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集 良将难求
朝野慢慢发现,嬴政是真的开始隐匿于朝政了,国府大事基本由相府自行处理,汇报的奏折都是无批示的下放,只说可行,没有其他意见;觐见面谈也是闲聊,不对公务发表意见;国尉府也是自行运转,全由尉缭帷幄;太尉府一直未设太尉,而且没有战事,大家的注意力也没太多在军事上,各大营将军也是直书嬴政的,大家也不知道具体事务;内史呈报一直是嬴政专理的,别人自然不知道情况;所以,一切都平静有序的运行着,民间没有突发的大情况,似乎用不着皇帝主持国务了。
嬴政淡出朝政是有自己打算的,哪天自己不在了,国家怎么才能可靠的运转?现在的局面,文臣是很容易涌现的,这么多的郡县,每天都有实际的事务,人才很容易脱颖而出;而无战事的情况下,武将总何而来?
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太尉一直空着?就因为良将不足,上将军都统领着各条战线,现在只有蒙恬一个上将军,王贲、任嚣都达不到上将军的高度,如果把蒙恬提拔到咸阳太尉府,那北线就没人了,无战事就没有军功,没军功就发现不了人才,骁勇可以当千夫长、万夫长,但将军绝不是骁勇就可以的,当兵和用兵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这么大的国土,这么富足的社会,谁来守护成了最大的问题。
现在几十年里,还有蒙恬、任嚣、王贲顶着,几十年后如果发生战事,没有名将只靠基层逐级随机提拔的将军去作战,如果敌方有经验丰富的名将,那不是靠运气作战吗?赌我们的将军也有名将的能力。
这个大难题,一代名将蒙恬给了自己的建议,改变经验式的作战思路,初期避免大规模会战,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在作战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敌人来犯的初期,我据守关隘作防御战,在防御中发现统帅人才,控制兵力投入,牺牲有时候是难免的,在一、两万人的防御作战中,总能发现人才;
一座一座关隘的据守就赢得了时间,时间就会涌现人才,会守、会统领的人才,不一定会运兵攻击,这时候,可以适度放权有潜力的将领,指挥万人作突击、截击,以发现、锻炼将领的运动战能力;
五万人一个指挥失误就没了,如果分处5个万人,可以锻炼5个统领,比一个将领保险、高效多了;
万人突击有功的,下次给予2万人的指挥权,以此类推,靠实战战果,给予将领更多的指挥人数;
在作战中发现名将后,再开始组织大兵团会战,则保险许多,最大程度保险不出现赵括那样无能力指挥大兵团、一战而灭的悲剧;
这个作战逻辑,需要各大营高级将领都依此而为,都是几十万人的统帅,一定要谨慎慎密,要舍得几万人的试错,才能最终保证几十万人的战力,最终保证几百万人军事的胜利。
这样的问询,嬴政是同时发给蒙恬、任嚣、王贲、章邯等主要将军的,最终蒙恬的建议被大家赞成,大家统一思路,把有潜力的年轻小将都推荐到北线蒙恬那里,在防御匈奴的军务中锻炼,同时提拔、教导各自军中的后起之秀,形成人才培养梯队。
这件事的暂时解决,大大缓解了嬴政的焦虑,这些都是要事,都是秘密进行的,兵者诡道,是绝密不外宣的,就像嬴政暗暗的培养扶苏一样,内史参事、国学堂参事、南线攻伐百越参事,还有他和蒙恬不为人宣的谋划,利用几年的时间,委托蒙恬把扶苏培养成北线统帅,蒙恬回咸阳做太尉、统帅全军,让扶苏独当一面,再利用几年让扶苏在北线做出成绩、威望,站牢根基,然后升任太子。
这以后的十年规划,是现在对嬴政最重要的事情了,十年后,自己、主要大臣都60岁左右了,立40岁左右的太子扶苏上来,构建新一代国府正当其时。
朝野慢慢发现,嬴政是真的开始隐匿于朝政了,国府大事基本由相府自行处理,汇报的奏折都是无批示的下放,只说可行,没有其他意见;觐见面谈也是闲聊,不对公务发表意见;国尉府也是自行运转,全由尉缭帷幄;太尉府一直未设太尉,而且没有战事,大家的注意力也没太多在军事上,各大营将军也是直书嬴政的,大家也不知道具体事务;内史呈报一直是嬴政专理的,别人自然不知道情况;所以,一切都平静有序的运行着,民间没有突发的大情况,似乎用不着皇帝主持国务了。
嬴政淡出朝政是有自己打算的,哪天自己不在了,国家怎么才能可靠的运转?现在的局面,文臣是很容易涌现的,这么多的郡县,每天都有实际的事务,人才很容易脱颖而出;而无战事的情况下,武将总何而来?
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太尉一直空着?就因为良将不足,上将军都统领着各条战线,现在只有蒙恬一个上将军,王贲、任嚣都达不到上将军的高度,如果把蒙恬提拔到咸阳太尉府,那北线就没人了,无战事就没有军功,没军功就发现不了人才,骁勇可以当千夫长、万夫长,但将军绝不是骁勇就可以的,当兵和用兵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这么大的国土,这么富足的社会,谁来守护成了最大的问题。
现在几十年里,还有蒙恬、任嚣、王贲顶着,几十年后如果发生战事,没有名将只靠基层逐级随机提拔的将军去作战,如果敌方有经验丰富的名将,那不是靠运气作战吗?赌我们的将军也有名将的能力。
这个大难题,一代名将蒙恬给了自己的建议,改变经验式的作战思路,初期避免大规模会战,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在作战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敌人来犯的初期,我据守关隘作防御战,在防御中发现统帅人才,控制兵力投入,牺牲有时候是难免的,在一、两万人的防御作战中,总能发现人才;
一座一座关隘的据守就赢得了时间,时间就会涌现人才,会守、会统领的人才,不一定会运兵攻击,这时候,可以适度放权有潜力的将领,指挥万人作突击、截击,以发现、锻炼将领的运动战能力;
五万人一个指挥失误就没了,如果分处5个万人,可以锻炼5个统领,比一个将领保险、高效多了;
万人突击有功的,下次给予2万人的指挥权,以此类推,靠实战战果,给予将领更多的指挥人数;
在作战中发现名将后,再开始组织大兵团会战,则保险许多,最大程度保险不出现赵括那样无能力指挥大兵团、一战而灭的悲剧;
这个作战逻辑,需要各大营高级将领都依此而为,都是几十万人的统帅,一定要谨慎慎密,要舍得几万人的试错,才能最终保证几十万人的战力,最终保证几百万人军事的胜利。
这样的问询,嬴政是同时发给蒙恬、任嚣、王贲、章邯等主要将军的,最终蒙恬的建议被大家赞成,大家统一思路,把有潜力的年轻小将都推荐到北线蒙恬那里,在防御匈奴的军务中锻炼,同时提拔、教导各自军中的后起之秀,形成人才培养梯队。
这件事的暂时解决,大大缓解了嬴政的焦虑,这些都是要事,都是秘密进行的,兵者诡道,是绝密不外宣的,就像嬴政暗暗的培养扶苏一样,内史参事、国学堂参事、南线攻伐百越参事,还有他和蒙恬不为人宣的谋划,利用几年的时间,委托蒙恬把扶苏培养成北线统帅,蒙恬回咸阳做太尉、统帅全军,让扶苏独当一面,再利用几年让扶苏在北线做出成绩、威望,站牢根基,然后升任太子。
这以后的十年规划,是现在对嬴政最重要的事情了,十年后,自己、主要大臣都60岁左右了,立40岁左右的太子扶苏上来,构建新一代国府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