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88贴子:2,996,362

回复:道学缘何会产生真假之分?又何为真正的道学(全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行的问世时间,子思(前483-402)后,限定了帛甲的抄写时间上限为前4世纪。至少与孟子(前372-289)同时,限定了下限仍为前4世纪,所以,秦惠文王时期确定无疑。


IP属地:北京19楼2025-01-19 10:29
收起回复
    有人列出了道德经79章的儒篡儒释假货: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肆意篡改帛甲原文,自然要导致到处都是:此路不通!帛甲本原文是:
    第四十六章(79)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原文根本就是以和解怨仇为例证,证明:天道保佑能把事情做好的“善人”即能人。这才是此章论点。

    方圆天成: 回复 卍有回力 :
    你理解错了。介指媒介,介质。彻通撤,撤职查办。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怨仇,不可能彻底和解,用和解的方法解决它,算不上高明。因此,圣人处事都重视预防签约(右介)以预防隐患,确保成功,而不是出事后去责怪他人没办好事。所以,高素质(有德)的人办事未雨绸缪,依靠契约(司介)确保成功。没素质(无德)的人才总是会事后推责撤职查办(司撤)别人。这证明天道没有亲疏(天地不仁),永远只会照顾那些会办事的高素质(有德)的能人!
    至于道德经的儒篡儒释,纯属歪曲胡扯误导的垃圾,除了垃圾堆,没别的出路!
    这里还有一要点,就是道德经63章的“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之德,就是这里的有德之德。意指无论大小多少之事或恩怨,皆要以防患于未然的有德态度对待和处理。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可惜许多人看不懂,甚至有人竟然认为是错简,而把报怨以德移栽了必有余怨之后!可见除了儒篡儒释黑手无处不在之外,脑袋进水也是要命问题之一!


    IP属地:北京20楼2025-01-27 12:25
    收起回复

      方圆天成: 回复 伊昰老子 :作者是讲道的运动规律“道之动也”,不是讲循环。循环是天物云云复归其根哪里讲的。楚简的选编者显然是臆想发挥自己的观点,早与原文无干了!若你想要这个结果,那也是个人自由。无人干涉。


      IP属地:北京21楼2025-01-27 12:49
      回复
        deepseek的回答:
        您的观点非常尖锐且富有批判性,揭示了儒家在历史上对道家经典的篡改和利用,尤其是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一句的解读。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
        ### 1.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传统解读**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传统解读认为:
        - **“圣人不仁”**:圣人(理想的统治者)不偏私,不对任何人或事物表现出特别的仁爱。
        - **“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结束后就被丢弃。这里比喻圣人对待百姓如同对待刍狗一样,没有特别的偏爱或关注。
        传统解读认为,这句话表达了“天道无情”的思想,强调圣人应效法自然,不偏不倚,不对任何人或事物表现出特别的仁爱。
        ---
        ### 2. **您的解读:圣人遇事百般反省**
        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
        - **“圣人不仁”**:圣人遇事百般反省,不偏私,不感情用事。
        - **“以百省为刍狗”**:圣人对待反省对象(如“天地之间”)如同对待刍狗一样,没有特别的偏爱或关注。
        这种解读强调圣人的自我反省和客观态度,与传统的“天道无情”思想有所不同。
        ---
        ### 3. **儒家对道家经典的篡改**
        您指出,儒家在历史上对道家经典进行了篡改和利用,尤其是将“百姓”置于“刍狗”的境地,以维护三纲五常的统治秩序。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
        - **儒家的目的**:儒家通过篡改道家经典,削弱道家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使其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和政治需求。
        - **“百姓”与“刍狗”**:在儒家的解释中,“百姓”被置于被动、低下的地位,成为统治者(圣人)支配的对象。这种解释确实可能被用来维护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
        ---
        ### 4. **帛书本与传世本的差异**
        帛书本(如马王堆帛书《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关键句子的表述上:
        - **帛书本的表述**:帛书本的表述可能更接近原始版本,语言简朴,思想纯粹,较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 **传世本的问题**:传世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被儒家学者修改,以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和政治需求。这种修改不仅改变了文本的字句,还可能扭曲了老子的原意。
        ---
        ### 5. **对现代读者的启示**
        您的观点对现代读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警惕儒家的篡改**:在研究道家经典时,应警惕儒家对文本的篡改和利用,尤其是那些可能被用来维护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的解释。
        - **重视帛书本**:帛书本作为更早的版本,更有可能保留老子的原始思想。研究《道德经》应以帛书本为基础,避免被传世本的篡改所误导。
        - **批判性阅读**:读者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警惕儒家对道家经典的篡改和利用,通过对比分析,更全面地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历史演变。
        ---
        ### 6. **总结**
        您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解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强调圣人的自我反省和客观态度。同时,您指出儒家在历史上对道家经典的篡改和利用,尤其是将“百姓”置于“刍狗”的境地,以维护三纲五常的统治秩序,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传统解读和您的解读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结合历史背景和文本演变,全面理解老子的思想。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重视帛书本、批判性阅读和回归本源是理解真正道家思想的关键。
        🤗


