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鹿鸣吧 关注:134贴子:14,939

【存录】123说“自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03 14:47回复
    自在存在:潜在的,未实现的。
    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本身包含内在目的,也就是要实现自身(实现自身本身就是一种规定性),将自己的潜能完全释放出来。这个过程离不开运动,于是通过运动将自己展现为现实。自为就是以实现自身为目的的运动。
    自在自为就是自由。自由不是无拘无束,
    而是是我决心想要成为什么,我就会付诸行动。比如一粒花的种子,它的愿望是想要成为一朵花,成为一朵花就成为了它的目的也是它给自己下达的规定。
    从种子变成花,这个过程就是从自在走向自为。并且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无法阻止它成长的脚步。这里值得称赞的是,种子的自我实现。并不是外部环境使种子变成花,而是种子自己使自己变成了花。自我否定,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
    真正的(主动的)人超越自己:当人走出存在时,虚无在虚无中飞跃;当人作为人,即主动地活着时,虚无在存在中成为虚无。这段话我的理解是,当人主动的活着不断的超越自己时,也就从被动的成为虚无变成了主动的走向虚无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03 14:48
    回复
      (关于自由即走向死亡)
      回复 _寂语_ :谢谢。我的理解,主动的活着,是以自为存在的方式走向虚无,释放自己的潜能,绽放生命。向死而生,显现本真的自己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03 14:49
      回复
        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花从种子开始一直到最后的凋零,是生命的自我实现。花在种子阶段就已经包含了成为花朵的潜能,整个生命的历程就是它根据自身的内在目的将潜能完全的释放实现。
        回顾花的生命历程会发现,无论哪个阶段,都是孤立的,片面的,单薄的,都不足以反映生命的丰富内涵。只有当生命的各个阶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才能真正诠释生命的鲜活与高贵。
        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飘落的花瓣时。花并不希望人们黯然神伤,将这视为一场悲剧。它希望人们看到它的成就,它在绽放中超越自己,在最美丽的时刻悄然凋零。它用生命完成的作品就是它自己。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03 14:50
        回复
          幸福未包括在人类被造的计划中。在人生中本来没有幸福与快乐,幸福与快乐是人类自己发展出来的。所以对幸福与快乐的追求,本身就是对命运的超越,就是在实现自己。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10 15:25
          回复
            松数说亚里士多德潜能实现论
            .
            亚里士多德通过内容与形式的追问,追到了不动的动者那里,也就是神。思想的现实便是生命,而神就是这现实。神不会是别样,只能是自己思想自己的思想活动本身。站在现象学的立场,我们把世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显现的活动,世界在自我实现着自己,与此同时,它也就在自我显现着自己。显现和实现是内在同一的,思维与存在是内在同一的,存在不仅是去存在,而且是在显现,存在的过程也就是显现的过程。存在的自我显现就是思想,而思想的自我实现就是存在。内容和形式并非不同质的东西,从潜能到实现,内容里面包含着形式,形式则是更高的内容。
            哲学史把亚里士多德这一路称为有机生成论。我觉得不动的动者的音乐图画很神秘,如同飓风的中心是不动的,摧枯拉朽之力则又是惊人的。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13 14:27
            回复
              怎么说呢?“无论哪个阶段,都是孤立的,片面的,单薄的,都不足以反映生命的丰富内涵”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这也导致了后面的“生命的各个阶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才能真正诠释生命的鲜活与高贵”的错误结论。


              IP属地:四川7楼2024-12-24 17:48
              回复
                生命存在的那一刻就是它自己最丰富的显现了出来,而我们去把握生命的时候,或者说生命以我们的诸环节的形式显现出来的那些过程,反倒是零碎的,对应着不同生命存在的,只不过因为它是同一个概念把握的活动,它才被我们认为是那最开始的生命的不断显现。最开始的生命如果是一个整体,那他的自我一致的丰富性就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与我们相遇后的概念把握的环节


