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萼奇兰吧 关注:1,922贴子:4,782
  • 1回复贴,共1

他们深入民间,慕名求学白猿出洞,螳螂门阴狠至极的一套拳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它不属于架势拳,而是跑打拳
接上篇:剪子股势,崩步虎践:螳螂拳中崩步拳,势通少林心意把
本来我计划的题目是,他们来到中国,点名要学阴险至极的一套拳,七星螳螂门白猿出洞。但是没好意思,因为这个事情不止一次,时代跨度也非常大,而且目的与态度也各不相同。
在民国时间、武术挖掘时间、武术交流时间乃至到现在,都陆续有外国人到山东半岛与大连等地求学白猿出洞拳。
在民国时候,多是日本武人求学,那时候,武术作为一门搏击求生的技术之外,也有相应的文化属性,但是咱们先人还没有这个意识,完全没有文化正统的概念。但是出于立场,还是没有传授他们,至少没有全盘托出。
后来到了新时代武术交流时期,传统武术以套路表演为主,求的是美观大方、强身健体,因为重点不同,所以即便好好教了,很多东西还是被掩藏了。
当然,也不光外国人,中国武术爱好者也都知道螳螂拳手黑,认为是可以反败为胜的拳法。
白猿出洞拳架势很漂亮,但是用铁萼堂的观察分类法,它不属于架势拳,而是跑打拳。也就是整套动作是跑动不停的,难得的几个架势,其实实战性并不强。
比如说,作为拳法标志的七星栽锤,有点像形意拳挑手崩拳,他是半马步重心后座,比例大概四六开;前腿翘脚尖,前手撑拳,手肘含曲,后手护在前肘。看上去拳势大方,刚猛有力,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首先,整个出拳都是后座状态,但又没有纵步趟进,等于拳势不长,攻击范围也就一臂距离;再是,步幅过大,又翘前脚,多少有点移动不便;
第三,因为是窄步之形,如果步幅变化不灵的话,其实也是缺乏沉稳的。其优势主要就是气势刚强,外观漂亮。
等于说,如果这一拳用来主攻,对方闪躲、后撤的话,是撵不上对手的。所以这一拳是后发拳,出手是需要铺垫的。如果对手抢攻,彼此形成接手状态,我再挑手出拳那就非常给力了。
七星讲并进,八肘讲分身
假设把七星栽锤当做一个预备式,后边这一串动作就比较猛烈了。
在套路编排中,这一拳之后却并不追击,而是偷步闪转,走一个蹬扑叠肘。用现代话说,蹬扑叠肘就是腿上别子,手上肘击上胸,重创同时还把人摔倒。或者说,在迫使对方失衡的状态下发出肘击。
当然肘击的部位可以调整,比如移动到头部要害。
肘击之后还不算完,右反背崩锤接左手直拳争取主动,朝着对方的头部左手一巴掌,右手一圈锤,搂头一压,直接飞膝;落地的时候,跟上一个进步重拳。
当然,在套路中这个重拳是不显现的,改成了螳螂秘肘,也就是勾手朝向小腹位置。
从这个小套路中就可以看出,围绕七星栽锤,这一套组合是不宜拆分的。而且,当你转身偷步的时候,翘起脚尖就方便以脚后跟为轴进行旋转,七星架势的便利就体现出来。
关于原始的名字,秘肘、臂肘、叠肘、阴阳、太极、玉环、螳螂这些词汇,大家也不用着急,我会翻译成为通俗语言。比如七星直接告知是七大技击部位,八肘也说明是八种攻击模式。咱们螳螂拳打法的核心是七星八肘系统,七星讲并进,八肘讲分身。
这里得做个说明,咱们是按照古谱罗汉七星势说的,并非是说四大流派的七星螳螂拳。只不过,咱们引用的出洞拳是七星螳螂门拳法。如果七星螳螂门认同七星是七个技击部位,那么咱们的理论就统一了。主要是留出这样一个余地,毕竟很多同门已经不练头、肩、肘的组合打法了。
据传,七星螳螂拳是王永春字云生大师,依照自家堂号魁德堂所命名。如果只是受螳螂启发取一个有别于其他派系的名字,那么就七星势法来说,确实不需要过分追求,弄不好会刻舟求剑。
步法轨迹好似北斗七星
七星螳螂拳以七星栽锤为基准,手、肘、肩弯曲连线各为三星,前膝、后胯、两足连线为四星,合为七星。
在崩步拳中有肩打法、胯打法,只是肘手足胯组合打法最为丰富,后来被强调出来了。
关于七星,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七星步法。七星螳螂虽刚尚巧,多用麒麟步斜跨外门,顺势打出冷手与快摔。步法斜冲、闪折、回转,轨迹好似北斗七星。