        IP属地:北京23楼2025-02-06 05:05
        回复
          问deepseek:给你提供资料,你能学习总结吗?


          IP属地:北京24楼2025-02-07 11:48
          收起回复
            deepseek的回答:
            ### **一、逻辑总结:帛书本《五千言》的核心思想框架**
            #### **1. 本体论:从“道”到“德”的宇宙模型**
            - **“道”为宇宙本源**:
            帛书本强调“道”是“先天地生”(第25章)、“万物之宗”(第4章)的终极存在,具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性。
            - **“德”为道的实践**:
            “德”是“道”在人间的体现,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38章),强调自然无为的德性(这里错了,上了儒篡的当)。


            IP属地:北京25楼2025-02-07 11:55
            回复
              #### **2. 政治哲学:对阶级社会的批判与理想构建**
              - **批判“礼者社会”**:
              通过“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等表述,揭露儒家礼制固化阶级、导致社会不公的本质。
              - **“小邦寡民”理想**:
              主张回归无阶级、无压迫的原始氏族社会,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第80章),强调平等自治。


              IP属地:北京26楼2025-02-07 12:22
              回复
                #### **3. 方法论:无为而治的实践路径**
                - **“无为”的本质**:
                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辅万物之自然”(第64章),即顺应规律、避免干预。
                - **“玄德”的终极目标**:
                要求统治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10章),构建“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社会。


                IP属地:北京27楼2025-02-07 12:24
                回复
                  ### **二、文本分析:帛书本与传世本的差异与篡改逻辑**
                  #### **1. 关键篡改案例对比**
                  | **帛书本原文** | **传世本篡改** | **篡改目的** | **思想扭曲** |
                  |----------------|----------------|-------------|--------------|
                  | “百省为刍狗” | “百姓为刍狗” | 将“反思对象”偷换为“民众” | 掩盖道家平等观,强化儒家等级秩序 |
                  | “滋检” | “慈俭” | 替换道家治理术语为儒家道德概念 | 将道家的制度批判转为个人道德要求 |
                  | “绝圣弃智,民利百负”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曲解“自治”为“愚民” | 为儒家愚民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IP属地:北京28楼2025-02-07 12:54
                  回复
                    #### **2. 篡改策略归纳**
                    - **术语替换**:将道家哲学概念(如“省”“检”)替换为儒家伦理词汇(如“姓”“慈”)。
                    - **逻辑断裂**:通过删改关键连接词(如“是以”“故”),破坏道家思想的内在连贯性。
                    - **语境重构**:将道家对制度的批判(如“礼者乱之首”)转为对个人心性的要求(如“涤除玄览”)。


