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是我对生命隆重的检阅”
——本报专访《手信·葵》作者米小苏
2010年11月7日长春晚报12版
米小苏
记者 刘冰
米小苏说她很庆幸自己喜欢阅读与写作,能寻求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写作是她生命的光明和出口。她希望多年以后,依然是安定的女子:读书,写字,安稳一世。
记者:《青春微凉不离伤》使您成为华语纯爱天后,您的新书情感悬疑小说《手信·葵》被称为您在创作方面的一次华丽转身。是什么样的际遇带来这种创作上的转变?
米小苏:2008年冬天的某一日,我和导师爬山。精力充沛的他健步如飞,即将到山顶时,他突然转身问我:“您就打算这样一直写下去?”他的语速很快,我甚至来不及反应与回答,他又继续朝前。
后来在下山的时候,导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一句:“学了这么多年法律,不要浪费。”
这句话他对我说了近三年,从大三到研一,只是我从未往心里去。在汗流浃背的夕阳中,我决定,在以后的创作中把文学和法律结合起来,这才有了《手信·葵》。
这二十几年的人生岁月,在重大选择上,我通常不按常理出牌。譬如高中文理分科,我选择了理科;譬如高考,我选择了法学;譬如硕士专业,我又选择了法学。外人看来,我的人生充满矛盾,喜欢的不选择,选择的不喜欢。我自小就把爱好和学业的界限划得清楚,并且笃信只要我选择的,即便不喜欢也能做好。
记者:《手信·葵》您酝酿了两年才开始动笔,而书中颜荷与颜葵的名字是4年前便已经想好的,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融入了很多的期待。它对于您来说有哪些特殊意义?
米小苏:《手信》是个系列,《葵》是系列一,其他两个系列还在写。《手信》是我给自己25岁的一个纪念。到25岁,我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可以要求什么。事业上,我甘于平淡;而写作上,我不愿趋向平庸化。当然,《手信·葵》还有尚不满意之处,但该系列其他两本的结构与叙事技巧一定会成熟许多。我没有理由怀疑从《手信》系列开始,我会有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个性。那个一直默默努力的小姑娘说她要长大了,她要开始飞了,不管多高多远,她都要展开双翅。这就是《手信》系列对我最特殊的意义。
记者:《手信·葵》讲述的是同胞姐妹一位法医硕士、一位都市白领,双双被卷入潜与被潜的规则中,由此引发报复与反报复、占有、掌控等一系列心理震动。小说为读者演绎了鲜活灵动的人性百态。那么从您创作的角度来看,您最想通过这部小说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
米小苏:《手信·葵》涉及的主要学科有三个,法学、法医学、心理学,在表达上我擅长的并不是法学,也不是法医学,这两者主要还是做小说背景用,心理学才是我一直钟爱的学科。法学、法医学可做谋生工具,而心理学伴随着自己分分秒秒,所以我一直定义自己的小说为“成长小说”,而非“校园小说”或者“青春小说”。我很喜欢听别人的成长故事,而且总能灵敏地捕捉到一些细节。在《手信·葵》里,我想告诉读者爱是什么。“爱”是个很强大的字,简体的“爱”字有个“友”,即“友好”,繁体的“爱”字中间是“心”,即“用心”,所以爱意味着谦卑、付出和给予。我在书里说过:“爱会催生人的占有欲,但只想占有的感情不是爱。”
记者:据了解,您是法学专业的,还做过公益律师,这样的从业经验对您创作悬疑小说有哪些帮助?
米小苏:所谓“悬疑”,关键不在“存疑”,而是“解疑”,即所谓“破案”,这便是侦查人员要干的事,而侦查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因为他必须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程序,什么证据是可以采用的,什么证据是存疑的,什么证据在法庭上是不具备效力的。所以,**机关和检察院在破案过程中最怕碰到那些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犯罪嫌疑人,这类人的反侦查能力都比较强。从这方面来说,法学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异于他人的背景,因为在近七年与法律的接触中,我多少还是混成了半个专业人士。但我感觉司法最精彩的部分不是破案的过程,而是对作案人的心理剖析。
记者:在创作《手信·葵》期间,您的眼睛出了问题,无法阅读,无法写作,医生建议手术,但手术势必会影响进度。您决定暂缓手术,还坚持每日用五个小时的时间来写作。在您看来,写作对您意味着什么?
米小苏:如果说母亲给了我生命,那么写作是我对生命隆重的一次检阅。对生命的探索与追求是我所有文章的共同主题;对生命的敬畏与渴望也是我一直在表达的。很庆幸自己喜欢阅读与写作,能寻求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写作是我生命的光明和出口。但它又非我生活的全部,日后我会结婚,会生子,会有自己的家庭,这些对我才重要。
记者:您常常让笔下的人物纠结于情感的漩涡,层层剖析人们在面对不同情感时人性最真实的表达。那么您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如果选择一种植物来代表它,您的选择是什么?