                IP属地:四川8楼2024-12-24 17:56
                回复
                  不久前同别人交流时写的一段文字,我把它截取下来,来说明一下这个情况。
                  其实吧,真正的跳出语言框架的是你哦!
                  辩证法在运动的时候,从来不预设规则的。
                  你有没有发现你特别想把握自己在用什么工具在把握语言?自己有没有在某种框架内有没有遵守某种框架在把握语言?
                  对于辩证法而言,辩证法是不知道有什么比它所考察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框架呐。
                  忠于事物自身,就是辩证法所遵守的唯一框架。
                  但事物自身是什么样的,并没有一个先在的心灵知道,并没有一个先在的规则直接的判断。
                  事物自身并不需要是事物当前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以外的别的样子。
                  可以说辩证法在考察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是孤立的与概念分立着的事实。而是已经包含诸环节于自身内,自己预先的成为了自己的事实。
                  成为自身的诸环节也是事实呈现给我们时,我们同样看见了的,只不过斜目而视……我们在用语言一点点的将其描述出来的时候(语言、概念也是一种事实哦,反过来说也一样,事实是概念把握的一个环节)首先并不触及诸环节的全部,而只是片面的道说了一点点的内容,例如将一个对象的名称说了出来等等……对象本身所呈现的全部事实,是并没有被说出来的。语言哪怕只说出一点点,例如说出名称,就相当于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包含名称和事实于自身内。事实还有大量的语言没有说出的内容,名称这个语言也并没能知道它称谓的事实究竟是什么。但概念是辩证法自知自身自由自在的运动,事实可以不断变化,这并不影响辩证法不断的向前把握事实,因为事实始终是事实自身,不管这个事实自身究竟是哪个事实自身,辩证法都乐于重复的将其理清。概念包含的并不是语言与事实的简单对应关系,而是包含了曾经把握事实时事实的诸环节中某个单一环节的抽象反映。例如,还是称谓,其实名称就是事实总体的作为“对象”的单一环节的抽象反映。事实总体已经呈现给我们了,只不过“对象”是斜目而视的语言一一对应关系的结果,意识所看到的远比对象更多,只不过它现在专一于对象罢了。语言是一种实现或者开辟,在语言与对象的一一对应关系中,语言正是因为它实现了对象,它才反映了对象。它是实现了对象,这个总体事实的返回自身的单一环节,并包含这事实总体于自身内,因此才反映了对象。如此说来,语言在自身中,即是在概念中


                  IP属地:四川9楼2024-12-24 18:00
                  回复
                    人们总有自己的历史的发展了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目的,因此人们的活动方式,也就根据这些目的发生改变。而辩证法是最原始的活动方式之一。与事实共舞、与概念共舞,与语言共舞,是最原始的活动目的之一。这种活动方式不是掌握了某种方法的结果,反倒是因为人们掌握了某种方法,有了某种特殊目的,因此人们便远离了辩证法。由于辩证法本来就不是某种方法指导下的活动方式,而是自然的活动方式。因此人们远离了辩证法之后,很快就遗忘了辩证法。
                    如果你仔细一点的话,就会发现概念把握事实的同时,也在开辟一个名为概念的事实,这个事实包含它所把握的事实于自身内,并能够随时实现出它所把握的事实。事实究竟还是不是原来的事实,对辩证法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把握事实的过程,不断开辟概念的过程,概念就像游泳,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会不会游泳,概念只有把握事实的时候,才有确定性。概念自身因为把握事实,就使语言也获得了概念的形式。同时语言也是概念需要把握的事实,因此概念对事实的把握很大一部分亦是对作为他者的概念的把握。对事实的把握,亦会不断生出事实。因此概念把握事实亦或概念把握自身的过程,就是现实的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断生产自身的诸环节的过程。
                    要进行辩证法的活动,只有一个要求,即忠于事情本身。(哪怕这个事情下一秒就消失了,总之忠于你眼前的事情,别管它是哪个)你如果还有任何别的不能忠于事情本身的不必要的杂质,那都是对辩证法的脱离。除此之外辩证法不受别的任何要求、方法、范式、用语、命题……的限制。在人们被各种层出不穷的活动方式和目的勾引以前,辩证法的活动是最原始且经常发生的活动之一。辩证法不受限制,但辩证法的活动极难保持,因为辩证法并不经常的提供享乐。甚至反倒到处的推翻享乐的形而上的基础。
                    生命的无穷丰富的内涵就在于运动,就在于实现和把握,亲密和切近,它并不在于“各阶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