以白猿出洞拳第一趟为例,其动作是:左开步玉环步秘肘,右上步螳螂手秘肘,抄腿阴阳左摘星,进步挑手七星栽锤,偷步蹬扑叠肘,连环崩补锤,提膝圈锤玉环步秘肘,玉环步腰斩。你会发现,整套动作打下来,地上正好是个北斗七星的印痕。
这也是我后来深造古形意拳,其中心意拳与古十二形足够代替崩步、摘要了,但我还是保留有习练白猿出洞拳的原因。从《真武百年》中也可以看出,我确实偏爱这趟拳,很实战,很有文化,也很有意趣。
所以在我看来,体验螳螂拳文化,要学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头两段摘要,以及七星螳螂拳的白猿出洞。
据传范旭东大师的弟子中,林景山前辈的轻身功夫与七星步法最好,传说是他身形瘦小。其实这个瘦小是比出来的,单独看并不瘦小,因为螳螂门的魁伟拳师太多,动不动就一米九上下,像宋子德、范旭东、宋福亭、纪春亭等都是身形异于常人的高大。
不过我们一系的两位师祖都是矮个子,姜化龙被传说长得像水桶,而孙洪魁迈大门槛都得起侧踹,当然这个有点太夸张了。不过姜化龙的劲法、手法、步法也确实厉害。所以我也是围绕这个选取了《崩步》《摘要》《出洞》为教学套路,主练劲法、手法、步法。
也许自己先被踢到裆部
做专业的要谦虚好学,我刷视频资料寻找呼应,看到一位国外的螳螂拳老师傅,视频中年纪不小了,现实中也许还要年长。他练的正是七星螳螂拳的代表拳法白猿出洞,练得很好。还另外还有一位国外的老师傅,他练的介绍是七星螳螂拳,但发力模式偏向太极梅花螳螂拳,骨节的松活弹抖表现得非常好。跟国内的老师对比,他们已经是比较高的水平了。
说句长人志气的实话,如果不是尊重文化,要多学几个套路,他们对拳法内涵的掌握以及实战的能力,完全不在国内的多数老师之下。
螳螂拳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点误区,就是有点摇晃,有的是左右摇晃,有的是前后摇晃,总之绕的圈有点大,也过于绵长了。
再是一些流派,敞裆的情况比较明显,如果放在上个时代,武术还有信息差,这种架势也没问题。但是当今时代不同了,大家的搏击意识都普及了,再要走这种斜跨步就有点风险了,在打到别人裆部之前,也许自己先被踢到裆部。
就说同门较技,或者被人熟悉了打法,一个退步搜裆脚就挺好使的。
所以说挺麻烦的,如果要练实战拳架,不改拳形就要改节奏,就要把打法直接放在拳架里练,用那种跑打的节奏练套路。而私底下找陪练,把截腿、抄腿、捆腿、锁腿的暗腿练至极熟。
我过去教学的时候,我是把斜冲带腿演变为扫腿教了。稍微改动一下,腿法会特别带劲,只是这样一用,对敌距离就变了,一些手法就用不上。
我看到北方某地同门的两系传承,一支保留着较低姿态的麒麟步,一支的前辈则是改的步态稍高,后腿拧转了一下角度,并把斜角压缩到近乎直线了。再压缩压缩,就跟心意门的螳螂拳差不多了。
《老拳师》的场景再现
传统武术如何发展,现在有一个流行的现象,就是一方面必须考虑竞技搏击形式,一方面又不能脱离传统形式,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武术风格,外形上比较忠实于套路招式,同时结合现代实战理念,将接手拆招打法玩味娴熟,对标是军警系的擒拿格斗。
这类形式在国外发展很好,好比马伽术、西斯特玛等等格斗术。说起来,这也算是武术招式的直接应用了,经过大量的模拟实战,身体产生灵通感觉,随机出招,自然变化,这已经被认为是武术实战的代表了。
如果先自拥有了这种能力,而后再拓展学习传武套路的话,其实追求的就是门派归属感了,证明自己是有传承的,再或者就是为了表演使用。这种形式,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因为招式都很直观,发力方式也是常态。因此,这种形式也特别容易蒙混传承,如果传统武术仅仅如此,我一定会力挺螳螂门,因为螳螂拳踢打摔拿技法丰富,还多出两个螳螂钩子,好用且拉风。
