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费尔德-布朗效应20世纪20年代,美国年轻物理学家布朗(Thomas Townsend Brown)在实验中发现一种效应。1921年他借助X射线形成的“库里吉氐管”(热阴极射线管)做了一些实验。他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像:在使用“库里吉氐管”时,它都有一些轻微的震动。不久之后,布朗找到了引起这种轻微震动的原因。接通这个管的强电流之时,会产生某种具有反引力作用的压力。借助“引力仪”——一种由布朗研制出来的实验设备——得到证实:在接通100千伏的强电流时,被测试物体的重量损失了1%,布朗确信他发现了一条新的电学原理:电对于引力有影响。起初没有科学家关注,后来瑞士物理学家、教授比费尔德(Paul Alfred Biefeld)(曾经是爱因斯坦的同学),他对布朗的发现很感兴趣,并且相信布朗的发现,最后成为布朗的导师。在共同完成的实验中,他们证实悬挂在一根细线上的电容器在高压下会自己向它的正极方向运动,这就是“比费尔德—布朗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