2025-01-13 07:49
                  回复
                    按照周公的设想,一个君主就应当像商中宗、高宗、祖甲、周文王那样,有民间生活的磨炼与经历,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有切身的理解和感受;当政期间不酗酒,不打猎,也不沉溺于其他方面的享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公共事务上,甚至连吃饭都挤不出空隙;待人处事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倘若有人提出批评,则更加严厉地反省、约束自己的行为……


                    IP属地:河南85楼2025-01-13 08:22
                    回复
                      “君奭(shì)”,就是召公。“奭”是召公的名字,在名字前面加一个“君”字,算是敬称。从内容上看,《尚书·君奭》主要记载了周公与召公的“一席谈”。由于经文中只有周公所言,没有见到召公的回答或回应,这就意味着,本篇经文既可能是周公直接面对召公的谈话记录,但也可能是周公写给召公的一封书信。


                      IP属地:河南86楼2025-01-13 08:24
                      回复
                        周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希望召公协助自己来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在作为摄政者的周公面前,可谓危机四伏:一方面,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尚未彻底剪除,他们聚集在东部故地,一直在伺机反扑。另一方面,蔡叔、管叔等本家宗室兄弟,对于周公主持的政权心怀不满,试图叛乱。此外,还有很多地方诸侯,对于姬周王室尚无归顺、臣服之意。


                        IP属地:河南87楼2025-01-13 08:26
                        回复
                          周公相信,通过联合召公,通过召公的支持,可以达到多个方面的积极效果:可以加强自己摄政的合法性,因为召公也是元老重臣,元老重臣的支持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请召公主持旧都镐京的政务,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东部平叛的工作中去,自己虽然身在前方,但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


                          IP属地:河南88楼2025-01-13 08:33
                          回复
                            蔡仲,蔡叔的儿子。蔡叔,周公的弟弟。这就是说,蔡仲是周公之侄。在周公摄政期间,蔡叔、管叔等宗室兄弟在京城散布流言,诽谤周公居心不良。后来,周公东征至殷商故地,诛杀了管叔,囚禁了蔡叔。但是,蔡叔的儿子蔡仲却颇有德性,周公认同蔡仲,先将他任命为卿士。蔡叔死后,周公又让他出任蔡国之君。


                            IP属地:河南89楼2025-01-13 08:36
                            回复
                              《尚书·多方》是周公代表周成王向各地诸侯发表的一篇诰词。经文开篇就指出,在周公归政成王的第二年,东部地区的一些诸侯,主要是淮夷、奄,等等,又发动叛乱。成王、周公、召公都出面征讨,总算将叛乱平息下来。成王回到镐京,就召集诸侯开会。本篇诰词,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发表的。


                              IP属地:河南90楼2025-01-13 0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