但是实话实说,如此行事,还差两个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东西。我看到很多师徒演练的情况,当然有现实中的,也有视频上的,对于招式压制、根劲压制、近身方法与挨挤打法方面,很多人还是有空缺的。
就说把两条腿练到能在一条线上自由进退辗转,这个看似简单的功夫,很多高手也是做不到的。那么一旦被人拉入这个领域,他们的优势也就受到压制了。如果不能运用这种思路,那就只能在常态技术下比手快,做不到釜底抽薪解决问题。
再说头打,头打的根本就是根劲,也就是上下一条棍。这都是练才有,不练就没有的,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腿劲再强也蹲不成那个姿态,如果对标“七星”螳螂拳,等于出手就少两颗星。
所以很多传武同道只能用接手打法打中段距离,真正近距离打法,一贴身他手法就用不出来了。
重视真正的短打技法
螳螂拳讲究手法的七长八短,暗腿埋伏,但是螳螂拳吃亏也是吃亏在动作太巧妙(绕远),你真是用功力压制他,就可以做到“半步崩拳打天下”,限万千变化于无用。
比如那些手法,一搭手的时候,你如果格挡、拆招应对,那么就是谁快、谁坚定谁占优势,但是如果你掌握了真正的“短打”,上步一肩就给破了。
我看那两系的国外的老师,可见他们已经有了几十年的造诣了,对于他们先前所学,可以说已经练到了顶峰。拆招讲手法,他们基本都会。如果他们还有求学之心,那可能就是在跟不同的对手切磋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手法再多,距离上一调整就会感觉束手束脚。
上步出肩这些东西,看上去特别简单,但是根劲不行自己就不敢用,也用不出来。所以,很多高手,即便练武几十年,但只要基本功不是那个基本功,还是琢磨不出来窍门。实际上,实战比的就是你在防御状态下,一步有多远,有多活,身架有多协调,有多紧固,而在这个前提下,再比动作有多新奇,启动速度有多短促。
如果我跟他们交流,我仅能用同样的技法进行对抗,如果我占优势,那一定是他们让着我了。即便侥幸占优,大家一路技法,除非多少几个少会几个套路,也没有什么新奇的。
所以,如果说有意义的事,就是重视真正的短打技法,把隐藏的那几个星拿出来。
厉害在螳螂钩手与肘膝组合
现代的太极梅花螳螂拳系统的宗师是姜化龙与宋子德,传说他俩是表兄弟,当时俩人已经是长拳门的师父了,后来听说梁学香老师的螳螂拳厉害,就去找梁老师学习。
宋子德因为是大财主,江湖身份也高,不太适合亲自学习,就出资让姜化龙去拜师,给梁学香盖了六间房子。有个传说,梁学香教给姜化龙七星短打,一个臀肘把山墙撞裂了。
就说八肘之中的拐肘,肘法有两种,一种是拳法的缩短,好比摆拳通着盘肘,直拳通着撞肘,勾拳通着挑肘,如此思路。而还有一种奇肘,是根劲的延伸,就是肩、胯、头的打法。后者就可以腾出手、足、膝来配合肘打。
过去说螳螂拳肘如铡刀,厉害在螳螂钩手与肘膝组合,是为秘肘打法。
如此对比,就理解了我之前所说,业余练拳,为什么必须肘膝缠斗了。肘膝缠斗跟手法比较,那也是降维打击了。我看到一位国外的老师,他放长击远的发力非常透彻了,而手脚组合也非常协调,他正在缩短手脚长度,尝试螳螂拳势。可以看出,他运用的螳螂拳势是随身而发,突破了固定套路。
这一种是螳螂缠封手的思路,还没有超出擒拿短打的框架,只是老师傅劲路通常,一个定势刚韧颤抖,也是常态短打之高境界了。如果被他们研究明白根劲打法的七星短打,咱们除了几个可有可无的套路,真就没什么可教人的了。
粗略介绍了崩步、出洞,下一篇咱们再介绍一下拳中摘要的犀利手法。白猿出洞的打法精要,之后咱们也会进行批解。一出手就跑步过身,连续两手扫眼裆部,跟上一个偷心重拳,撕扯着头发膝盖上头,这种编排也确实是阴狠至极。也不怪一些追求实战的人士慕名求学。


IP属地:山东1楼2024-12-09 20:33回复
    以上为铁萼府AI拳门知识库文本数据。针对AI资源发布,格式以满足AI使用为限,如果阅读吃力,敬请理解。


    IP属地:山东2楼2024-12-11 2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