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34
  • 3回复贴,共1

感受“中国第一诗人”的生命热度与人格魅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出身好,成名早,能文能武”,看到这几个词,很少有人能第一时间联想到杜甫,因为他贫病不忘忧国的爱国诗人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其实,真实的杜甫形象远比人们印象中更复杂、更精彩。
近日,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韩成武的《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遥远的知音:杜甫诗歌选注》,带大家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更好地读懂那些熟悉的诗歌。
杜甫有过“裘马轻狂”的青年时代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在后世的评价里,李杜是并驾齐驱、难以逾越的两座诗歌高峰。奇怪的是,李白明明比杜甫更年长,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李白从未老去,而杜甫好像从未年轻过。韩成武教授认为,这种印象是对杜甫生平缺乏全面认识造成的。在《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中,韩成武以杜诗和史书为材料依据,记录杜甫一生的行止踪迹。韩成武说,杜甫一生以35岁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35岁以前,杜甫过着颇为快意的读书与漫游生活。他出生在河南巩义,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跟很多世家子弟一样,杜甫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6岁见过公孙大娘舞剑,7岁写诗吟咏凤凰,十四五岁就在诗坛崭露头角,当时的郑州刺史崔尚、豫州刺史魏启心,曾褒奖杜甫的文才似汉朝的班固和扬雄。杜甫晚年有首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里的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崔九是唐玄宗的宠臣崔涤。很多唐朝诗人孜孜以求的,杜甫在少年时就已经轻易得到了。
唐朝诗人喜欢游历天下,尤其是盛唐时期。杜甫生逢开元盛世,有富足的家庭做后盾,他也给自己安排了长达十年的漫游之旅。他漫游在吴越、齐赵、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一路领略山川之美,观察民俗之盛,一路与李白、高适、李邕等名人结识,走马骑射,呼鹰逐兽,十分潇洒。“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杜甫早年的诗有傲视一切的雄心,充满了青春的朝气。
可惜的是,杜甫快意生活的前半生没有留下更多记录。韩成武说:“统观1400多首杜诗,主要是记录后半生行迹和情感。前半生所写的快意生活,(大多)被他删掉了。他在给玄宗《进雕赋表》中说‘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可以印证这个判断。”