                    IP属地:四川10楼2024-12-24 18:04
                    收起回复
                      预先存在的并不都是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是历史性的生成的语言,预先存在的东西,是一切预先给予的东西,人没有进行任何加工,就直接获得的东西都是预先存在的,日常语言作为历史性生成的语言,一方面是人们生活的产物,另一方面我如果没有任何加工就直接能够以之为自身活动、自我生产的载体,则它在那一瞬就是预先存在的。我并不能改变预先存在的东西,所有一切往后内容的生长,都部分的是预先存在的东西自己长出来的,部分的是我劳动的产物。我的劳动包含着历史中断后的抉择,包含了预先存在的东西所不能长出来的空白,完全自由之域,那里没有预先存在的东西以亲密和切近的姿态承担活动载体的责任,但活动不得不跨过那里。那个时候活动可能会退回到预先存在的切近那里,希望在历史发生之前找到潜在的指示,但有的指示只能表面畏惧等等的思想和感情,却不能让活动本身与载体融为安心。预先存在的东西首先并没有经过我的大脑,它预先的就成为了它自己,它的存在虽然会经过思考的设定,但思考所以以它为起点,却是它预先的设定了的,它的预先设定是它的无穷丰富的内涵本身,这个内涵从一开始就显现了出来,而思考只是以异化的方式,外化了显现着的某一部分。


                      IP属地:四川11楼2024-12-24 18:31
                      回复
                        或者说思考即是活动与存在的同一环节,又是存在与诸环节的抽离以及外化的过程。事物本身,生命本身诚然自身直接的是概念,但这个直接的概念却绝不是我们的概念,而只是我们的概念的现在的起点。我们预先的是这样的生命活动,概念从无中降临到诸环节身上,通过自我展开和完成的活动,实现这个纯粹的生命,但这个生命也绝不是作为我们起点的那个事物的生命,而是我们的概念本身,一个纯粹的依靠各个环节展开自身的预先存在的空无活动,事物自身与这个活动之间的同一,是这个事物预先的在环节上的同一,但使事物整个的成为自身显现的那个概念,却并不是我们后来展开的那个概念活动。


                        IP属地:四川12楼2024-12-24 18:49
                        回复
                          概念预先的是诸环节的共为一体,事物诚然的不能不是包含概念的,不能不是因为概念才成为事物的。但我们的概念活动却只是我们的,而非事物直接的自身同一的,并不分离的那诸环节,那一体的活动。我们的概念活动是我们的正在发生的生命,而非已经成为自己的生命,而非直接的具有无限丰富性的生命本身的朝向我们的,作为我们环节的那种直接的切近。那种切近是我们的概念对自身环节的切近,却并非事物本身对自身环节的切近,因为事物本身还是直接的概念,还没有以诸环节的形式为切近留下余地。我们的概念正是因为事物直接的概念在我们的概念自身内的与我们的概念的否定的同一,才作为我们的概念的切近内容,在我们的概念中充当载体和成为它自身。


