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343,998贴子:19,991,926

回复:【原创】大夫的情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十五集 良将难求
朝野慢慢发现,嬴政是真的开始隐匿于朝政了,国府大事基本由相府自行处理,汇报的奏折都是无批示的下放,只说可行,没有其他意见;觐见面谈也是闲聊,不对公务发表意见;国尉府也是自行运转,全由尉缭帷幄;太尉府一直未设太尉,而且没有战事,大家的注意力也没太多在军事上,各大营将军也是直书嬴政的,大家也不知道具体事务;内史呈报一直是嬴政专理的,别人自然不知道情况;所以,一切都平静有序的运行着,民间没有突发的大情况,似乎用不着皇帝主持国务了。
嬴政淡出朝政是有自己打算的,哪天自己不在了,国家怎么才能可靠的运转?现在的局面,文臣是很容易涌现的,这么多的郡县,每天都有实际的事务,人才很容易脱颖而出;而无战事的情况下,武将总何而来?
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太尉一直空着?就因为良将不足,上将军都统领着各条战线,现在只有蒙恬一个上将军,王贲、任嚣都达不到上将军的高度,如果把蒙恬提拔到咸阳太尉府,那北线就没人了,无战事就没有军功,没军功就发现不了人才,骁勇可以当千夫长、万夫长,但将军绝不是骁勇就可以的,当兵和用兵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这么大的国土,这么富足的社会,谁来守护成了最大的问题。
现在几十年里,还有蒙恬、任嚣、王贲顶着,几十年后如果发生战事,没有名将只靠基层逐级随机提拔的将军去作战,如果敌方有经验丰富的名将,那不是靠运气作战吗?赌我们的将军也有名将的能力。
这个大难题,一代名将蒙恬给了自己的建议,改变经验式的作战思路,初期避免大规模会战,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在作战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敌人来犯的初期,我据守关隘作防御战,在防御中发现统帅人才,控制兵力投入,牺牲有时候是难免的,在一、两万人的防御作战中,总能发现人才;
一座一座关隘的据守就赢得了时间,时间就会涌现人才,会守、会统领的人才,不一定会运兵攻击,这时候,可以适度放权有潜力的将领,指挥万人作突击、截击,以发现、锻炼将领的运动战能力;
五万人一个指挥失误就没了,如果分处5个万人,可以锻炼5个统领,比一个将领保险、高效多了;
万人突击有功的,下次给予2万人的指挥权,以此类推,靠实战战果,给予将领更多的指挥人数;
在作战中发现名将后,再开始组织大兵团会战,则保险许多,最大程度保险不出现赵括那样无能力指挥大兵团、一战而灭的悲剧;
这个作战逻辑,需要各大营高级将领都依此而为,都是几十万人的统帅,一定要谨慎慎密,要舍得几万人的试错,才能最终保证几十万人的战力,最终保证几百万人军事的胜利。
这样的问询,嬴政是同时发给蒙恬、任嚣、王贲、章邯等主要将军的,最终蒙恬的建议被大家赞成,大家统一思路,把有潜力的年轻小将都推荐到北线蒙恬那里,在防御匈奴的军务中锻炼,同时提拔、教导各自军中的后起之秀,形成人才培养梯队。
这件事的暂时解决,大大缓解了嬴政的焦虑,这些都是要事,都是秘密进行的,兵者诡道,是绝密不外宣的,就像嬴政暗暗的培养扶苏一样,内史参事、国学堂参事、南线攻伐百越参事,还有他和蒙恬不为人宣的谋划,利用几年的时间,委托蒙恬把扶苏培养成北线统帅,蒙恬回咸阳做太尉、统帅全军,让扶苏独当一面,再利用几年让扶苏在北线做出成绩、威望,站牢根基,然后升任太子。
这以后的十年规划,是现在对嬴政最重要的事情了,十年后,自己、主要大臣都60岁左右了,立40岁左右的太子扶苏上来,构建新一代国府正当其时。


