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7贴子:613,485

回复:淮阳子(5.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方面,荀子认为人性恶,导致欲、求、争、乱、穷;另一方面,认为“先王恶乱而求治”,“故制礼义以分之”。同时,荀子还揭示了群起源的逻辑,即人性的恶导致“礼义”的产生,进而根据“礼义”达到“明分使群”,结果产生了有“分”的“群”,也就是社会。


IP属地:河南31楼2024-12-09 17:58
回复
    荀子强调人是一种“能群”动物,而群是有“分”且能够“胜物”的社会,“人生不能无群”。荀子看到了人是社会动物,认识到人能够利用群的力量支配自然界,从而使得人区别于一般动物成为社会性动物。


    IP属地:河南32楼2024-12-09 19:10
    回复
      荀子指出:“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人要正常生活就不能没有社会,换言之,人类社会必须合群。如果在社会群体中没有名分等级的限定或制约就会发生争夺,而发生争夺就会产生动乱,产生动乱就会离心离德,离心离德则导致力量削弱,而力量一旦被削弱,就不能再战胜外部一切事物。


      IP属地:河南33楼2024-12-09 19:15
      回复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人类的欲望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天赋秉性,“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同时,荀子还认为“贫愿富,贱愿贵”,“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荀子指出,贫贱的人希望能够富贵,而且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其欲望便是向往拥有天下。


        IP属地:河南34楼2024-12-09 19:19
        回复
          郎宁《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5章)
          憨山德清,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滁州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1571年,时年26,憨山北游求学,至北京西山。1573年,游至五台山,见山中风景秀丽,自号憨山。1574年,游嵩山、洛阳。
          1584年,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为他建庵居住,当时山东遭灾荒,他即建议将此费全数施舍给灾民。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神宗不满意皇太后为佛事请用太烦,迁罪于憨山德清。憨山从北京回来后,被捕下狱,以私创寺院罪名充军去湛江雷州。


          IP属地:河南36楼2024-12-17 04:31
          回复
            在紫柏真可看来,站在任何一家的立场而贬斥另一家思想,都是一种不智且愚妄的做法。紫柏认为,儒释道三者互通的关键在于“心”,它是能够使儒释道互通的关键之所,也即通过“心”,儒释道三者是可融贯而会通的,且儒释道三者在实质上并没有差别,只有名称的不同。


            IP属地:河南37楼2024-12-17 04:35
            回复
              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以以佛化庄、以佛通庄的方法理路对庄子思想进行了佛学化的诠释。憨山德清注解儒家经典的著作主要有《大学纲目决疑》《中庸直指》。憨山德清在注解儒家经典时,在阐述自身立场的同时也吸纳了儒家的治学内涵,使得儒佛沟通而达到儒佛互显、儒佛双彰的思想效果,此亦体现了不同文化思想间的内在和合性。


              IP属地:河南38楼2024-12-17 04:41
              回复
                对于孔子的经世之道,憨山德清认为其根本在于对社会人心的教化,使每个社会个体承担起其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
                魏晋时期,牟子所作的《理惑论》作为中国学者研究佛教学术的最早成果,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黄老思想,引《老子》以伸张佛教之教义,其以问答的行文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所持的立场以及教义的理解。


                IP属地:河南39楼2024-12-17 04:51
                回复
                  至隋唐,佛教日益发展而与儒道二家呈三足鼎立之势,呈现了三教融合之态,此时中国的佛教宗派亦得以大量创立,佛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传播;至宋明时期,由于此时的儒家急需建构自身的本体论体系、完善自身的思想结构,当时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得不吸收借鉴佛教禅宗与道家的概念体系与思想内涵,因此当时儒家士大夫与学者普遍有出入于佛老的经历,对于三家思想都有所造诣。


                  IP属地:河南40楼2024-12-17 04:53
                  回复
                    逍遥的境界是需要人不断做减法、不断剥落自我、不断回归本真的过程。庄子之逍遥是一种心灵的淡泊与安宁,抛却功与名之外在负累、舍却自我戒慎恐惧之内在牵绊,心灵便得以松弛,而生命亦可以还原本真而得以保全。


                    IP属地:河南41楼2024-12-17 04:56
                    回复
                      如果说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所解决的是自我内在生命的问题,那么在《齐物论》篇中,庄子的眼界进一步外扩,所要解决的则是人应如何对待处理人与外在世界关系的问题。《逍遥游》侧重于通过对自我成心的消解而达到心灵与生命的自由境界,《齐物论》通过对心灵的把控而展现内在与外在的张力,使得我们处于与外在世界的对待中亦知晓生命的意义而不至于迷失自我。


                      IP属地:河南42楼2024-12-17 05:00
                      回复
                        《庄子》内七篇篇名皆不同于其外杂篇篇名,因其都为庄子所自取,而非如外杂篇仅取正文首字。
                        在庄子,自我是比功与名更为根本的负累与牵绊,有了自己与自我的意识,便有了计较与纷乱。此是庄子与儒家思想的一大不同处,在儒家看来,自我人格的挺立、自我个性的张扬,亦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必须、政治主张得以推行的助益。然在庄子,逍遥游得以实现的最根本处仍在于对自我的剥落、放下以至消解。


                        IP属地:河南43楼2024-12-17 05:05
                        回复
                          在憨山德清处,庄子之逍遥即佛经之无碍解脱。所谓“解脱”,在憨山大师处即为“断尽烦恼”,在佛教的意义上,解除烦恼的束缚也就意味着摆脱生死的轮回。“无”即没有,是一种无形、无名、虚无的状态。“无”在宽泛的意义上意味着“有”的消解,是一种与“有”相对的虚空的存在。


                          IP属地:河南44楼2024-12-17 05:38
                          回复
                            庄子“无己”的重点在于对“我之成心”的泯灭,即通过对成心的消解、对主观自我意识的克制与抹灭,使心灵与精神得以回归到自然状态,超脱而与万物、与道合一。“无己”是切断自身的计较,克除主观我的成心而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境界。


                            IP属地:河南45楼2024-12-17 05:45
                            回复
                              庄子“无己”之“无”是“顺物”,是“无迹”,是“无为”,亦是“无待”,是对自己成心主动的放弃与消解。我们一旦对外物有了求取之心、有了好恶之情,即有了成心,外物对于我来说便有了彼此的分立、有了远近的亲疏,亦皆失物之自然而损乎其真。


                              IP属地:河南46楼2024-12-17 0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