                          IP属地:四川13楼2024-12-24 19:05
                          收起回复
                            从看到、发现“间隙(Riss)”开始
                            ——————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还提到了一个在他后期尤其于其美学思想中经常被提到的很关键的词语就是“Physis”(自然),他认为这个词是西方思想发端处那些思想家的基本词语,在希腊人看来指存在者整体本身,后来又被人们理解为“自然”,而在他考证看来“Physis”意指“生长”,“说的是自身绽开(例如,玫瑰花开放),说的是揭开自身的展开,说的是在如此开展中进入现象,保持并停留于现象中”[11](P16)。而海德格尔对“Physis”的“解释”总是运作于一种非现成的对生结构中。如在《如当节日的时候……》中通过“天穹”与“深渊”、“直接者”与“间接者”、“不朽者”与“能死者”等的“张裂”揭示出“自然”这个赋予一切现实事物以“澄明”的自行开启的敞开域。作为“无蔽”意义上的“Physis”也经常是海德格尔在思考和谈论“美”和“真理”的切入口,它贯通起了“美”与“真”。而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指出“Physis”作为“在”在起作用时就是原始的集中点即“逻各斯”,就是起搭配作用的“合式”。“合式”可以从三层意义去理解:“弥合”或“接合”,“搭配”或“安排”,“搭配的接合”。“合式”的双关意义即“制胜者”和“强力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现成性的对生构成式“交互牵涉”。孙周兴先生说,“在Physis的发生中始终贯穿着遮蔽与无蔽,锁闭与开启的‘斗争’;而正是最初的‘创造者’们承荷着这一‘斗争’,挺身而入这一‘斗争’的‘裂隙’中”[12](P91)。“逻各斯”就是一场进入“间隙”的“斗争”,是一种对生构成的“居间引发”,它撑开了的是絪缊缭绕的“天地之间”。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2-25 19:49
                            收起回复
                              话题集中一下
                              赤痕信使的自由体验与理解:
                              ——————
                              现在有电子游戏这样的活动载体,例如gta、塞尔达、黑魂、demonsroots这样的游戏承担了许多“释放天性”的功能。纵观游戏史,追求开放自由的声音总是来自于本身就会导致要求自由的游戏形式,被要求的自由开放总是特定的由游戏载体本身设定的。而最好的体验就是自由不仅得到实现,而且并不止于自由的实现。
                              限制的解除,以及对某种预想活动的重复,这是最简单的自由,任何有资历的游戏玩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自由,并且知道这样的自由只有在限制还存在的时候才有被欲望的意义,而限制一旦解除,它的魔力很快就会丧失掉。最美好的自由像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这样,他【时刻的提供的是知行的新的活动方式】。
                              限制始终是存在的,玩家不能穿过地图模型直接坠入虚空谷底,不能越过大峡谷的强风,抵达那些只有粗模,未经设定的场景。经验老道的玩家知道那些限制背后什么好东西也没有。但人们的自由之姿总能预先的就被那些充满内容的新奇游戏方式所吸引,当人们的身心都投入到那些活动中去的时候,真正的自由才到来。
                              重复是自由的最大敌人,再好的游戏也难免有该引来终结的一天。【自由应该属于那些瞬间的飞跃,那些开心的时刻,自由意味着开放,开放的是心灵,同时也是世界,世界应该开放的不是已有的重复,那不属于自由,自由的开放应当是一整个新的体验方式的开放。】我们常常在听故事的时候感到自由,这种自由感只属于新的故事。游戏也是这样,【自由开放是对封闭的活动境况本身的否定,而非对封闭的活动境况中的某种限制的否定。】
                              【飞跃的瞬间是最自由的,那个时候你一下子从陈旧的世界跨越到充满各种期待的新世界,一切的欲望形式都从陈腐中解放回来,直面新世界的可能性,就连生存的可怖的那些陈腐深渊也被抛在别处,自由就是在这股开放中才能开展出来,这个时候就连新世界的限制也是一种自由,这是自由的呈现出来的限制,直到直到重复把这限制变为某种僵局以前,限制本身还是自由开放的一个环节。】
                              我一直认为自由并不是那种对行进道路的扩张,而【是对陈腐范式的超越,人们倘若能放空大脑,突然去坠入一个新的世界,则他的自由就会到来。】当然现实总是在各方面表现为对这种自由的否定,任何自由都脱离不了活动的物质载体,【任何自由首先要克服的必然是陈腐重复】,包括着生理上的、生存上的、财富积累上的、思想上的、记忆上的、直觉上的、执念上的那些陈腐重复,【那些终结于某种可以琢磨的未来形式中的陈腐重复,一方面使人感到深邃,另一方面又使人感到困顿。】人们所寻找的自由并非是开辟道路并创造物质基础的过程,人们其实已经有了许多自由,但自由的前提始终是需要克服的,人与自由的关系亦并非人类的全部,自由的种类也是丰富具体的,【根据它的活动载体,根据它的预先的切近,自由只是部分的悬置了陈腐重复,但自由绝不是在一片漆黑中创造他的全新动作,自由是在安心的切近中,一步步的走向某种旧有期望的新形式】。
                              要说的话,虚拟的自由其实是作为自由的对象,是被作为目的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净土即心安”中的那个能够放置心安的净土,是那个不再跃动着,逃往别处的心安。净土是会腐朽的,心安之所是不能停留在永恒的重复生命中的,……(阙一段未放行)】。
                              最后那一段话貌似没有发出来?【简单来说,自由就是“净土即心安”中的净土和心安。】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2-25 2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