IP属地:北京1楼2024-12-09 08:20回复
    35岁,是杜甫人生的分水岭。那年他进入长安求仕,然而命运的波折接踵而至,先是父亲去世,杜甫失去依靠,开始长达10年的困居生活,后又遭逢安史之乱,晚年漂泊,客死他乡。韩成武表示,35岁以后的杜甫是大家更为熟悉的杜甫,他把自己离乱漂泊的后半生都写进诗里,同时也对当时普通人遭遇的巨变和苦痛进行了详细记录,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流传至今。
    《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以大量篇幅聚焦于杜甫的后半生,通过对杜诗的深入剖析,全面展现了杜甫的思想、情感、性格、兴趣以及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融生平传述、诗艺评说及其心路历程于一体,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诗人形象。本书以其鲜活生动的语言风格,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杜甫并肩而行,感受他的生命热度与人格魅力。韩成武表示,从《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五伦十义”来考察,杜甫作为父亲、丈夫、兄长、友人、臣子的行为是合乎准则的,后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学习的榜样。
    比如,杜甫对妻子怀有深情,他后半生漂泊异地,但始终携带妻子儿女。他对妻子心怀感激,对儿子们说:“家贫仰母慈。”在漂泊的岁月里,他常常对妻子表示愧疚:“飘飘愧老妻。”杜甫对儿女心怀慈悲,他听见黄莺歌唱,便想起久别的小儿:“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他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宗武天性聪颖,就指导他阅读、背诵《昭明文选》,教他作诗;宗文愚钝,就让他学做农活,扎篱笆,盖鸡窝,绝不为难孩子。杜甫对弟弟、对朋友也都没得说,战乱时他将小弟弟杜占带在身边,频频写诗怀念因逃亡而离散的其他弟弟;他跟李白携手漫游齐鲁,分手后杜甫写了13首诗追忆李白。后来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犯了死罪,杜甫写诗声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韩成武表示:“宋人苏辙说‘杜甫有好义之心,李白有所不及’,我觉得这个话说到点儿上了。”
    此外,杜甫对所经历的三代君主——玄宗、肃宗、代宗,都能直言不讳指出问题,是其对国家民族怀有深情的表现。韩成武说:“杜甫是一位真诚施爱的人,他真诚地爱儿女,爱妻子,爱兄弟,爱友朋,爱祖国,爱苍生,爱雄伟的山川岩泉,爱幼小的花草虫鱼,爱他的工作岗位和诗歌艺术。人世间一切生命个体的善良情思,几乎都包蕴在他这颗心灵里。如今,我们想要坚守民族文化底线,建设和谐社会,何不推出这位‘厚人伦’的典范?”
    杜诗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杜甫被尊为“诗圣”,除了其人生境界极为高尚外,更因为他的诗具有史诗的品格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杜诗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很难真正读懂杜诗。
    在《遥远的知音:杜甫诗歌选注》中,韩成武对“沉郁顿挫”进行了详细阐释。他认为,沉郁首先指杜甫的诗歌思想深刻。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杜甫敏锐地感知到了危机的来临,多次写诗劝诫。另外,在描绘山川景物时,杜甫经常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等,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一个因素。
    在韩成武看来,杜诗每于一句或两句之中,意思发生逆转,前后形成针锋相对之势,是造成“顿挫”的重要原因之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老大’与‘转拙’形成矛盾,感情的波澜便随之而起。”韩成武表示,杜诗的顿挫,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杜甫避居巴蜀期间写《早花》,用“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这样美好的自然景物,映衬“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的忧心如焚,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冲突,让人在情感的波澜中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韩成武的学生、保定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李新表示,“诗人注杜,诗心处处”是韩成武教授研究杜甫、解读杜甫的一大特色。“因为老师本身就是诗人,曾出版个人旧体诗集《守拙斋诗稿》,在高校开设《诗词格律与习作》选修课,他解读杜诗就能切实做到剖文入情、细致入微。”
    研究杜甫的目的是“古为今用”
    杜甫诗篇在其有生之年并不被人看好,当时流传几种诗歌选本,一首杜诗都没入选。杜甫也曾叹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中唐之后,杜甫逐渐被重视。元稹称杜甫的排律诗是巅峰,韩愈则将李杜并称,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百家注杜的热潮。近代以来,鲁迅认为陶潜、李白、杜甫皆为第一流诗人,但“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闻一多称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钱钟书认为“旧诗的‘正宗’‘正统’以杜甫为代表”,陈寅恪也说“少陵为中国第一诗人”。
    韩成武表示,杜甫收获了历朝历代这么多知音,这是心灵的呼应,是对杜甫崇高人格的认同,是对中华人文精神的庄严礼赞。一千多年来,杜甫的作品和他的精神,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集体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自己四十多年来致力于杜甫研究,向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现实的关照与启示。韩成武认为,研究杜甫的根本目的在于“古为今用”,通过深入探究杜甫的思想、精神及其诗歌艺术,挖掘其中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元素,以服务于当今社会的思想建设与文化传承。
    《由诗而圣:杜甫的一生》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年第三季度影响力图书、腾讯好书2024年11月人文社科原创好书,是国内首部译为韩文的杜甫传记。《遥远的知音:杜甫诗歌选注》入选2024年11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IP属地:北京2楼2024-12-09 08:21
    回复
      千古诗圣,不仅是中国第一诗人,更是世界第一诗人!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10 14:02
      回复
        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诗歌的集大成者,所作诗词不仅树立了中国诗坛的写作标准,更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兖州司马,母亲出身清河崔氏,家中文学气息浓厚。受五言律诗奠基人祖父的影响,杜甫七岁能写诗,九岁作成囊,十四岁便“出游翰墨场”,更曾作诗道“诗是吾家事”,将作诗视为家学,可以说,杜甫的成才与杜氏以诗传家的教育方针密不可分。


        IP属地:北京4楼2024-12-16 0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