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具体阶段而言:
1990年代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日本货币政策操作重点逐渐切换到价格型政策工具。1977年日本开启利率市场化进程,整体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最终在1994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了政策利率向广谱利率的传导机制。基于这一利率调控体系,日本央行不断调整政策利率与操作目标。
1998年之前,再贷款利率或贴现率是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日本央行主要通过再贷款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再贷款利率即日本央行向合格对手方(通常为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由于绝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短期贷款,这种再贷款利率也被称作贴现率。贴现率本质是日本大型商业银行的短期资金成本,大型商业银行在获得资金之后,通过银行间市场传导至中小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
1999—2013年,政策利率切换为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市场利率与官方贴现率之间的联系弱化。市场利率的定价锚,开始和短期市场利率(即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绑定。
2013—2016年,随着量质化宽松(QQE)的实施,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已经降为0附近,利率已经降无可降。此时货币政策目标不再是利率, 而是基础货币供应量。
2016年开始的负利率时代,政策利率为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了刺激货币进入实体, 日本央行从2016年开始实施负利率政策,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为政策目标。负利率实际是一种税收,本质上是对存款准备金征税。
总结来说,政策利率从贴现率,切换到短期市场利率(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再到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实体融资主要以来信贷,贴现率作为存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成为政策利率。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与贴现率联系弱化,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作为短期市场利率,成为政策目标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