米小苏:向日葵吧。其花序随太阳转动,符合爱情相互围着对方绕转的特性;它生得明亮大方,与热恋中的爱人热烈奔放相似;它却又寻求温暖,与爱的归宿应该是平淡相符。同时,灿烂的向日葵给人希望与力量,热爱向日葵的人应该会明白“爱是永不止息”的含义。
(米小苏代表作:《手信·葵》、《青春微凉不离伤》、《你的纸飞机还回来吗》)
——本报专访《手信·葵》作者米小苏
2010年11月7日长春晚报12版
米小苏
记者 刘冰
米小苏说她很庆幸自己喜欢阅读与写作,能寻求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写作是她生命的光明和出口。她希望多年以后,依然是安定的女子:读书,写字,安稳一世。
记者:《青春微凉不离伤》使您成为华语纯爱天后,您的新书情感悬疑小说《手信·葵》被称为您在创作方面的一次华丽转身。是什么样的际遇带来这种创作上的转变?
米小苏:2008年冬天的某一日,我和导师爬山。精力充沛的他健步如飞,即将到山顶时,他突然转身问我:“您就打算这样一直写下去?”他的语速很快,我甚至来不及反应与回答,他又继续朝前。
后来在下山的时候,导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一句:“学了这么多年法律,不要浪费。”
这句话他对我说了近三年,从大三到研一,只是我从未往心里去。在汗流浃背的夕阳中,我决定,在以后的创作中把文学和法律结合起来,这才有了《手信·葵》。
这二十几年的人生岁月,在重大选择上,我通常不按常理出牌。譬如高中文理分科,我选择了理科;譬如高考,我选择了法学;譬如硕士专业,我又选择了法学。外人看来,我的人生充满矛盾,喜欢的不选择,选择的不喜欢。我自小就把爱好和学业的界限划得清楚,并且笃信只要我选择的,即便不喜欢也能做好。
记者:《手信·葵》您酝酿了两年才开始动笔,而书中颜荷与颜葵的名字是4年前便已经想好的,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融入了很多的期待。它对于您来说有哪些特殊意义?
米小苏:《手信》是个系列,《葵》是系列一,其他两个系列还在写。《手信》是我给自己25岁的一个纪念。到25岁,我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可以要求什么。事业上,我甘于平淡;而写作上,我不愿趋向平庸化。当然,《手信·葵》还有尚不满意之处,但该系列其他两本的结构与叙事技巧一定会成熟许多。我没有理由怀疑从《手信》系列开始,我会有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个性。那个一直默默努力的小姑娘说她要长大了,她要开始飞了,不管多高多远,她都要展开双翅。这就是《手信》系列对我最特殊的意义。
记者:《手信·葵》讲述的是同胞姐妹一位法医硕士、一位都市白领,双双被卷入潜与被潜的规则中,由此引发报复与反报复、占有、掌控等一系列心理震动。小说为读者演绎了鲜活灵动的人性百态。那么从您创作的角度来看,您最想通过这部小说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
米小苏:《手信·葵》涉及的主要学科有三个,法学、法医学、心理学,在表达上我擅长的并不是法学,也不是法医学,这两者主要还是做小说背景用,心理学才是我一直钟爱的学科。法学、法医学可做谋生工具,而心理学伴随着自己分分秒秒,所以我一直定义自己的小说为“成长小说”,而非“校园小说”或者“青春小说”。我很喜欢听别人的成长故事,而且总能灵敏地捕捉到一些细节。在《手信·葵》里,我想告诉读者爱是什么。“爱”是个很强大的字,简体的“爱”字有个“友”,即“友好”,繁体的“爱”字中间是“心”,即“用心”,所以爱意味着谦卑、付出和给予。我在书里说过:“爱会催生人的占有欲,但只想占有的感情不是爱。”
记者:据了解,您是法学专业的,还做过公益律师,这样的从业经验对您创作悬疑小说有哪些帮助?
米小苏:所谓“悬疑”,关键不在“存疑”,而是“解疑”,即所谓“破案”,这便是侦查人员要干的事,而侦查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因为他必须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程序,什么证据是可以采用的,什么证据是存疑的,什么证据在法庭上是不具备效力的。所以,**机关和检察院在破案过程中最怕碰到那些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犯罪嫌疑人,这类人的反侦查能力都比较强。从这方面来说,法学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异于他人的背景,因为在近七年与法律的接触中,我多少还是混成了半个专业人士。但我感觉司法最精彩的部分不是破案的过程,而是对作案人的心理剖析。
记者:在创作《手信·葵》期间,您的眼睛出了问题,无法阅读,无法写作,医生建议手术,但手术势必会影响进度。您决定暂缓手术,还坚持每日用五个小时的时间来写作。在您看来,写作对您意味着什么?
米小苏:如果说母亲给了我生命,那么写作是我对生命隆重的一次检阅。对生命的探索与追求是我所有文章的共同主题;对生命的敬畏与渴望也是我一直在表达的。很庆幸自己喜欢阅读与写作,能寻求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写作是我生命的光明和出口。但它又非我生活的全部,日后我会结婚,会生子,会有自己的家庭,这些对我才重要。
记者:您常常让笔下的人物纠结于情感的漩涡,层层剖析人们在面对不同情感时人性最真实的表达。那么您是如何理解爱情的?如果选择一种植物来代表它,您的选择是什么?
米小苏:向日葵吧。其花序随太阳转动,符合爱情相互围着对方绕转的特性;它生得明亮大方,与热恋中的爱人热烈奔放相似;它却又寻求温暖,与爱的归宿应该是平淡相符。同时,灿烂的向日葵给人希望与力量,热爱向日葵的人应该会明白“爱是永不止息”的含义。
(米小苏代表作:《手信·葵》、《青春微凉不离伤》、《你的纸飞机还回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