IP属地:江苏46楼2024-12-19 11:23
回复
    第四十六集 公子胡亥
    公元前211年,嬴政筹划的事情都顺利的开展着,不再深入参与政事的他,自然开始过上轻松的生活,外人不知嬴政的安排,只以为扶苏被冷了,而现在常在身边的公子胡亥,自然成为瞩目的对象;
    在扶苏去北线几个月后,李斯曾联名诸大臣,认为焚书坑士的风头已过,事态趋稳,公子扶苏多年公务有功,此事只是经验不足,被贬是处罚过重了,应该调回咸阳伴君策更好的成长,而且可以胜任太子之位,参与国务;
    看到来自文臣这样的呈报,嬴政自然是欣慰的,但考虑到时机还不成熟,就断然否决了,而且没有缘由解释;不同意立扶苏为太子这件事,加上最近宠爱公子胡亥这件事,加在一起,就成了胡亥被重视、甚至刻意去亲近胡亥的局面了;
    嬴政敏锐的察觉着这个变化,只是他的判断是大臣看好胡亥,无非是看重自己,故而得意取代了谨慎;他没有担心王子相争的情况,他相信在确立太子的时候,问题会自然开朗;
    20岁左右的胡亥能被嬴政喜欢,自然离不开他的聪明好学,他的懂事、知理离不开中车府令-赵高的帮助,嬴政因此对赵高的工作很是肯定,赵高因此也有了陪着胡亥常伴嬴政的机会,这在有些大臣看来,赵高就是红人了,本来就负责嬴政公文传送、密报传送,亲近赵高也成了正常的事。
    嬴政对扶苏的喜欢带着浓郁的责任成分,像是一个严师;对胡亥的喜欢则回归本源,像一个父亲;作为父亲,当然有了溺爱,在外人看起来,嬴政更喜欢的是胡亥而不是扶苏;大家不知道的是,嬴政是不培养胡亥公务能力的,赵高谨慎为人,胡亥也谨慎为子,嬴政不教胡亥公务,胡亥也不往里面钻,这是嬴政喜好胡亥陪伴的另一个原因;
    这平静美好的生活本来没什么,却因为宫人多嘴,把嬴政胡亥相处的生活变为话谈,不仅宫内私语还传出宫外,甚至有了风声说,嬴政准备立胡亥为太子了,这令嬴政很是恼火,重罚了许多宫人,也因此更看好赵高谨言慎行的品行了,升任赵高为内务府总管,赵高的就任,很快就解决了宫人私语的问题,嬴政的私生活从此成了迷,这让嬴政很欣赏。
    人有时候没有了监督顾忌,就会放任自己的行为,嬴政也一样,开始流连声色,赵高是很会安排的人,投其所好,甚至用羊车随机巡幸妃子,搞得妃子都在院外放草饲料吸引羊车。
    年近半百的嬴政,身体是不允许放纵声色的,但为了所谓男人的尊严,开始经常服用药物刺激,身体开始每况愈下,精力开始迅速下降,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冲动。
    终于,在公元前210年,才50岁的嬴政就暴毙于第五次出巡途中,这突然的暴毙,对大家都是措手不及,为了避免朝野生乱,随行的大臣采取了封锁信息的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把嬴政遗体运回咸阳,有两件大事是必须速办的,一是嬴政的丧事,二是皇位的继承,城府极深的赵高以筹备丧事的由头,第一个快马回咸阳准备,李斯则密函各地要员,报死讯、召集大家火速赶赴咸阳廷议。
    置办丧事和继承皇位,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公子扶苏,扶苏、蒙恬等在外的要员,接到死讯赶往咸阳的时间与赵高先回咸阳的时间有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是致命的;
    赵高是敏锐的,大家都回到咸阳,不可能不追究嬴政的死因,纸是包不住火的,这第三件大事就出来了,嬴政沉迷声色的罪过,赵高必然逃不出干系,为了自保,赵高必须利用内务府总管的职权,搏命一击,他回咸阳就是准备这件事的;
    命运弄人,在大家奔丧,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赵高利用在章台宫群臣谋议时,派心腹的宫人死士刺杀了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胁迫众大臣拥立胡亥为君,然后以扶苏、蒙恬等人不服廷议谋反为名施以诛杀;嬴政的一生就此悲剧的走完,曾经辉煌的帝国从此崩塌。


    IP属地:江苏47楼2024-12-19 13:12
    回复
      第四十七集 能屈能伸
      制服章台宫和治理天下是两回事,自古士可杀不可辱,国府可乱天下不可乱,刀架脖子的时候,扶苏已死,不立胡亥又能立谁?
      胡亥当上二世皇帝,一个毫无经验和积累的人,依靠另一个不善公务的野心疯狂者,开始了被后世唾弃的治理。
      大臣们表面的臣服,赵高虽然不信但没有办法,如果把这些大臣都杀了,天下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能收买尽量收买,蒙恬兄弟的死,得罪了北线大营,再同时杀南线、东线、骊山大营的将军,谁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如果能拉拢这些将军,一旦北线生乱,也可拒之;因此,将军们不得不放回各自大营了。
      文臣就没这么幸运了,全部被控制了,只能忍辱偷生的公务、生活;被一个宦官挟持,谁服?但没有好的办法,只能过一天是一天;大臣们一有机会就会向外传递消息,看似平静的天下,不多久,就天下共闻了,大家都沉默的默契也是搞笑,从此,没有内史、郡守、将军来咸阳了,传令不来,连派出各地发布号令的心腹也都一去无回了。
      这是令人恐惧的局面,赵高感到了却没有办法,他已经是豁出去了,甚至做好最坏的打算;孤注一掷的他,又骇人听闻的同时杀了左右丞相和御史大夫,李斯一家更是被闹市极刑;这杀鸡儆猴的把戏,又能吓住谁?
      面对各地烽烟四起的起义,北线、南线、东线大营全部沉默,只有骊山大营的章邯将军勉强回击,而且出战的秦军只有20万,另30万大军则是不知去向了,东征西讨的三年后,章邯率部投降了项羽,王翦之孙王离也被俘虏,10几万投降的秦军都被坑杀了;
      不久后,胡亥被赵高害死了,赵高也最终死于宫廷内乱了,随着刘邦破咸阳,秦朝自此灭亡,开始了楚汉相争的新战役。
      本文主人公-文渊-出场很少,作为一个国府边缘人物,很多事是只能听说、不能参与的,秦朝灭亡时,他也60好几了,一辈子的经历、见闻也算是跌宕起伏,不枉此生了。
      全剧终--


      IP属地:江苏48楼2024-12-19 14:51
      回复