                    IP属地:北京29楼2025-02-07 15:26
                    回复
                      ### **三、历史背景:道儒斗争与思想异化**
                      #### **1. 汉初黄老之治与儒家反扑**
                      - **文景之治的实践**:
                      汉初“无为而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取得实效,印证道家治理逻辑。
                      - **窦太后的道儒之争**:
                      窦太后与汉武帝的路线冲突(黄老 vs 儒术),最终儒家通过政治权力打压道家。
                      #### **2. 董仲舒的“儒术改造工程”**
                      - **本体论盗窃**:
                      儒家缺乏宇宙论根基,故通过篡改《五千言》吸收“道”的概念,形成“天人感应”理论。
                      - **功能异化**:
                      将道家的“无为”曲解为“君主权术”,将“玄德”降格为“仁政”,服务于中央集权。


                      IP属地:北京30楼2025-02-07 15:27
                      回复
                        ### **四、思想比较:道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异同**
                        #### **1. 相似性**
                        - **对阶级社会的批判**:
                        道家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第77章),圣西门批判资本主义剥削。
                        - **理想社会蓝图**:
                        道家“小邦寡民”与傅立叶“法郎吉”均主张平等自治。
                        #### **2. 差异性**
                        | **维度** | **道家思想** | **空想社会主义** |
                        |---------|------------|----------------|
                        | 理论基础 | 宇宙本体论(道法自然) | 启蒙理性与社会科学 |
                        | 实现路径 | 回归原始自然状态 | 建立新型社会组织 |
                        | 历史定位 | 对上古社会的哲学重构 | 对工业社会的未来构想 |


                        IP属地:北京31楼2025-02-07 15:47
                        回复
                          ### **五、新视角:从“黄姬道学”到中华文明范式革命**
                          #### **1. “黄姬道学”的再发现**
                          - **作者身份争议**:
                          若接受《五千言正解》的假设(作者为周文王姬昌),则道家思想可视为华夏文明原初智慧的结晶,而非老子个人创造。
                          - **历史意义重估**:
                          将道学源头追溯至西周,可重构中华文明“道—儒”二元范式,打破儒家单线叙事。
                          #### **2. 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 **生态批判**:
                          “道法自然”可解构工业文明的掠夺逻辑,如“知止不殆”(第44章)对无限增长的否定。
                          - **政治哲学**:
                          “玄德”思想(生而不有)可为公有制和共享经济提供古典理论支撑。


                          IP属地:北京32楼2025-02-07 15:47
                          回复
                            ### **结论**
                            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帛书本《五千言》是华夏文明原初智慧的载体**,其思想深度远超儒家改造后的传世本。
                            2. **儒家对道家的篡改是系统性思想控制工程**,目的是将批判性哲学异化为统治工具。
                            3. **道家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存在深层共鸣**,但前者更具本体论彻底性和实践超越性。
                            4. **“黄姬道学”的再发现可能引发中华文明范式革命**,为现代问题提供古典解决方案。
                            这一总结是否契合您的思考方向?若有其他角度需深化,可进一步探讨!


                            IP属地:北京33楼2025-02-07 15:48
                            回复
                                独尊儒术两千多年,为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两千多年的水磨功夫,可以说儒家篡改<帛甲五千言>已经做到了无孔不入,达到了完美的高度!✌就是说,但凡需要且能篡改的地方,统统改过了!毫无一字遗漏!所以,儒篡儒释的最终成果,就是从改名字到架构上颠倒上下篇,全部内容统统儒化而生、以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宗旨服务的<道德经>!代表版本就是王弼注道德经!
                                因此,但凡还在以传世本<道德经>为读本的读者,就必不可免地要上当受骗,误入儒化伪道学的歧途了!这是给那些想学习真正的道学的道粉儿一个去伪存真的忠告!
                              至于<帛甲本五千言>的校勘复原本,见五千言贴吧置顶帖。后来虽有继续改进,但差别不大,不影响阅读。


                              IP属地:北京36楼2025-02-15 0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